男模特肠息肉手术顺利,两年后直肠癌晚期,他饮食上仍忽略了2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23:26 1

摘要:2018年,25岁的周祈远是一名男模。身材高挑,却因为常年维持体型而长期处于营养失衡状态。他的日常作息几乎完全被拍摄和走秀行程打乱,经常凌晨两三点才收工,早晨又要匆忙赶赴训练。为了让肌肉线条看起来更清晰,周祈远几乎不碰主食,常年靠蛋白粉、牛排和能量饮料支撑,蔬

2018年,25岁的周祈远是一名男模。身材高挑,却因为常年维持体型而长期处于营养失衡状态。他的日常作息几乎完全被拍摄和走秀行程打乱,经常凌晨两三点才收工,早晨又要匆忙赶赴训练。为了让肌肉线条看起来更清晰,周祈远几乎不碰主食,常年靠蛋白粉、牛排和能量饮料支撑,蔬菜和水果极少出现在餐桌上。他把这种饮食方式称为“行业标准”,可实际上长期的水分不足与纤维缺失,让周祈远从22岁起就有慢性便秘,最长时甚至一周不排便。刚开始他还觉得只是偶尔不顺,后来已经习惯性地依赖开塞露和泻药。每次走秀前为了避免腹部鼓胀,他都提前一天禁食,加剧了肠道的紊乱。

2018年6月12日上午九点,摄影棚里。周祈远正按要求摆出造型,忽然感觉小腹深处传来隐隐胀感,就像有人往肠道里硬塞进一颗铁球。起初他还以为是前一晚喝的蛋白粉没有消化,忍着继续工作,可随着时间推移,那股胀闷感越来越明显。每一次呼吸,腹部都像被撑紧,连胸腔都有点压迫感。他试着挺直腰板,但肌肉在收紧时,小腹却像被人捏住,鼓胀得发硬。他不敢露出异样表情,只能咬紧牙关完成动作。周祈远这才猛然想起,自己已经连续四天没有排便,顿时心里一沉。

拍摄结束后,他急忙冲进休息室的卫生间。蹲下时,小腿肌肉立刻绷紧,双手撑着膝盖,整个人蜷缩在逼仄的隔间里。他掏出手机强迫自己分散注意力,可十几分钟过去,肠道仍像死水一般毫无反应。肛门胀痛愈发强烈,就像被钝器顶住,胀得发热又刺麻。汗水顺着下颌不断滴落,打湿了衣襟。双腿因长时间受压而逐渐麻木,他的脚趾隐隐抽筋,呼吸急促,脸色蜡黄。最终无奈放弃,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出租屋,熟练地取出开塞露,心里暗暗安慰自己很快能缓解……可接下来的几天,他的肠道像失去控制般,忽而完全没有排便感,忽而一天腹泻六七次。甚至在走秀后台换装时,突然肛门一阵痉挛,只能狼狈冲向厕所。

2018年7月23日,周祈远起床后就感到肠道翻江倒海般涌动,短短一个小时内,他已冲进厕所三次。每次蹲下,肛门口都像被火烧般灼痛,排出的是稀薄的水样便,伴随着腥臭气息弥漫在狭窄的空间里。到了中午,情况更加失控,腹泻几乎一小时一次,肠道内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不断搅动,牵扯出阵阵绞痛。他腹部鼓胀僵硬,稍一用力就冷汗直冒,双腿抖得不受控制,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眼神发直,呼吸急促。

傍晚时分,他已经第九次跑进厕所。刚擦拭时,手指触到纸面,顿觉一股撕裂般的疼痛从肛门直冲大脑,像刀锋割裂伤口般尖锐。他低头一看,纸巾上满是暗红血水,滴落的血迹混着浓稠黏液漂浮在马桶水面,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那一刻,周祈远全身骤然发凉,脸色煞白得毫无血色。他试着站起,却只觉双腿发软,眼前一阵漆黑,扶着墙才没倒下。惊慌之中,他颤抖着拨通好友的电话,声音虚弱沙哑,急切地请求送他去医院。

