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蒲公英教育绿植环绕的教学楼里,我们约见了蒲公英教育创始人、国家一级作家、散文诗人——饶远先生,虽已86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笑容可掬。环顾四周,墙面上挂着他的代表作《鸟仙子的绿岛》插画,书架上整齐陈列着他荣获冰心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的作品集。
第一部分
饶远:一甲子的童心守护与文学传承
蒲公英教育创始人 饶远先生
在蒲公英教育绿植环绕的教学楼里,我们约见了蒲公英教育创始人、国家一级作家、散文诗人——饶远先生,虽已86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笑容可掬。环顾四周,墙面上挂着他的代表作《鸟仙子的绿岛》插画,书架上整齐陈列着他荣获冰心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的作品集。
初心:从乡村教师到儿童文学作家
"我常常想起七十年前,我刚从韶州师范毕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饶远先生的声音温厚而富有磁性,"那时我在乡村小学教书,教室里课桌椅都很简陋,但我带着孩子们在田野里上课,在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的灵感。"
他轻轻抚摸着1988年出版的第一本童话集《青春的花蕾》,回忆道:"我的创作初心很简单,就是要为孩子们建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我就立下誓言要用毕生精力为孩子们写作。"
转型:从传统文学到创新教育
谈到创作与教育模式的变革,饶远先生显得格外兴奋。"很多人觉得我这个年纪的人会对新技术有抵触,恰恰相反,我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
他详细讲述了创办蒲公英教育的历程:"2000年,我在深圳创办了这个非学科类文学素养机构,就是希望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我们获得了深圳市教育局的认可,我们的写作课程被深圳市教科院评为'好课程'。"
最让他自豪的是,蒲公英教育开创了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我们将茶艺、书法、传统节日活动融入写作教学,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动中写作。"
展望:让AI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新翅膀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饶远先生有独到的见解:"AI不是传统文化的威胁,而是最好的创作助手。关键是要把握好几个度:技术应用的度,人机结合的度,还有创新与守正的度。"
他特别强调,AI技术要让儿童文学"活"起来:"我们正在尝试用AI工具为孩子们创作互动式童话,小读者可以参与到故事发展中,这为传统文学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临别时,饶远先生寄语年轻教育工作者:"希望你们既要有拥抱新技术的勇气,也要有坚守教育初心的定力。AI时代,作家和教师不会被替代,但不掌握新技术的创作者可能会落后。我们要做智能时代的弄潮儿,让中国儿童文学在这场变革中绽放新的光彩。"
第二部分
孙芳:传统文学与现代教育的摆渡人
蒲公英教育校长 孙芳
送别饶远先生后,孙芳校长步履轻盈地走进教室。这位八零后教育家身着素雅旗袍,举止间既有着传统文人的温婉,又透着现代教育者的干练。
心得:文学教育需要当代化表达
站在蒲公英教育的文化墙前,孙芳校长温柔而坚定地娓娓道来:
"蒲公英教育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三颗心来表达:
第一颗是'童心'。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内心都住着一位诗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们的使命不是灌输,而是唤醒——通过茶艺体验让孩子感受仪式之美,通过田野采风唤醒对自然的感知,通过戏剧演绎激发表达的勇气。就像饶远老师常说:'要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第二颗是'匠心'。我们坚持'慢教育'的理念。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愿意花一节课时间等待一个孩子观察茶叶舒展的轨迹,用整个学期陪伴孩子打磨一本原创绘本。这种匠心体现在我们的情境教学法中:当孩子们学习《水妈妈的美梦》时,我们会带着他们到河边采风,用显微镜观察水滴,让文学从书本走向真实的生活。
第三颗是'中国心'。我们致力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不是简单地穿汉服、背古诗,而是通过AI故事创编平台让孩子与古代诗人对话,用编程技术重现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场景。我们正在研发的'智慧国学课堂',能让孩子们通过VR技术体验《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最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坚守'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本质。技术只是工具,而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与人的情感连接。我们的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教授技巧,而是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让他们在文学滋养中找到自我表达的声音。
这就是蒲公英教育——让文学成为照进孩子生命的一束光,让传统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在新时代延续生命力。我们不是在培养作家,而是在培育拥有感知力、表达力和文化自信的完整的人。"
回到办公桌前,她继续说:“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教学就是背诵经典,这是很大的误解。”孙芳校长开门见山地指出,“文学教育的核心是情感培育和创造力激发,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她分享了教学中的一个小故事:"有个学生最初对写作很排斥,觉得无话可写。后来我们带他到茶园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让他用五感去感受,回来后他写出了一篇生动的《茶香记》。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学会了观察生活,更找到了表达的乐趣。"
