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里的3句育儿经:古人照做后代成栋梁,现在学也管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20:20 1

摘要:世家子弟们要么抱着祖辈的家业混日子,要么跟着乱兵瞎起哄,没几年,好多传承百年的家族就散了架。

前言

北齐末年,天下乱得像一锅粥。

世家子弟们要么抱着祖辈的家业混日子,要么跟着乱兵瞎起哄,没几年,好多传承百年的家族就散了架。

可颜之推家不一样。

他的孙子颜师古成了唐朝的经学家,皇帝都要请他来校订经书;

六世孙颜真卿更厉害,不仅字写得冠绝天下,安史之乱时还带着兵守孤城,成了千古忠臣。

同样是乱世养娃,为啥颜家后代能代代出人才?

秘密藏在他写的《颜氏家训》里。

书中3句育儿话,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全是实打实的"养人法子",古人照着做,后代多成栋梁,哪怕放到现在看,也全是普通家庭能用的实在智慧。

一、"早教宜早,习若自然":3岁前的习惯,比10年后的补习班管用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里写过一件事:他儿子刚会说完整的话,还没到上私塾的年纪,他就每天睡前坐在床边,跟儿子聊《论语》里的小故事。

不是正儿八经地教,就像说家常:"今天咱们说'学而时习之',你看爸爸每天看书,是不是就像你每天玩积木一样,多玩几次就熟练啦?"

吃饭时也不闲着,夹菜前会问儿子:"要先请爷爷动筷子,记得吗?"

有人笑他:"孩子这么小,懂什么?等长大了再教也不迟。"

颜之推不反驳,只说:"小树刚冒芽时把弯儿扳正,长大了才直;

孩子小的时候教习惯,长大了才不用费劲儿改。"

他在《颜氏家训·勉学》里说得更直白:"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意思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早上的太阳一样明亮,一辈子都能照着路;

等老了再改,就像摸黑走路,费劲还容易摔。

他还真没说错。

儿子3岁时,看到客人来家里,会主动搬凳子;

吃饭时长辈没动筷,他就坐在桌边等着,从不伸手抢菜。

邻居们都稀奇:"这孩子怎么比大人还懂规矩?"

后来儿子上学,先生也夸他:"别的孩子坐半炷香就闹,你家娃能安安稳稳读一上午书,这习惯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反观当时的清河崔家,崔老爷总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结果儿子到了8岁,吃饭时把菜碗拉到自己跟前,见了长辈也不打招呼,崔老爷急了,拿着尺子打,可毛病早养成了,怎么改都改不过来。

颜之推在书里总结:"早教不是让孩子背多少诗,算多少账,而是把'规矩'像种子一样种在他心里。

3岁前种下去,长大了自然就长成才;

等长歪了再想扳,可就难了。"

二、"教儿婴孩,先正其身":家长的样子,比说100句大道理管用

颜之推在长安做官时,邻居是个姓陈的官员。

陈大人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喊过来训话:"你要好好读书,别整天就知道玩!"

可训完话,他自己就搬个凳子坐在院子里,要么跟朋友喝酒划拳,要么赌钱到半夜,从没想过要翻一页书。

他儿子坐在书房里,隔着窗户听着外面的热闹,哪里有心思读书?

偷偷溜出去跟着学,没几年就学会了喝酒赌钱。

后来陈大人丢了官,家里的钱被儿子赌光,最后只能靠变卖祖宅过日子。

颜之推从不这么干。

他不管每天多忙,都会抽一个时辰坐在书房里看书。

儿子小时候总趴在书房门口看,看久了,也跟着拿起书翻。

有时候颜之推读得入神,儿子递一杯茶过来,他也会顺势跟儿子讲书里的故事。

有一次,颜之推不小心把朋友借给他的书弄丢了。

他没瞒着,带着儿子一起去朋友家道歉,还让儿子帮着一起抄写了一本新的还回去。

他对儿子说:"做人要讲信用,丢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自己承担责任。"

这正是他在《颜氏家训·教子》里说的"风化自上而行于下"——家里的风气,是从上往下传的,家长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半点假都掺不了。

后来儿子做官,不管是管仓库还是判案子,从来没出过一点差错。

上司问他为啥这么谨慎,他说:"我爹从小就教我,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踏实,半点马虎不得。"

颜真卿小时候,他的父亲颜惟贞在京城做官,每次有人送礼,颜惟贞都坚决不收,还说:"我拿俸禄够养家了,不该要的东西,一分一毫都不能碰。"

颜真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后来他做了平原太守,安禄山派人送黄金给他,他直接把黄金扔了出去,还骂道:"我颜家的人,从不做这种苟且事!"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里写:"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得先做什么样的人。

你天天喝酒,却让孩子戒酒;

你从不读书,却让孩子勤学,这不是开玩笑吗?"