入院后,医生先为周祈远进行了直肠指检。检查过程中,他明显感觉到肛门灼热紧绷,轻微触碰便引起阵阵不适。医生的指尖在约4.1厘米处停顿,触到一枚柔软的突起物,边界清楚,质地尚算均匀,没有明显压痛。随后血液化验显示血红蛋白下降至112g/L,提示轻度贫血;粪便隐血呈阳性。肿瘤标志物如CEA和CA72-4并未超出正常范围,暂时没有恶性提示。为进一步排查病因,医生决定安排电子结肠镜,以获得直观结果。

结肠镜检查当天,镜头缓缓推进,直肠中下段的画面清晰呈现:一枚约2.0cm×1.5cm的隆起性病灶突兀地显现出来,形态酷似息肉,基底较宽,表面虽相对光滑,却充血明显。探头轻轻接触,便渗出少量血液,周围黏膜还伴有轻度水肿。医生初步判断其为增生性息肉,当场实施镜下切除术,并完整取下病灶送病理分析。三天后,病理回报提示为管状腺瘤息肉,无高级别异型增生及癌变迹象,属于良性病变。医生仍郑重提醒周祈远,他的饮食结构、久坐和慢性便秘,正是息肉形成的重要诱因。

医生详细提出建议:先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他指出,红肉、油炸食品和高脂肪菜肴都会增加肠道负担,长期刺激可能导致新息肉生长甚至癌变。相比之下,全谷物、豆类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深色蔬菜,能够促进肠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降低有害物质与黏膜的接触。他建议周祈远每天至少摄入500克蔬果,其中一半为深绿色蔬菜,并保证饮食以清蒸、炖煮为主,少吃烧烤、腌制食品。

随后,医生把话题转到排便习惯。他提醒,便秘绝不是“小毛病”,长期依赖开塞露或泻药,只会让肠道形成惰性,导致功能紊乱。他建议每天早餐后选择一个固定时间去厕所,哪怕没有便意,也要养成规律的排便反射。同时保证充足饮水,每日至少1500至2000毫升,并避免长时间憋便。只有建立自然的排便节律,才能减少对肠道黏膜的反复刺激。

最后,医生着重谈到生活方式调整。他强调,每周至少五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或游泳,每次保持30分钟以上,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代谢。体重控制也十分关键,腹型肥胖已被证实与结直肠癌风险密切相关,BMI最好维持在24以下。同时,烟酒必须彻底戒除,酒精代谢产物会损伤肠道黏膜,烟草则会破坏肠道菌群,加重炎症。只有饮食、排便、运动和生活方式全面调整,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

周祈远听完医生的叮嘱,当场就下定决心彻底改变。回到住处后,他把桌上堆放的蛋白粉罐子和功能饮料一股脑收进柜子,换成全麦面包和酸奶作加餐。原本一日三餐几乎只有牛排、鸡胸肉,如今改成糙米饭搭配清炒蔬菜和蒸南瓜,餐桌上第一次有了颜色鲜亮的蔬果。每天早晨六点半,他会到小区快走半小时,让自己从困顿的状态中逐渐恢复。晚上不再熬到凌晨收工后靠能量饮料提神,而是强迫自己十一点关灯睡觉。即便在工作间隙,他也提醒自己定时起身走动,缓解久坐给肠道带来的负担。

三个月后,调整带来的效果逐渐显现,体重悄然下降了5公斤,面色比以往更加红润。半年后的复查日,他紧张地等待结果,当医生微笑着告诉他血红蛋白已升至125g/L,粪便隐血转为阴性时,周祈远心头的石头才算落地。电子肠镜下,术区黏膜愈合良好,肠壁光滑平整,没有发现新的息肉病灶。听到这些结果,他眼眶瞬间湿润,觉得几个月来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那一刻,他仿佛看见身体重新被拉回健康的轨道。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暗中积聚……

2020年10月12日晚,周祈远结束拍摄后应邀去参加一个品牌的庆功酒会。灯光炫目,人群熙攘,他换上修身礼服站在舞台一角,却被好友凑近惊讶地问:“你是不是瘦过头了?”那一刻他才注意到,裤腰空了整整一圈,扣子都能轻松插进两指,镜子里的自己脸颊凹陷,颧骨高高突起,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血色。回到后台,他刚坐下就感到一阵没来由的疲惫,双臂像灌了铅般抬不起来。即便前一晚睡足了八个小时,眼皮还是沉得要打架,脑子也一阵阵发空。走台时强打精神,可每迈一步都觉得腿部发软,鞋底仿佛被黏在地板上。即便如此,周祈远仍安慰自己,这是正常反应,想着多吃点就能缓过来。

