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外文旅学院举行开学典礼 学术院长吴重生致敬北大教授俞孔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9:47 1

摘要:9月26日晚,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和山立志”仪式,学术院长吴重生发表题为《回到土地,回到生活》的致辞,对本科新生及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提出治学的三点希望。在致辞的最后环节表达了对刚刚遭遇空难的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的缅怀和敬

本文转自【潮新闻】;

9月26日晚,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和山立志”仪式,学术院长吴重生发表题为《回到土地,回到生活》的致辞,对本科新生及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提出治学的三点希望。在致辞的最后环节表达了对刚刚遭遇空难的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的缅怀和敬意,语气哽咽,伤心落泪。吴重生以俞孔坚教授的精神鼓舞文旅学子在浙外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埋头耕耘,成为堪当人文交流之大任的高端国际化应用型文旅人才。

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学术院长吴重生。李宛颖 摄

吴重生与俞孔坚同为浙江金华人,在后者生前多有交集。吴重生曾带领文化和旅游学院班子成员多次拜访俞孔坚所在学院以及教学活动基地,受到热情接待和悉心指导。

惊闻俞孔坚在巴西生态考察途中不幸罹难的消息,吴重生连夜写下《今夜,整条长江开始倒流——和陈越兄痛悼俞孔坚教授诗》: 今

夜,整条长江开始倒流

水光浮起你年轻的眼眸

今夜,万千江鸥在云雾间

盘旋低鸣

你定是听见了故土的召唤

将月光折成归乡的舟楫

这个长江的赤子啊

终以苍穹为帛绘就生命长卷

一滴水逆流奔向巴颜喀拉

倒流回冰川最初的晶莹

你仍行走在苍茫山河册页

母亲的长歌贯天彻地

今夜,整条长江开始倒流

为接引星辰归位而倒流

波涛里升起不眠的航标

永远照亮大地规划的轨迹

吴重生致辞全文——《回到土地,回到生活》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今天,我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在此隆重举行文化和旅游学院开学典礼。我代表学院,向全体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在今天汇聚于此的青春面孔中,有一批特别的成员——文化和旅游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无论你是刚刚开启大学时光的本科生,还是即将投身学术探索的研究生,从今天起,“浙外人”、“浙外文旅人”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身份烙印。

我的致辞题目是《回到土地,回到生活》。这并非要大家回归农耕,而是喻示着一种治学与成长的态度:要像农夫敬畏土地一样,敬畏知识;要像农人精心耕耘一样,经营我们的大学生活。在此,我想分享三点希望,与诸君共勉。

第一,告别手机,拥抱书本——在阅读中深犁思想的沃土。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指尖滑动间,世界纷至沓来,但也容易让我们心浮气躁,思维碎片化。我建议大家,每天能有一段时间,主动告别手机和电脑,回归沉静而深邃的书本。书本,才是知识最本真、最系统的“土地”。今年暑假前,我亲手用毛笔为各位写了一封信,附上推荐书目,就是希望大家能提前感受这份沉静的力量。请翻开它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先贤对话,让经典的思想如阳光雨露般滋养你们的心田。唯有深犁这片沃土,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根深叶茂。

第二,告别熬夜,规范作息——在规律中涵养生命的节律。

土地需要遵循四时节气,人的身体与精神亦然。熬夜,是对生命节律的透支,如同在不合时宜的季节播种,终将事倍功半。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是一切奋斗的基石。我希望大家能从今晚开始,尝试规范作息,让晨钟暮鼓成为你们生活的背景音。早睡早起,方能以清醒的头脑迎接课堂的朝阳,以充沛的精力去探索诗和远方。规律的生活,是对自身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它能让我们的“土地”休养生息,积蓄源源不断的能量。

第三,计划学业,快乐生活——在平衡中规划成长的蓝图。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好的农夫,懂得规划田垄,何时播种,何时灌溉,心中有数。大学生活亦应如此。它不仅是知识的求索,更是人格的完善、思想的丰盈。希望大家尽快制定清晰的学业规划,但切勿成为只知读书的“苦行僧”。既要走进图书馆,也要漫步于操场;既要潜心钻研专业,也要投身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广交益友。在学与玩、动与静之间找到平衡,让学习成为一件有目标、有节奏、有乐趣的事情。这份平衡的智慧,将帮助你们在这片大学的“土地”上,绘出最绚烂的成长画卷。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土地的智慧,也是成长的规律。学习切忌急功近利,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不要因一时的不解而焦虑,不要因短暂的落后而气馁。要甘坐“冷板凳”,肯下“笨功夫”,将每一天的阅读、每一次的思考、每一份的实践,都视为向土地深处扎根的努力。唯有厚积,方能薄发;唯有沉淀,方能绽放。请相信,只要你们持续耕耘,必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那个心想事成、满怀喜悦的收获者。

同学们,我倡导手写书信,正是希望你们在笔墨纸砚间,感受汉字的气韵,体会“见字如面”的温情与郑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一个骨子里浸润着文化自信、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开学已至,我依然期待着,能收到你们用毛笔写就的回信,那将是我们之间一次跨越时空的、最美好的对话。

从今天起,愿你们都能成为一名谦卑而勤恳的“农夫”,回到知识的土地,回到真实的生活,心怀家国厚土,书写青春篇章。农人耕田,心系一粟一蔬,亦关乎天下粮仓。我们的学习,也不应局限于个人前途,更要与脚下这片土地同呼吸,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共命运。从土地到生活,从耕耘到收获,实则是个人生命与更广阔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唯有将双脚踩在知识的大地上,将心灵扎根于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生命才能不浮不躁,我们的精神才能向上生长、向深处延伸。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写这篇稿子,是受到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专著《回到土地》的启示。俞孔坚教授提醒我们:土地不是资源,而是生命共同体;景观设计不是装饰艺术,而是生存战略。两天前他不幸遭遇空难,但我相信,他的精神如同火炬,会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同学们,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怀着对土地的谦卑与敬畏,在浙外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埋头耕耘,早日成为堪当人文交流之大任的高端国际化应用型文旅人才!祝愿各位同学学业进步,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2025年9月26日

来源:环球网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