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大户”腾讯音乐,正在失去年轻人的耳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22:26 1

摘要:如果打开今天中国年轻人的手机,大概率装着腾讯音乐旗下的QQ音乐、酷狗音乐或酷我音乐中的至少一个。作为中国音乐流媒体的“老大哥”,腾讯音乐在2025年遭遇了增长瓶颈。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腾讯音乐营收84.4亿元,同比增长17.9%;2024年全年营收达2

如果打开今天中国年轻人的手机,大概率装着腾讯音乐旗下的QQ音乐、酷狗音乐或酷我音乐中的至少一个。作为中国音乐流媒体的“老大哥”,腾讯音乐在2025年遭遇了增长瓶颈。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腾讯音乐营收84.4亿元,同比增长17.9%;2024年全年营收达284亿元,同比增长2.3%。表面看仍在增长,但对比前几年动辄30%以上的增速,以及2024年全年仅2.3%的同比增幅,增长乏力已成事实。

随着国家反垄断政策持续推进,版权独占优势逐步瓦解。网易云音乐持续靠社区氛围黏住年轻人,抖音音乐借短视频流量强势切入音乐分发,国际巨头Spotify、Apple Music也凭借内容品质体验悄然渗透国内高端市场,腾讯音乐看似稳固的“版权帝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围攻。

从早期靠独家版权构建壁垒,到后来发力社交娱乐、直播、K歌等多元变现,腾讯音乐的发展路径,某种程度上是中国音乐平台从“播放器”走向“音乐生态”的缩影。然而,当流量见顶、监管收紧、对手环伺,腾讯音乐是否还能靠“老本”继续领跑?它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内忧”不断

尽管腾讯音乐眼下在收入和用户数上还是老大,但内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已经开始藏不住了。

首先,最要命的一击是版权垄断优势正在瓦解。2021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出手,要求腾讯音乐放弃独家版权,连周杰伦的歌也陆续向网易云这些平台开放。这对长期靠“版权护城河”吃饭的腾讯音乐来说,简直是抽掉了底火。虽然目前它曲库还是最大的,但用户慢慢发现,“变灰的歌”变多了,网易云、咪咕音乐能听的内容差距在缩小。一旦内容不再独有,用户还有什么理由非留在腾讯不可?

其次,腾讯音乐的赚钱方式也有点“偏科”。太依赖社交娱乐业务,比如直播、K歌这类,而不是纯粹的音乐会员订阅。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来自在线音乐服务的收入还不到总营收的三成,大头还是靠社交娱乐。问题是,这类业务不仅受政策影响大,用户忠诚度也低,再加上抖音、快手这类平台不断抢人,腾讯音乐在这块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反过来看Spotify,近九成收入来自会员付费,模式更稳、也更可持续。

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是,腾讯音乐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上,渐渐有点跟不上节奏。虽然它手里App不少,但长得太像、功能也重叠。相比之下,网易云靠“每日推荐”“歌单共创”和走心的评论区,牢牢抓住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抖音音乐则把听歌变成“看歌”,用短视频和算法重新定义了怎么听音乐。腾讯技术不差,但在做出“打动人”的产品这一环,确实慢了一拍。

这些问题资本也看在眼里。尽管营收还在涨,但腾讯音乐的股价从2021年高点下来后一直震荡走低,市场对它的增长潜力开始打问号。有分析师就指出,“如果腾讯音乐不能尽快跳出原来的舒适区,未来的增长空间可能会越来越窄。”

“外患”加剧

腾讯音乐虽然在国内市场份额领先,背后也有腾讯的流量和资本支持,但近几年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盈利能力始终受制于高额的版权成本:一旦版权费上涨,利润空间就被压缩。

更关键的是,现在面临的竞争环境已经完全不同。网易云音乐靠“歌单+乐评+社区”打造出独特的氛围,牢牢吸引住年轻人和一线城市用户,虽然版权上不占优,但用户忠诚度非常高,2024年的付费率依然保持领先。抖音音乐则借助字节的算法和短视频流量,把“刷着视频就发现好歌”做成了新潮流,成了不少热门歌曲的首发平台。就连Apple Music、Spotify这类国际平台,也凭借无广告、高音质和流畅的多端体验,在追求品质的用户群中站稳了脚跟。这些对手不一定在版权数量上能超越腾讯音乐,但在产品体验、社区氛围和流量入口上,各有各的差异化优势。