三、"爱而不溺,严而有慈":管孩子的度,决定他未来的稳

颜之推的儿子5岁时,偷偷拿了邻居家的小木车玩。

颜之推发现后,没打也没骂,而是牵着儿子的手,把木车送了回去。

他让儿子给邻居道歉,还跟邻居说:"这孩子不懂事,我让他每天来帮你扫院子,扫够十天,就算赔罪了。"

儿子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拿着小扫帚在邻居家院子里扫,扫得满头大汗。

颜之推站在旁边看着,不帮忙也不心疼。

十天后,儿子跟他说:"爹,我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太累了。"

颜之推笑着说:"不是累,是偷东西的错,得自己扛着。"

可当时有个姓李的富商,对儿子那叫一个溺爱。

儿子抢了街上小贩的糖葫芦,李富商笑着说:"我儿子有本事,想要就拿!"

儿子把家里的玉器摔碎了,他也说:"碎了就碎了,爹再给你买新的。"

结果这孩子18岁时,跟人争一个歌女,失手把人打死了。

官府来抓人时,李富商想花钱赎人,可对方不依不饶,最后儿子被流放,家里的钱也赔了个精光,好好的家业就这么败了。

颜之推在书里叹着气写:"爱孩子就像种树,浇水太多会烂根,施肥太少长不高。

该严的时候不严,孩子就不知道天高地厚;

该慈的时候不慈,孩子心里就没了温度。"

这和他在《颜氏家训·教子》里批判"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的观点,简直是一个意思。

他自己管儿子,就拿捏得很准。

儿子读书累了,他会带着去院子里放风筝;

但儿子要是撒谎,他会让儿子站在墙角反省,直到认错为止。

后来儿子做官,不管遇到多大的事,都能稳得住,别人问他秘诀,他说:"我爹从小就教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心里有数,就不会慌。"

而这份"心里有数",传到颜真卿这里,就成了安史之乱时的"宁死不降"——他守着平原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却硬是扛了半年,最后被叛军杀害时,还骂不绝口。

后人说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可这本事的根,不就是颜之推当年教儿子"认错、担责"的小规矩吗?

一辈辈传,一辈辈强,最后就成了家族的脊梁。

四、结尾

《颜氏家训》里的这3句话,说起来都简单,可真要做到,得花心思。

"早教宜早",是抓准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不贪多,只把小规矩教扎实;

"先正其身",是家长做好榜样,不用多说,孩子自然会跟着学;

"爱而不溺",是把握好管教的度,让孩子既懂规矩,又有温度。

颜家后代能代代出人才,不是因为孩子多聪明,而是颜之推把这3句话落到了实处。

他没逼孩子非要考功名,只是教他们做个靠谱的人——靠谱的人,不管在乱世还是治世,都能站稳脚跟,慢慢活成栋梁。

老话说"育儿先育己",颜家的故事藏着最实在的育儿理:教娃先教“小习惯”,管娃先做“好榜样”,爱娃要懂“严与慈”。

原来好的家训,从不是逼孩子赢,而是家长先把“做人的底子”打牢,孩子自然能长成栋梁。

你家有没有代代相传的"育儿小规矩"?

是奶奶说的"吃饭别吧唧嘴",还是爸爸教的"犯错要认错"?

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育儿经验里,也藏着老祖宗的智慧!

​ ​ ​​ ​ ​ ​​

参考文献

1. 《颜氏家训译注》,檀作文 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

2. 《颜之推与研究》,王利器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 《中国古代家训中的育儿智慧》,《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第2期

4. 《颜真卿评传》,朱关田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