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巴黎太平间景点:1天4万游客参观,男人女人都爱看裸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1:53 1

摘要:绿色窗帘缓缓拉开,玻璃窗后,黑色大理石台面上躺着刚从塞纳河打捞的尸体。

圣母院背后,玻璃窗内陈列着裸体尸体,每天四万巴黎人排队观看。

街头小贩叫卖零食,孩子们被大人举起,争相目睹死者面容。

绿色窗帘缓缓拉开,玻璃窗后,黑色大理石台面上躺着刚从塞纳河打捞的尸体。

皮肤苍白浮肿,身上只有一块皮革遮挡,衣物悬挂在头顶的铁钩上,像商店橱窗里的展品。

观众席爆发出窃窃私语。有人惊呼,有人议论死因,还有人在记录细节。

角落里,一个工人一边啃面包一边盯着尸体看。

这里不是剧院,这是巴黎太平间。

建筑师把它设计成希腊神庙的样子,白色立柱,庄严肃穆,展览大厅可容纳五十人同时观看。

天花板上的管道不断滴下冰水,延缓尸体腐烂。后来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制冷设备。

工作人员每天清洗尸体,摆放整齐,更换腐烂严重的。

如果尸体面目全非,就用蜡像替代。观众对此毫不在意。

门外,小贩支起摊位。椰子片、橙子、饼干。生意好到一天能赚够一个月的房租。

队伍从太平间门口延伸到街道,堵塞交通成了家常便饭。

为什么来看?

"免费。"

巴黎人给出最直接的答案。歌剧院要花钱,博物馆要花钱,只有太平间分文不取。

从黎明到傍晚,一周七天,随时欢迎。

穷人来,富人也来。贵妇人撑着阳伞,工人拎着工具箱,孩子被父母抱在怀里。

所有人挤在同一扇窗前,凝视同样的死亡。

管理员发现一个规律:尸体越惨,队伍越长。

断头的,肢解的,幼童的尸体总能引发轰动,如果某天没有新尸体,观众会失望地抱怨,仿佛剧院取消了演出。

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时,特意把太平间建在西岱岛。

位置绝佳:紧邻塞纳河,方便打捞尸体;面对圣母院,游客必经之路。

设计者的初衷很简单:让市民帮忙辨认无名尸体。

结果完全出乎意料。

来的人九成九不是为了找失踪亲友,而是为了看热闹。死亡变成了娱乐,太平间变成了景点。

报纸头版刊登了一张照片,四岁女童躺在太平间的大理石台上,穿着碎花小裙子,手上有道神秘的瘀伤。

《图解日报》用醒目标题写道:"绿树街的孩子"。

巴黎炸锅了,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太平间。队伍蜿蜒几条街,警察不得不出动维持秩序。

推搡中,帽子被踩烂,雨伞被折断,有人摔倒在地。

"暴民冲击大门,发出野蛮的叫喊!"

报纸如此描述当天的场面。

三天内,十五万人看过这个孩子。

这不是个例,一年前,塞纳河里浮起两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被肢解的女尸。

凶手把情妇砍成两截,分别抛入河中。

比洛尔案震动全城。

这个五十七岁的退伍军人在三兄弟街杀死了同居女友让娜,然后冷静地将尸体分尸。

第二天晚上,他拖着两个包裹走到河边,一一投入黑水。

尸体在太平间展出两周,观众络绎不绝。

工作人员不得不用蜡像替换腐烂的真尸,参观热度丝毫不减。

三十到四十万人看过"被分成两半的女人"。

比洛尔本人也来了。

杀人犯混在人群中,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自己的杰作。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罕见。

警方知道凶手经常出现在太平间,专门安排便衣蹲守。

法医乔治·贝尔热隆负责尸检。他详细记录了切口的角度、伤痕的深度、凶器的类型。

这份报告后来成为法医学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报纸推波助澜,每天都有新的细节披露,每个细节都能引发新一轮观看热潮。

记者被称为"尸体记者",专门跑太平间这条线,他们把死者包装成明星,把谋杀包装成悬疑剧。

读者先在报纸上看故事,然后到太平间看"实物"。

从报道到观看,从猜测到验证,形成完整的消费链条。

最成功的"明星"是塞纳河的无名女尸。

年轻,美丽,死因成谜。有人说她是自杀,有人说她是他杀。

尸体被做成死亡面具,在巴黎广为流传。

多年后,这张面容被用来制作人工呼吸训练假人,挽救了无数生命。

死亡有了观众,悲剧有了票房。

媒体发现了流量密码,公众找到了免费娱乐。

在这个还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太平间承担了今天真人秀的功能。

只是演员都是真的死人。

作家埃米尔·左拉又来了,他站在玻璃窗前,仔细观察台上的尸体,腐烂的气味,滴水的声音,围观者的喧哗,这些细节都被他记在心里。

回到家,左拉开始写作,小说《德蕾莎·拉金》中,杀人犯劳伦特每天早上都要路过太平间。

他在寻找被自己推入河中的受害者卡米尔。

"他走近玻璃窗,仿佛被吸引过去,无法将目光从受害者身上移开。"

