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男博士室速走了,查明原因后,医生:辅酶Q10的这2种吃法是诱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9:53 1

摘要:辅酶Q10,又叫辅酶Q10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里的脂溶性物质,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细胞“发电”。我们身体每天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心脏跳动、大脑思考、肌肉活动,而这些能量的产生都离不开辅酶Q10的参与。尤其是心脏,因为工作量大、能量消耗多,所以对辅酶Q10的

辅酶Q10,又叫辅酶Q10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里的脂溶性物质,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细胞“发电”。我们身体每天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心脏跳动、大脑思考、肌肉活动,而这些能量的产生都离不开辅酶Q10的参与。尤其是心脏,因为工作量大、能量消耗多,所以对辅酶Q10的需求也更高。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辅酶Q10的含量会逐渐下降,这也是一些中老年人常常觉得心脏功能减退、容易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适量补充辅酶Q10,可以帮助改善心脏供能、增强抗氧化能力,对心血管健康、减轻疲劳、提高免疫力都有一定帮助。

2019年,28岁的徐致远是一名来自复旦的博士生。眼下正值毕业的关键阶段,他一边要准备求职面试,一边还要赶着完成毕业论文。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每天不到四个小时的睡眠早已成了常态,精神也绷得紧紧的。可即便如此,徐致远依然坚持着自己多年的爱好——健身,在他看来,只有强壮的体魄才能支撑自己高强度的工作。因此,每晚熬夜写完论文后,徐致远还会抽空去健身房出一身汗,仿佛这样才能缓解满脑子的压力。殊不知,这种超负荷的作息,正在悄悄透支着他的身体。

2019年3月21日傍晚,徐致远像往常一样去健身房。他把杠铃一次一次地推到胸前,汗水很快从鬓角滑落,背心早已湿透。可就在第十组训练时,徐致远突然感到胸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住,呼吸变得急促,心脏像失控般猛烈跳动,胸腔里发出一阵阵沉重的“咚咚”声。他每用力一次,都伴随着心慌和头晕,好像空气一下子稀薄了。下一秒,眼前迅速闪过一阵黑影,耳边充斥着嗡嗡的声音。徐致远被迫停下动作,双手撑着长椅,大口喘着气,脸颊泛起异常的潮红,汗珠顺着下巴滴落在地板上。几分钟后,他的心跳逐渐缓和,呼吸恢复正常,他心里安慰自己这大概是训练过度导致体能透支,于是没再深究,休息了一会儿后又开始做一些轻松的训练了。

进入五月,论文和求职压力同时压在身上,徐致远的作息更紊乱。5月6日这天,他在图书馆里奋战到凌晨,眼睛布满血丝。回到宿舍,刚冲完澡正准备睡觉时,胸口忽然像被重石压着一样,呼吸越来越困难,每吸一口气都伴随着隐隐的刺痛。徐致远翻身数次,总是找不到舒服的姿势,平躺着时尤其明显,感觉胸腔被压得紧紧的,仿佛空气都进不去。为了缓解,他不得不用枕头将上身垫高,但还是感觉到呼吸道不畅,心跳一阵快一阵慢。徐致远盯着天花板,胸口随呼吸起伏沉重,每次呼气都伴随着一声低沉的呻吟,整夜辗转难眠。


半夜时分,徐致远被一阵突如其来的胸痛和心慌惊醒。那一刻,心跳快得仿佛要冲破肋骨,胸腔里像有一头鼓动的野兽。他猛地坐起,胸口剧烈起伏,呼吸急促得仿佛溺水般难受,每呼吸一口气都会带来一股难以言喻的灼烧感。徐致远的额头瞬间被冷汗浸透,脊背也湿得像刚被水泼过。隔壁床铺的室友很快被他剧烈的喘息声惊醒,侧身一看,被吓得立刻爬下床。只见徐致远一手捂着胸口,另一手紧紧抓着床沿,手背青筋暴起,浑身颤抖。室友赶紧冲上前搀扶他,心里发慌,不敢耽搁,连夜把他送往急诊。

一路上,徐致远感觉胸口像被针扎一样,每一次颠簸都让他痛得咬紧牙关,眼神渐渐涣散。到达医院急诊后,医生立刻让徐致远平躺在抢救床上,迅速接上心电监护。屏幕上的心率数字不稳定地跳动着,一会儿飙升到150次/分,一会儿又骤然下降,波形凌乱不堪。医生当机立断,立即给予吸氧,同时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血液样本被飞快送往检验科,护士则为他安排急查心脏彩超和心电图。

不到一小时,结果陆续出来:血清肌钙蛋白T升高至0.85ng/mL(正常值<0.04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明显超标;心电图显示ST段广泛抬高,T波异常;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轻度扩大,收缩功能下降;核磁结果更为直观,心肌弥漫性水肿影像清晰可见。医生综合所有检查指标,当场下结论——徐致远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可能随时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听到“心肌炎”三个字,徐致远整个人愣住了。他平时身体素质很好,还是健身房里的常客,怎么会突然被诊断这种病?带着不解,他虚弱地问医生:“我这么年轻,又经常锻炼,怎么会得心肌炎?这不是老年人才容易得的吗?