孙芳认为,文学教育要把握三个关键:“首先是情感连接,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其次是当代转化,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最后是实践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
她特别介绍了蒲公英教育的“沉浸式文学课堂”:“我们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亲身经历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场景。比如在学习《鸟仙子的绿岛》时,我们会创设森林情境,让孩子们化身故事中的角色。”
创业:在坚守中创新
谈到接棒蒲公英教育的历程,孙芳校长感慨万千:“2010年我从饶老师手中接过这份事业时,正值应试教育盛行期,很多家长更看重分数而非素养。我们坚持文学素养培养,最初并不被市场看好。”
最艰难的是2015年,当时团队中部分老师因待遇问题选择离开。“那时我也动摇过,是饶远先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教育是种树,不是种菜’。我们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孙芳带领团队开发的“情境体验式写作教学法”获得了全国教育创新大奖。“这个教学模式成功实现了文学教育的现代转化,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写作,创作积极性大幅提升。”
展望:做文学教育的跨界者
对于未来,孙芳校长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将重点推进三个方向:首先是建设文学智慧教育平台,通过AI技术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阅读写作方案;其次是开发更多跨界融合课程,比如文学与戏剧、写作与视觉艺术等;最后是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国际化,用AI翻译技术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
她特别提到一个创新项目:“我们正在训练一个专门的AI创作助手,它能够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提供适龄的创作建议。比如帮助低年级学生拓展想象力,辅助高年级学生完善故事结构。”
“未来的文学教育者应该是跨界者,”孙芳校长总结道,“既要深植传统文化土壤,又要掌握前沿科技工具;既要懂得教育规律,又要理解儿童心理。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爱心。”
访谈结束时,夕阳正好洒在孙芳校长身上,在她周围形成一道温暖的光晕。看着她坚定而充满激情的目光,我们相信,在这代教育人的努力下,中国儿童文学的种子必将在AI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后记:两代教育者,一个甲子之约,共同描绘出智能时代文学教育发展的美好图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也看到了科技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守正创新,文脉新传,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学教育走向未来的最佳路径。86岁的饶远先生用他一甲子的耕耘告诉我们:只要童心未泯,文学永远年轻。
附录:
饶远先生简介
饶远先生(1939年4月2日生),原名饶纪省,笔名艾叶、舒琴,广东韶关始兴县人,今年86岁。他是国家一级作家、散文诗人,长期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
职业生涯与成就
饶远先生于1954年从韶州师范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小学和中学(韶关市第八中学)任教,并担任教导主任。1975年,他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他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同年调入韶关市文联,并先后担任《南叶》文学杂志和《蒲公英》报的主编、社长。
他曾任:
韶关市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
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 (1990年)
广东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加入)
广东省政协第七届委员(1992年)
因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饶远先生在1988年至1998年间连续三次被评为韶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文学创作与贡献
饶远先生著述颇丰,至2000年已发表作品逾200万字,出版专著26种,主编、编著图书20多种。其代表作包括童话《青春的花蕾》、散文诗《雾的眼睛》、童话集《蓝天小卫士》、长篇童话《鸟仙子的绿岛》等。
他的作品曾荣获:
广东省首届少年儿童文学艺术一等奖(童话《青春的花蕾》)
广东省第六届儿童文学著作优秀作品奖(长篇童话《鸟仙子的绿岛》)
第十二届冰心图书奖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水妈妈的美梦》)
教育领域的探索
2000年,饶远先生在深圳创办了蒲公英教育,这是一家专注于情趣创作和文学阅读的非学科类文学素养机构,获得了深圳市教育局的官方认可,其写作课程被深圳市教科院评为“好课程”。蒲公英教育致力于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如结合茶艺、书法、传统节日活动等,引导孩子们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学素养。
谨以此简介,向深耕儿童文学与教育事业、笔耕不辍的饶远先生致敬!
来源:深圳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