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国藩著有《冰鉴》,识人、相人之法,在利益面前时的抉择人性都是趋利的,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会扯下伪装,这个时候通常是识人、辨人的最佳时刻。
曾国藩著有《冰鉴》,识人、相人之法,在利益面前时的抉择人性都是趋利的,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会扯下伪装,这个时候通常是识人、辨人的最佳时刻。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良心,可以不要亲情,可以抛弃道义,这样的人你还敢相信吗?还是趁早远离的好,否则一旦和他产生利益的冲突会伤心透顶。
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不会放下内心的原则,依然坚守对道德的信仰,能够以人伦亲情为重,那这个人绝不会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他必定有着更为高贵的选择。
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辨识一个人,完全可以用好“利”字诀,君子心中存有道义和良心的坚守,所以不会为了利损害德义。
小人都是以“利”为标尺来做权衡,经常违背道义公德,甚至无所顾忌,利就是一块试金石。
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对上不卑,对下不骄,一个人有着良好品行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颐指气使,那这个人不会有好的道德修养。
有道德有教养的人,对任何人都是尊重的,就算是和比他地位低的人交流,也不会显出高傲,更可贵的人,是可以威武不屈,在权势面前,仍能保持气节。
李
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待之以尊重,那他必定拥有善意,拥有操守,是可靠的人。
如果一个人在对待最亲近的人时,也能够始终保持涵养,和颜悦色,那这个人有着很了不起的修行,是令人佩服的。
面对诺言的时候面对诺言,往往也能很轻易地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君子一诺千金,对自己许下的事,绝不轻易违背,这样的人很靠谱!
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承诺不能坚守,随随便便就反悔,那这个人已经没有丝毫的人格可言!
《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没有诚信的人,违背承诺的人,就如同汽车没有轮子,是什么都做不了的。
如何真正看清一个人?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有人表里不一,让人难辨真假;有人选择性展示,让人真假难分;有人伪装掩饰,却终究难逃本心。
《论语·为政篇》名言:“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想要真正认识一个人,不要只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凭什么做,心安于什么。
言语可以伪装行动最是赤诚一个人的本质,从来不在表面的客套和言语,而是藏在细节与选择里。
视其所以:看他依靠什么过活,是投机取巧,还是脚踏实地。
观其所由:看他选择怎样的途径,是急功近利,还是稳健长远。
察其所安:看他安心于什么,是奢华虚荣,还是平淡真实。
人心最深处的偏好,永远藏不住,细节里的坚持与取舍,就是最真实的答案。
言语可以伪装行动最是赤诚,与其被表象迷惑,不如学会观察细节,与其听别人如何许诺,不如看他如何安身立命。
要了解一个人,要认识一个人,察其所安,代表我过去、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否心安。
心安的话表示说我在做这个事的时候,没有别的念头,我觉得人生走到这一步,蛮好的,因为我一路走来问心无愧,做我该做的事。
孟子认为:“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直之人目光清澈,心术不正者眼神浑浊,一个人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眼睛就能表现出来。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正是孟子推崇的"大丈夫"品格,始终安驻于"仁义"之中,故能超越境遇变迁,在任何处境下都保持精神的自主与平衡。
自己要安于什么,安于善,安于道,安于德,安于仁,还是安于自私自利,还是安于得过且过。
安于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意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缘由来做这件事情。
要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要去修慎独,诚于中,形于外,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其严乎。做人做事倘若心有自观,就会令人畏惧,人一旦有所畏惧,就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
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来源:中华大家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