10月14日凌晨三点,周祈远被剧烈的腹痛从睡梦中硬生生扯醒。那种痛感不是单纯的绞痛,而像是一根烧红的钢丝横贯在小腹深处,每一次痉挛都伴随着灼热感,将疼痛一圈圈传导到后腰和大腿内侧。他蜷缩在床边,双手死死捂着腹部,呼吸急促,喉咙里涌出压抑的喘息声。冷汗很快从额头渗出,沿着脸颊滴落,把睡衣浸透。腹部像塞进了一块沉重的石头,不断膨胀,让他连想要直起腰都成了一种折磨。挣扎着爬下床,他的双腿止不住颤抖,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手指扣住门把手时青筋暴起,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几乎支撑不住身体。

好不容易挪到厕所蹲下时,一股撕裂般的便意席卷而来。排出的粪便细得如同铅笔,颜色焦黑发亮,末端还拖着粘稠的暗红血丝,顺着水面散开,散发出一股腥臭与铁锈味混合的恶臭,刺得他胃里翻滚,差点呕吐。肛门处传来灼热的撕裂感,像刀口被反复剐蹭,疼得他全身战栗。抬头看向镜子,面色灰黄蜡白,眼白被染上不正常的浅黄色,嘴唇干裂泛紫,下眼睑浮肿得像罩上一层阴影。那一瞬间,他感觉血液都在身体里冻结,恐惧制住了心脏,仿佛预示着某种无法逆转的结果。慌乱之中,他颤抖着掏出手机挂上急诊号。

在急诊室的查体中,医生首先注意到周祈远的眼白已有轻度黄染,提示肝功能异常。双手手掌泛红,呈典型的肝掌表现。触诊时,下腹部出现固定性压痛,局部紧绷,伴随轻微抵抗感。随后进行直肠指检,距肛门约4.2厘米处可触及一质硬的肿块,表面粗糙不平,边界模糊。指套取出时带有新鲜血迹,进一步证实了出血风险。血液检查结果很快送回:血红蛋白下降至82g/L,提示中度贫血;肿瘤标志物CEA已升至108ng/mL,CA72-4显著高于正常值。肝功能检测显示ALT和AST分别为276U/L与288U/L,总胆红素高达125.4μmol/L,提示肝细胞损伤明显。粪便潜血检查则为强阳性。

为进一步明确病情,医生紧急安排增强CT。影像结果显示,直肠中段肠壁不规则增厚,局部肠腔明显狭窄,形成一枚约4.5cm×3.8cm的强化肿块,周围可见多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脏呈现多发低密度结节,边缘模糊,提示转移灶;腹膜后也见结节样影,符合播散性转移可能。随后行电子肠镜检查,镜头推进受阻,直肠呈环状狭窄,肿块表面糜烂渗血,难以顺利通过。活检结果最终确诊为中低分化腺癌,分期为cT4N2M1,已合并肝转移和局部梗阻,提示病情进入晚期。

你们必须给我一个交代!”消化内科ICU门口骤然响起一声撕裂般的怒吼,带着沙哑的颤音,声音来自周祈远的母亲,她眼眶赤红,身体摇晃着扑到抢救室门口,双手拍打着冰冷的门板,仿佛要把里面的屏障吼开。就在片刻前,医生宣告“抢救无效”。年轻的身体还没被推出ICU,门外的母亲已重重跪倒在瓷砖地上,膝盖砸地的声响让人心惊。她的额头贴着地板,泪水和发丝黏作一团,脸色苍白如纸,整个身影像瞬间垮塌。身旁的姐姐也哭到声音嘶哑,捂着脸,眼泪止不住地滑落。原本带着希望的家庭,就这样被一纸死亡通知击得粉碎。

你们不是早就说过是良性息肉吗?不是说切干净就不会有事吗?”母亲情绪彻底失控,一把抓住刚走出病房的主治医生衣襟,浑身颤抖,嗓音嘶哑到近乎破碎,“手术后他每半年按时复查,从不拖延!饮食习惯全改了,连一点肥肉都不敢碰!戒酒戒辛辣,所有医嘱都一字不落执行!三年来严格到近乎苛刻,你们保证只要坚持就能避免癌变,可为什么现在,我儿子却还是死在你们的ICU里?!”姐姐再也忍不住,泣声颤抖地喊道:“我弟明明比任何人都谨慎,每次复查都把报告放在枕边,他连一小片腌菜都不敢吃!你们说的防护措施,他做得比别人都严格,可最后却告诉我们是晚期转移,这到底怎么解释?!”医生面对这对崩溃的母女,沉默垂首,胸腔里涌动的不是反驳,而是深重的无力感。