医生摇了摇头,神情严肃地解释::“心肌炎并不是老年病,而是一种常见于年轻人群的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尤其像你这样,近期长期熬夜、精神紧绷、身体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在感染病毒后导致病毒入侵心脏,诱发心肌损伤。再加上你在身体疲惫的情况下仍坚持高强度运动,使得心脏负担急剧增加,病毒与免疫反应共同作用,最终发展为心肌炎。而心肌炎一旦急性发作,可能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时甚至引发猝死,因此绝不是小问题。”徐致远听后心中发凉,才意识到自己对健康的忽视,竟然险些夺走性命。


在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措施后,徐致远的病情逐渐稳定。查房时,医生郑重地对徐致远强调:从现在开始,必须严格卧床休息,暂停所有剧烈运动,包括健身房训练,甚至连爬楼梯都要避免。饮食上需以清淡为主,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同时保证规律睡眠,尽可能恢复体力。因为心肌炎患者在急性期若继续硬撑,极易留下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可能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日后再难逆转。对于年轻人来说,恢复期的规范管理比治疗更重要。

于是出院后,徐致远严格遵照医生的嘱托,把生活节奏彻底放慢。他不仅改掉熬夜的坏习惯,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就上床休息,白天的学习进度也有意减缓。就连健身房也暂不去了,改成每天散步二十分钟,用轻缓的方式维持身体状态。饮食方面,徐致远特意减少油腻和辛辣,多吃蔬菜和优质蛋白,甚至把曾经最爱的能量饮料和咖啡也戒掉了。然而,即使如此,他偶尔还是会感到心慌,尤其是复习文献时紧张一久,胸口就像被紧绷的绳索勒住一样,有时还伴随轻微的气短。虽然症状很快缓解,但这种反复让他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实验室聚餐时,徐致远无意中向师兄提起自己胸口偶尔发闷的情况。没想到师兄点了点头说:“我当年熬夜写论文时也出现过类似状况,后来在医生建议下开始服用辅酶Q10,效果很明显。不仅可以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增强心肌收缩力,还有抗氧化作用。但如果考虑使用,一定要遵照说明书,严格控制剂量,不可盲目加量。”徐致远听后心中一动,回去后立刻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医学资料,发现辅酶Q10在心肌炎和心功能不全的辅助治疗中确实有循证依据。

于是,他谨慎地购入正规渠道的辅酶Q10,按照说明书的剂量规律服用,并坚持每天记录身体感受。9月17日,徐致远再次来到心脏中心复查。血液化验结果显示:肌钙蛋白T恢复至0.02ng/mL(正常值<0.04ng/mL),CK-MB降至正常范围;心电图上ST段已恢复平稳,心律规律,没有再出现异常波动;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大小正常,射血分数(LVEF)达62%(正常≥55%),未见心肌明显运动异常。医生翻看报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告诉他病情已明显好转,说明心肌恢复良好。徐致远听到后心头一松,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然而,就在他以为一切正在步入正轨的时候,新的问题却悄然浮现。

2022年5月1日,工作稳定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徐致远特意请了几天假,把父母接到上海游玩。这天刚陪父母走完一段路,他本来心情轻松,脸上挂着笑容,正兴致勃勃地讲解着上海的景点。然而话音未落,徐致远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强烈的跳动,就像心脏被人拽住一样,一下子乱了节奏。他的呼吸随之变急,每吸一口气都显得吃力,心跳越来越快,几乎要把整个胸腔顶开。徐致远下意识停下脚步,额头瞬间冒出汗珠,脸色逐渐苍白,手指微微颤抖,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发虚。他试图咳嗽几下让心跳恢复,却丝毫没有好转,反而愈发慌乱。

一旁的父母很快察觉到不对劲,赶紧扶住他,只见他嘴唇渐渐发紫,整个人大口喘息,胸口起伏得厉害,仿佛随时会失去力气。可就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分钟,症状迅速加重。徐致远的心跳已经快到无法控制,每一次搏动都像重锤敲击胸口,他的眼前逐渐模糊,耳边嗡鸣不止,额头冷汗顺着脸颊不断滴落。徐致远双手紧紧捂着胸口,身体微微弯曲,呼吸急促到像被抽走空气,张着嘴却怎么也吸不够气。父母吓得连连大声呼喊他的名字,他却只能艰难地睁开眼睛,嘴唇抖动,却发不出完整的声音。

