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前卫:身为滑稽团团长竞说一代不如一代,实情曝光后全网沉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20:52 1

摘要:家人们,刷到潘前卫直播的上海观众恐怕都惊着了。这位刚接棒王汝刚、把滑稽戏小剧场办得红红火火的团长,对着镜头直言不讳:“有人说滑稽演员一代不如一代?说实话,这事儿太正常了!”

家人们,刷到潘前卫直播的上海观众恐怕都惊着了。这位刚接棒王汝刚、把滑稽戏小剧场办得红红火火的团长,对着镜头直言不讳:“有人说滑稽演员一代不如一代?说实话,这事儿太正常了!”

这话一落地,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骂他“当团长不护犊子,反倒泼冷水”,也有人急着追问“你天天喊着复兴滑稽,现在又说这话,到底啥意思?”可等潘前卫把心里话全倒出来,原本吵吵嚷嚷的评论区反倒安静了——没人想到,这门国家级非遗背后的难处,竟藏得这么深。

上任先“刮骨疗毒”:把演员从综艺拽回剧场,却救不了根源的穷

2022年潘前卫刚接手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时,眼前的景象差点让他犯愁。剧团里的老戏骨还在守着戏台,可不少年轻演员早把主业抛到脑后:今天去综艺插科打诨混脸熟,明天帮着拍装修广告、卖老人鞋,最夸张的一位一周赶了五场商业活动,连排练台词都得靠助理提词。

老观众的吐槽更扎心:“以前买票是冲《七十二家房客》的好戏,现在打开电视,满屏都是他们卖货的样子,这还叫滑稽演员吗?”

潘前卫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开刀”:下死命令让演员回归小剧场,还把退休的老艺人请回来压阵。80多岁的前辈登台演《红茶坊》片段,一句“侬这个小囡拎不清啊”刚出口,台下阿姨爷叔当场抹眼泪,散场后围着他反复叮嘱“可别让滑稽戏断了根”。他还盯着剧团开了新媒体账号,把排练花絮、后台趣事全发出去,硬是让小剧场场场坐满,连90后都跟着父母来“打卡”。

可热闹背后藏着隐忧。有回排新戏缺年轻主演,潘前卫翻遍名单才发现,全团能挑大梁的年轻人两只手数得过来。这时候他才真正意识到,滑稽戏的病,不是把人拽回剧场就能治好的。

直播掏心窝:不是年轻人不努力,三大死结卡得太死

面对网友“年轻人没本事”的质疑,潘前卫在直播里摆了实话:“真不能怪他们,现在的坎儿,老一辈当年都没遇过。”

最要命的是方言根基塌了。潘前卫举着例子叹气:“滑稽戏的魂就是上海话!‘敲竹杠’‘戳壁脚’这些词,用上海话说出来自带笑点,换成普通话就像白开水,没味儿。”可现在30%的上海青少年都没法流利说沪语,有年轻演员排《菜场风波》,把“青菜一块五一斤”念得毫无市井气,台下年轻人没反应,阿姨爷叔却笑出眼泪——这不是演技问题,是生活阅历的断层。

更现实的是人太少、青黄不接。潘前卫报出的数字让人揪心:现在全上海专职滑稽演员不到200人,比巅峰期少了十倍,剧团平均年龄超45岁,年轻演员占比还不到20%。“以前招演员挤破头,现在年轻人宁愿当网红,谁愿意熬三五年学戏?刚出道赚的钱,还没主播一场直播多。”更无奈的是,现在剧团是事业单位编制,能通过考试的未必会说上海话,懂方言有天赋的又过不了文化关,选才成了两难。

最头疼的还有剧本荒。2023年全行业才出6部新戏,四部还在讲“弄堂纠纷”老话题,年轻人听着“粮票”“布票”的梗,根本找不到共鸣。潘前卫试过让演员编“外卖超时”的段子,结果老观众听不懂“会员红包”,年轻人觉得不如脱口秀好笑,两头不讨好。

不跟脱口秀硬卷:他的“笨办法”,反倒留住了根

面对脱口秀的冲击,不少人劝潘前卫“让演员改说网络梗”,可他偏不认同:“滑稽戏要是丢了自己的根,就算火了也不是滑稽戏了。”

他有自己的“笨办法”:对老观众,就排《天地“粮”心》这类接地气的市井戏,把家长里短搬上舞台;对年轻人,在戏里加“上海话小课堂”,演到“轧马路”就顺带讲由来,演到“拎不清”就解释含义,慢慢让年轻人觉得“方言挺有意思”。去年在大世界开驻场演出,100元亲民票价卖得场场爆满,连之前骂“吃老本”的网友都改口:“这才是滑稽戏该有的样子”。

潘前卫的搭档陈靓说:“我们俩合作二十年,就认一个理:创新不是丢传统,而是把老东西揉进新日子里。”他们新排的《蒸蒸日上》,把戏曲锣鼓和流行歌曲揉进剧情,讲点心店的时代变迁,既留住了老味道,又让年轻人看明白故事。

求观众“搭把手”:这两件事,比喊口号管用一万倍

聊到最后,潘前卫没说啥“复兴大业”的空话,只给上海观众提了两个实在要求:

第一,别光说支持,买票进剧场。 他算过一笔账:小剧场30块的惠民票,够一家人看场戏,可还是有人觉得“不如在家刷手机”。“演员在台上看到满场观众,排新戏才有力气;剧场能赚钱,才能养得起年轻演员。”去年《虎口夺金》首演,他和陈靓“一正一邪”撑全场,看到台下年轻人跟着笑,俩人下台后偷偷抹了眼泪——那是比任何夸奖都管用的肯定。

第二,在家多跟娃说句上海话。 潘前卫自己给娃教方言,哪怕孩子把“吃饭”说成“吃烦”也不着急。“不用多标准,一句‘今朝天冷多穿衣’‘慢点走别摔跤’,就是在给滑稽戏留根。”他最怕的不是演员不够强,是再过十年,连能听懂梗的观众都没了。

他还替演员说句公道话:“别骂他们接广告,演员也要养家。只要没丢排练、没误演出,偶尔赚点外快,真别太苛责。”

结语:敢说真话的他,才是滑稽戏的底气

其实潘前卫说“一代不如一代”,从不是放弃,而是太清醒。他没画“明天就火”的大饼,而是把方言流失、人才断层的难题摆上台面;他没跟风蹭热度,而是踏踏实实地开小剧场、排新戏、教方言。

就像老观众说的:“不怕他说难,就怕他瞒着不说。只要他还在折腾,我们就愿意买票捧场。” 滑稽戏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的根在上海话里,在剧场的笑声里,更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

你愿意带娃去小剧场看场滑稽戏吗?平时会跟孩子说上海话吗?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给这门老艺术搭把手!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