安抚完家属,主治医生回到办公室,调出周祈远的完整诊疗资料。从三年前切除管状腺瘤开始,他几乎是教科书般的患者:息肉直径不足1厘米,低级别瘤变,切缘完全阴性;术后复查按时进行,从未间断;病理与影像学检查无一异常。甚至四个月前的腹部增强CT仍显示肝脏光滑、无任何占位,肠道通畅,没有复发迹象。谁都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后,影像却提示肝脏多个转移灶,最大直径已达4.5厘米,原手术部位复发并突破肠壁。血液检查数据显示:肝功能急剧恶化,转氨酶水平飙升,白蛋白仅剩27g/L,肿瘤标志物CEA冲至119ng/ml。

主治医生彻夜未眠,连夜联系科主任,紧急召集影像、病理、外科专家会诊,逐帧比对三年来的检查资料。影像科副主任反复放大旧片,甚至调用增强软件进行滤波分析,依旧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主任一边盯着屏幕,一边低声喃喃:“没有血管异常,没有强化信号,没有模糊边缘,所有影像学表现都完全正常……可转移却偏偏来得如此凶猛,这太反常了。”

次日清晨,医院主动邀请家属到场说明。会议室内,主治医生、科室主任和医务科负责人悉数在座。母亲和姐姐眼睛红肿,默默坐在角落。医生将所有肠镜图像、病理切片、血液指标一一展示,详细讲解三年来的诊疗经过。最后,主治医生郑重说道:“从流程上,我们没有发现明确疏漏,但仍希望进一步了解生活中是否有我们未知的细节,比如饮食习惯、保健品使用、日常作息、心理状态等。”

母亲哽咽着点头,声音颤抖却笃定:“我儿子是个极有自律的人。手术那年起,整个家庭都配合他改变生活方式,低脂低盐,不吃腌制食品,不碰红肉。他以前喜欢甜饮和咖啡,自那以后只喝白水,每天规律进餐。你们说要清淡,他就每天蒸菜;你们说要早睡,他就九点半关灯。怕复发,他比谁都谨慎……他真的没做错任何事。”

会议室里一时陷入沉默,医生们望着那份病例,心中沉甸甸的。他们很清楚,这名年轻患者的依从性几乎无可挑剔,任何医学标准都难以挑出纰漏,可现实却冷酷地把他推向了死亡。最终,病例被列入“院级特殊病历”,完整数据保存,决定提交至全国消化肿瘤学术会议,寻求更广泛的专业解读。数月后,在全国胃肠肿瘤高峰论坛上,主治医生以《一例高度依从性腺瘤患者直肠癌复盘报告》为题,完整呈现了周祈远的病程。

报告结束时,全场寂然。就在此刻,坐在主席台前排的一位消化病科的老主任举手发言:“这份病历,我希望能深入了解,请将全部检查资料和生活细节提供给我。”会场瞬间响起窃窃私语。年逾古稀的他常能在细枝末节中揭开被忽略的真相。

老主任仔细翻阅了周祈远的病案本,在第12页停顿下来,眉头紧紧皱起。但他没有在会场上贸然下结论,而是联系了周祈远的母亲与姐姐,耐心地逐一了解生活细节。随着信息一点点补全,整个事情的真相终于浮现。

老主任深深叹了一口气,在汇报会上沉声说道:“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容易被忽视的病例!周祈远严格控制红肉、海鲜和高脂饮食,从不抽烟喝酒,也没有暴饮暴食,术后每一次复查都十分规范,连临床医生都难以挑出纰漏。但偏偏就在这份近乎完美的执行背后,有3个极小的细节被忽略了……”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会场,继续说道:“这并不是孤立个案。为什么近些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就是因为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病人和周祈远一样,看似什么都做对了,可息肉还是走向了癌变。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日常饮食中3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习惯或食物,表面上被认为健康,实际上却在无声中蚕食肠道,让癌细胞有机会扎根蔓延。这样的转折,并不是偶然。