下一秒,胸口剧烈的疼痛和心慌让徐致远几乎站立不稳,双腿发软,步伐踉跄。父母慌了神,急忙搀着他拦下路边的出租车,嘱咐司机赶紧前往医院。此时,他的脸色已惨白如纸,整个人气息微弱,胸口起伏得越来越不规则。到达急诊室后,医生立即徐致远推上抢救床,接上心电监护。屏幕上心率飙升至每分钟200次以上,波形呈现典型的宽QRS波群,提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医生当机立断,给予高流量吸氧,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快速推注胺碘酮,并准备电复律。此时徐致远的胸口起伏微弱,呼吸声急促而浅,额头冷汗不止,手脚渐渐冰凉。父母在门外焦急等待,心里却已隐隐意识到情况非常危险。


在持续抢救的同时,相关化验和影像结果迅速送达。血清肌钙蛋白再次升高至0.12ng/mL,CK-MB轻度升高,提示心肌受损;心电图反复显示单形性室速发作,频率达210次/分;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至40%,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结合既往心肌炎病史,医生很快确诊为心肌炎后遗症引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医护团队立即实施电复律和胸外按压,期望恢复窦性心律。然而多次尝试后,监护屏上的波形依旧混乱,心率不稳定,血压逐渐下降,呼吸也越来越弱。


抢救室里争分夺秒,医生依次进行电击除颤、肾上腺素注射和持续胸外按压。短暂的心律恢复后又迅速转为心搏骤停,监护屏幕最终只剩下一条直线。持续四十分钟的抢救,仍没能将年轻的生命挽回。主治医生沉重地宣布“抢救无效,临床死亡”。听到这句话,父母瞬间瘫倒在地,泪如雨下。

徐致远的父母在急诊室外焦急等待了整整四十五分钟,才见主治医生缓缓走出。医生摘下口罩,神情沉重,只是摇了摇头,然后递过死亡通知书,示意他们签字。看到那冷冰冰的字迹,徐母的双腿一软,直接跪倒在走廊上,哭声撕心裂肺,泪水混着鼻涕,声音嘶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看着眼前头发花白的老人,医生的心里也是十分不是滋味,正想上前搀扶,却被徐致远的母亲一把推开。她抬起头,声音颤抖却带着撕裂般的痛苦:“医生,我儿子才二十九岁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他自从上次心肌炎出院后就一直听你们的话,戒掉咖啡和饮料,而且平时也不抽烟不喝酒,三餐都清淡得不能再清淡。除此之外,他还每天晚上十点睡觉,早晨七点准时起床,生活规律得比老人还要严格。你说说,他到底哪里没做好啊?为什么今天好好的一个大小伙子突然说没就没了?难道你们真的尽力了吗?”


徐父眼睛布满血丝,声音比妻子更为激烈,情绪几近失控:“我儿子从小就懂事,连一点坏习惯都没有。你们要他卧床,他就老老实实不去健身房,要他复查,他一次都没落下。每一张化验单、每一次随访记录都在这里,明明显示情况在改善,怎么可能说走就走?是不是抢救不及时?是不是药用错了?还是说你们根本没想到一个年轻人也可能因为心律失常而猝死?明明复查的时候还说他恢复得很好,甚至说可以慢慢减药。可现在,他却永远躺在这里!你们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今天必须给我们一个交代?”

医生面对这份质问无比沉重。他翻开徐致远的门诊记录和复查资料,逐条对照。自从确诊心肌炎以来,他一直按照要求定期复查,每一次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指标都有改善趋势,血压、心率稳定,超声显示射血分数从45%上升到60%以上,恢复情况堪称理想。他规律作息,饮食清淡,不再熬夜,甚至坚持记录每日的症状和体重。这样一个自律到近乎苛刻的年轻患者,却还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律骤然失控,最终演变成心脏骤停。

这让医生一时无言,他低声叹息:“如果连徐致远这样的模范患者,都可能因为心肌炎后的电传导异常诱发致命室速,那我们又该如何告诉其他病人,只要听话吃药就能高枕无忧?”

