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血运重建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抗栓治疗可降低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可明显减少血运重建后的相关并发症风险,成为了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然而,在降低缺血风险的同时,抗栓治疗也会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的风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血运重建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抗栓治疗可降低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可明显减少血运重建后的相关并发症风险,成为了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然而,在降低缺血风险的同时,抗栓治疗也会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如何在缺血与出血之间取得平衡,并基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精准治疗,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核心议题。
2025年8月15-16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贺玉泉教授接受专访,围绕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的个体化策略、特殊人群管理等关键问题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随着对冠心病患者长期缺血风险认识的深入以及对新型抗栓策略的探索,围术期抗栓治疗的强度和疗程选择愈发精细化。请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及现有循证证据分享下,如何通过个体化抗栓策略、多级医疗协作及动态风险评估,优化PCI术后患者的长期抗栓治疗管理,以在降低血栓事件风险的同时最小化出血并发症?
贺玉泉教授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在PCI术前和术中采用以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栓方案实施强化抗栓治疗。然而,长期真实世界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该方案虽可显著降低血栓事件风险,却也会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鼻衄、皮下、黏膜乃至消化道等轻度出血事件频发,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安全性造成显著影响。因此,临床决策需极为审慎,必须在预防血栓形成和复发的获益与出血潜在危害之间寻求最优解。
当前,抗栓治疗日益强调个体化与精准化,其有效实施需依托于系统化的随访与监测。然而,大型医院普遍面临患者流量大、医疗资源紧张的现实困境,临床工作往往只能聚焦于术中及术后早期的管理,远期随访往往难以系统开展。部分患者在出院后转向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复诊,其随访数据通常难以被原医疗中心全面获取,导致随访信息链断裂。因此,患者出院后的出血管理已成为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聚焦随访机制的建设,既可安排患者定期来院复诊,也可通过电话等进行远程随访,以及时识别并处理出血事件。近年来,相关指南亦对抗栓治疗的强度和疗程作出了调整: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最短可缩短至一周,之后即可转换为抗栓强度相对较低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同时,临床应系统引入出血风险评估工具,例如房颤患者常用的HAS-BLED评分,或欧洲专为DAPT患者开发的出血风险评分体系。此外,抗栓管理的优化已非单个医生、单一团队或一家医院所能独立完成,必须依托整合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体系,并通过定期沟通实现协同管理;还可利用微信群等信息化工具构建患者管理平台,使随访团队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快速调整治疗方案。
如今,医学已步入精准医疗时代,传统的“固定药物、固定剂量、固定疗程”模式难以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加强随访、深化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作、完善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体系,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更可靠的出血风险预测指标(包括生物标志物),以期实现更早识别高风险个体和更动态的药物调整,最终提升抗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医脉通:合并高龄、慢性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肿瘤性疾病等的特殊人群在PCI围术期的出血风险显著提高,且常被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排除,证据相对匮乏。对于此类高出血风险的特殊人群,您认为,如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抗栓治疗策略?
贺玉泉教授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合并高龄、肾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或肿瘤性疾病的患者,通常被排除在大型RCT之外,导致该类人群在抗栓治疗策略方面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共识的明确推荐,在此情况下,医生应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详细阐明抗栓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充分尊重患者意愿,通过充分协商共同制定相对合理的诊疗策略。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患者的自主权,也能最大程度规避医疗纠纷,减少诊疗过程中的外部干扰,因而是临床实践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另一方面,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也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医院分科日趋精细,亚专业不断深化,大型医院手术负荷沉重,相关科室的知识更新与专业经验可能难以覆盖本专业之外的复杂情况。组织多学科会诊,汇集不同领域的专业意见,对这类特殊患者的诊疗决策具有积极意义。在缺乏高质量循证证据的现实背景下,学会可牵头聚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如心内科、血液科、重症医学科、心外科等专业人员,共同探讨针对特殊人群的抗栓策略。一方面可尝试推动开展适用于该类人群的临床研究;另一方面,可将分散的个体经验进行系统性汇总,通过专家投票,针对多种特殊临床情境制定推荐意见,并参照指南格式划分推荐类别(如Ⅰ类、Ⅱ类)和证据等级(如A、B、C)。例如,某一方案获得90%以上专家认同,可作为Ⅰ类推荐;70%-90%之间作为Ⅱ类推荐;超过60%则可形成Ⅲ类共识;若支持率低于50%,则建议临床尽量避免采用。
虽然单一中心或医生接诊这类患者的数量有限,个人经验终究存在局限性,但通过汇集全国专家的集体经验,可形成可供参考的临床共识。这不仅能够弥补现有指南的空白,也为处理同类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例如,今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异常人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这一尝试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或可为未来类似难题的解决方案提供范本。
专家简介
贺玉泉 教授
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专业: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尤其是慢性闭塞病变,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严重钙化病变的旋磨和震波球囊治疗;房颤、房扑、室早、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的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植入(包括无导线起搏器)治疗严重心动过缓,CRTP/D和ICD植入治疗心衰和预防猝死等,体外膜肺(ECMO)等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脏危重症
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冠心病介入学组委员,中华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心血管诊疗技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培训基地负责人,吉林省医学会心脏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
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临床医学专业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中国医学教育PBL案例库》心血管系统与疾病案例库副主编
曾获”第九届长春市十大杰出青年”、2022年度“白求恩精神践行者”和2023年“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4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