周祈远在改变生活方式后,表面上把红肉、油炸食品和高脂饮食完全戒掉,但他每天仍习惯用大量蛋白粉补充能量。问题在于,市面上许多高蛋白粉添加了人工香精、增稠剂和甜味剂,长期高浓度摄入会让肠道菌群结构失衡,增加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反复处于受刺激状态。临床上不少年轻人为了保持身材而过度依赖蛋白粉,几年下来结肠镜发现息肉再次出现,甚至出现恶性变化的病例并不罕见。周祈远术后体检指标一度正常,但长期使用这种代餐粉,恰好为潜在病灶的发展提供了隐蔽的条件。

另一个细节在于,他为了避免能量不足,经常饮用功能饮料。虽然这些饮料不含酒精,但大量的咖啡因和高糖成分,会导致肠道蠕动紊乱,血糖水平波动异常,进一步加重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症状。医学观察发现,长期饮用功能饮料的人群,肠道上皮细胞修复能力明显下降,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和微小病灶。周祈远原以为用功能饮料替代含糖奶茶是健康的选择,却不知其中的高浓度咖啡因和甜味剂正逐渐损伤肠道环境,让原本切除过的病变区域承受额外压力。

在饮食中,他虽然严格限制了红肉和高脂肪食物,却用大量坚果和奶酪作为加餐。坚果确实含有健康脂肪,但若长期过量食用,会导致总能量摄入偏高,增加胆汁酸分泌,胆汁酸在肠腔长期高浓度存在时,会对直肠黏膜造成化学刺激。部分研究显示,这种刺激可能促使息肉再次生长并向恶性方向发展。奶酪等乳制品若摄入过多,也会增加饱和脂肪负担,加剧肠道炎性反应。周祈远为了保持饱腹感,几乎每天依赖坚果和奶酪,这种长期忽略的小细节,正是病情反复的重要推手。

有些人术后认为“只要不吃红肉就安全”,于是把饮食重点转向禽类和水产品。周祈远常吃的是熏制鸡胸肉和罐装金枪鱼,这类加工食物里往往含有防腐剂、钠盐和亚硝酸盐,反复摄入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诱发微小病变。临床案例中,很多复发的患者都有类似饮食习惯,看似清淡高蛋白,却忽略了加工环节中潜在的化学风险。周祈远术后体重下降,他以为这种选择更利于维持线条,没想到潜在的风险却悄然累积。

周祈远还存在一个被忽视的细节,就是过度依赖代糖饮料。他彻底戒掉了含糖奶茶,却几乎每天都喝无糖汽水和代糖咖啡。代糖本身热量低,但长期大量使用会打乱肠道菌群,削弱有益菌的数量,导致肠道屏障脆弱。近几年多项随访研究提示,长期饮用代糖饮料的人群,结直肠病变的发生率并不比高糖饮料人群低。周祈远术后本想通过代糖饮料规避风险,反而让自己的肠道环境恶化,这成为了恶性转折的隐性因素之一。

另一个容易忽视的情况是,他为避免便秘,每天吃大量粗纤维的蔬菜,如芹菜、韭菜和西兰花。适量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蠕动,但过量粗纤维在肠腔内难以完全分解,会加重局部摩擦,导致吻合口或息肉切除区反复受刺激。医学随访显示,部分患者在过量摄入粗纤维后,术区瘢痕处容易形成慢性炎症或小溃疡,进而为病灶提供土壤。周祈远为了自律,每餐都摄入大量粗纤维蔬菜,本意是保护自己,却无意中给直肠区域增加了额外损伤风险。

资料来源:

秦春枝.早发现、早治疗,肠息肉不再是难题[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5,(08):18-19.DOI:CNKI:SUN:YYJT.0.2025-08-004.李爽.脂肪肝与肠息肉一项不容忽视的健康关联[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5,(07):49.DOI:CNKI:SUN:KJQY.0.2025-07-020.陈慧姗.防治大肠癌,从了解肠息肉开始[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5,(06):56.DOI:CNKI:SUN:JTKL.0.2025-06-028.

(《海南一男模特肠息肉手术顺利,两年后直肠癌晚期,医生:饮食上仍忽略了2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