音乐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其实比拼的不再只是谁版权多,而是“内容运营+场景渗透”的综合能力。腾讯音乐虽然在用户规模和版权库上有先发优势,但在社区构建、算法推荐、跨界联动等更深层的环节,护城河还不够牢固。

另一方面,传统唱片公司也在调整策略。像环球、索尼这样的大公司不再满足于单纯卖版权,而是尝试自建渠道或与多个平台合作,避免过度依赖某一家。而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除了流量大,还逐渐展现出“造热歌”的能力,甚至能反过来影响版权方的决策。

同时用户也在不断成长,对音乐平台的要求早已不只是“曲库大”,更希望平台“懂我”、氛围好、能互动。光能“听歌”已经不够,能产生“共鸣”才更能留住人。目前整个行业仍普遍面临内容同质化、社区水化、推荐不准等问题。如果腾讯音乐未来一两年内不能在用户心中建立起“懂用户”的品牌认知,哪怕版权再多、曲库再全,也可能慢慢被当成一个纯粹的“听歌工具”,而不是有情感连接的“音乐伴侣”。

腾讯音乐不能只做“播放器”

整体来看,腾讯音乐的基本盘还是挺稳的,手里握着大量音乐版权,用户规模也足够大,产品线覆盖了不同人群,这些优势在行业里依然突出。不过,增长确实遇到了瓶颈:传统业务增速放缓,新业务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多个APP之间协同成本也越来越高。

更关键的是,现在大家“听歌的习惯”正在发生变化。短视频成了很多人发现新歌的第一站,AI生成音乐也开始挑战传统创作方式,用户越来越喜欢“边看边听”“边社交边听歌”。光靠版权垄断就能高枕无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平台更要比拼内容策展、社区运营和技术融合的能力。

面在这种背景下,腾讯音乐必须加快推进“从流量平台到音乐生态”的战略转型,不能只守着老业务,要尽快找到第二、第三增长曲线。内部来看,组织架构臃肿、创新机制不够灵活、产品迭代速度慢等问题也制约着突围。外部环境上,版权成本高企、竞争对手多线作战、用户注意力碎片化,腾讯音乐面临的挑战是系统性的。

一是深耕内容运营,不止于采购。不能只做版权的“搬运工”,而要成为内容的“策展人”和“共创者”。加强自制内容、扶持独立音乐人、打造独家IP,甚至跨界合作影视、游戏、综艺,提升内容的独特性和用户粘性。二是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听歌体验。从“人找歌”转向“歌找人”。加大AI推荐算法的投入,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开发沉浸式音效、空间音频等技术功能,提升听歌品质;探索AI作曲、AI歌声合成等前沿领域,布局未来音乐形态。

三是打通生态协同,跳出“单点作战”。真正实现QQ、微信、腾讯视频等内部流量的无缝导流,构建“发现-听歌-分享-创作”的闭环生态。同时加强长音频、在线K歌、音乐直播等场景的融合,让音乐不止于“听”。

说到底,国内在线音乐市场用户基数是大,但光靠版权竞争已经不够了。未来能跑出来的平台,一定得是内容有厚度、技术有精度、还能和用户建立起情感连接的那一类。

结语:

从商业角度看,腾讯音乐依然是中国音乐市场的重要支柱,其营收规模、版权储备、用户基础仍让对手难以企及。但企业若只满足于“流量变现”,缺乏对音乐文化本身的深耕和尊重,很难赢得用户长久认同。

音乐不只是商品,更是情感载体、文化符号。网易云用乐评打动人心,抖音用视觉引爆传播,Spotify用个性化推荐征服全球,每个成功的平台,都在试图回答“人们为什么需要音乐”。而腾讯音乐,是时候跳出“版权战争”的思维,重新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服务?

这场关于腾讯音乐的讨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内容产业的价值回归,是继续做流量的收割者,还是成为音乐的共建者?

来源:金融外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