左拉写道:

"太平间是人人都能看到的景象。门户开放,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有些爱好者专门绕道而行,生怕错过死亡的任何一场表演。"

"如果台上空无一物,参观者会失望离去,感觉被欺骗了,嘴里嘟囔着抱怨。

如果摆得满满当当,人们就挤在前面,享受廉价的刺激。

他们表达恐惧,开玩笑,鼓掌或吹口哨,就像在剧院一样。"

这不是虚构,左拉是太平间的常客。

他观察过无数尸体,记录过无数观众的反应,在他笔下,太平间是"人人都负担得起的表演"。

工人拿着面包和工具经过,顺便看一眼。

老妇人指着玻璃窗对同伴窃窃私语,漂亮女人虽然脸色苍白,眼中却闪烁着渴求。

小孩被举过头顶,看到可怕景象时反而兴奋地挥舞小手。

左拉不是唯一被吸引的文人。

马克·吐温专门写了游记,描述太平间之行,维克多·雨果在小说中提到太平间的魅力。

弗洛伊德路过巴黎时感叹:"女人和男人一样围在裸体前,就像围在太平间的尸体前。"

为什么这些智者也被死亡吸引?

左拉给出了答案:这里没有阶级之分。

在其他任何地方,穷人和富人都被严格分开。

歌剧院有包厢和池座,博物馆有会员和散客,连教堂都有前排和后排。

只有太平间例外。

所有人站在同一扇窗前,看同样的尸体,感受同样的震撼。

死亡面前,贫富贵贱失去意义。这种平等在其他地方找不到。

左拉还发现了另一个秘密:观众不只是在看死者,也在被死者"看"。

那些半闭的眼睛,僵硬的表情,仿佛在审视活着的人,观看变成了对视,好奇变成了反思。

面对死亡,活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这种体验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在别处获得。

太平间提供的不只是娱乐,更是哲学启蒙。

左拉把这一切写进小说,让太平间的奇观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小说发表后引发轰动,也引来道德家的抨击。

批评者说他在宣扬病态趣味。

左拉回应:我只是记录真实。

警察局长路易·勒平签署了一份文件。

墨迹未干,巴黎最著名的免费景点即将消失。

文件写道:基于"道德卫生"考虑,太平间即日起禁止公众进入。只有持特殊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

这是春天的最后一天。

门外聚集的人群还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小贩照常摆摊,游客照常排队。突然,大门紧闭,一纸告示贴在门上。

四十三年的奇观就此终结。

关闭的理由很充分:女性观看裸体男尸有伤风化,儿童频繁接触死亡场面影响心理健康,太平间应该专业化,而不是娱乐化。

道德家们终于胜利了。

街头小贩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周边商户的生意一落千丈。"尸体记者"失去了专业领域,不得不改行。

有记者愤怒地写道:

"太平间是今年第一个宣布关闭的剧院。观众没有权利抗议,因为他们从来不用买票。演出总是免费的,没有订户,只有常客。这是人民的第一个免费剧院。现在告诉我们要取消它。人民,社会正义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巴黎人失去了最独特的娱乐方式。

七年后,法医研究所在第十二区开业,取代了太平间的功能,新机构完全封闭,严格限制参观。

死亡重新变成了私密的事情。

奇妙的是,太平间关闭的同一年,巴黎出现了第一批永久性电影院。

人们对观看的渴望没有消失,只是找到了新的出口。胶片代替了尸体,虚构的故事代替了真实的死亡。

观众依然排队,依然付费(或免费),依然被屏幕上的影像震撼。

技术进步了,人性没变。

今天,太平间的原址变成了西岱岛法兰西广场,绿草如茵,游客如织。

一块小小的纪念牌提到了这里的历史,但很少有人注意。

更多的人在讨论附近的圣母院,那座几乎与太平间同样古老的建筑。

死亡景观消失了,死亡好奇心依然存在。

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了新的太平间:社交媒体上的车祸视频,新闻网站的凶杀现场,直播平台的自杀表演。形式在变,本质未变。

人类对死亡的迷恋是永恒的,只是现在,我们不用排队了。

参考信息

埃米尔·左拉与《德蕾莎·拉金》中的巴黎太平间描写·澎湃新闻·2022年11月8日

19世纪巴黎城市改造与公共空间变迁·光明网·2023年7月20日

法国历史上的著名刑事案件回顾·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9月12日

欧洲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死亡文化变迁·人民网·2023年4月18日

来源:小喵侃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