医生回到办公室后,久久未能平静。他再次翻阅徐致远的完整病例资料:血检、电解质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没有低钠或高钾等心律失常诱因;药物方案合理,剂量和用药时间都符合规范;动态心电图监测中也没有发现明显危险信号。唯一的解释,或许是心肌炎留下的微小瘢痕在某个瞬间触发了致命的电活动,这种情况难以提前预测。面对空白的病历栏,他心头只剩下沉甸甸的无力感。

很快,同办公室的心内科主任得知一位年轻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发持续性室速并猝死,也大为震惊。尤其是当主治医生补充说,徐致远的射血分数已从45%升至62%,心肌酶学指标稳定下降,血压和心率都控制良好时,主任忍不住追问一句:“他在恢复期有没有中断过核心治疗药物?有没有自行停药或减少剂量?”主治医生摇了摇头:“没有。他每一次门诊拿药都在时间范围内,所有复查数据齐全,生活习惯几乎完全按照我们的建议执行,连每日体重变化都写在笔记里。”

主任皱起眉头,本以为这是典型依从性差引发的复发,结果却发现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教科书式”的心肌炎康复患者。他调阅了完整的病历与死亡经过,重查了急诊心电图、电解质水平、动脉血气和床旁超声,最终确认为心肌炎后遗电传导异常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进而演变为心脏骤停。但诱因依旧不明。于是主任立马召集团队讨论,检视是否存在室早或短阵室速等前驱信号,可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在发病前一周节律平稳,没有任何预警波形,甚至没有一次轻微晕厥记录。事出反常必有因,主任总觉得还有遗漏的环节。这么严格遵循医嘱的患者,不该突然死去。

第二天,徐致远的父母来医院办理后事时,主任将他们请进办公室,想从生活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是否曾有过强烈情绪刺激?是否连日失眠?是否天气骤变着凉?是否短暂胸闷或晕厥却未就诊?然而一一核对下来,父母给出的答案全是“没有”。徐母泪流满面,声音颤抖地说:“主任,我儿子自从生病后,什么都改了,按时吃药,晚上十点必睡,早晨固定起床,从不喝咖啡,不敢健身,连楼梯都少走。他把身体当成玻璃一样小心翼翼,可是还是走了。难道这种病,就算再努力,也抵不过一次心律失常的突然袭击吗?”

主任不死心地反复询问了好几轮,依旧没能找到可能触发室速骤死的外部因素,反而换来一次次更加深重的困惑。于是为了给家属一个交代,他带队重新整理了徐致远的全部病历,逐项复核彩超、动态心电图、电解质和药物血浓度曲线,甚至调阅了近3年的门诊用药轨迹,反复推演所有可能诱发电生理崩溃的变量。然而所有常见因素均被排除:无漏服药物,无剂量波动,无电解质异常,无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迹象,也没有感染、甲亢或严重贫血,遗传背景清白,没有已知的致心律失常基因突变。这一切都接近完美,却更让医生们陷入深深的无力感。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他们所能做的,只是一次次追问,却始终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是主任仍旧没有放弃,他将徐致远的完整病例重新整理成一份特殊案例,并在三个月后的“全国心源性猝死临床管理论坛”上进行了展示。会上,他详细汇报:一位年仅二十九岁的年轻博士生,依从性极佳,药物治疗规范,生活习惯严谨,复查指标持续改善,却在病情稳定的状态下,毫无前兆地突发室性心动过速,迅速演变为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无诱因、无药物异常、无电解质紊乱,整个死亡过程快得几乎不给任何干预机会。

汇报结束后,会场一度陷入沉默。这类“完全按指南执行却仍然猝死”的情况,正是当前心律失常管理中最令人棘手的灰区。它挑战了既有的风险预测模型,也让循规蹈矩的医生们心生无力感。就在主任准备收起病例时,前排一位年近七旬、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缓缓举手。他正是国家心血管病学科带头人、冠心病与介入医学的重要奠基者——葛教授。

葛教授低头仔细查看病例,眉头紧锁,随后缓缓说道:“这个年轻人血压、心功能、指标都在改善,但我想问几个问题——有没有做过信号平均心电图?有没有评估过心肌晚电位?有没有检查过运动后心律反应?有没有仔细追问过他平时是否使用过额外的补充剂?”主任回答:“他遵守医嘱非常好,药物从未间断,也没有混用中药或其他保健品,生活规律得甚至比计时器还要严格。”

“不。”葛教授摆摆手,语气坚定却平和,“你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稳定,却忽略了一个细节——他长期在服用辅酶Q10,这或许才是解开真相的关键”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劈开了沉默的会场。而他接下来的问题,更是此前从未有任何专家医生的细节。

是大会结束后,主任赶紧再次联系徐致远的父母,细致询问日常情况。在反复回忆下,终于拼凑出一段被所有人忽略的日常。

葛教授听完,神情凝重地总结道:“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易被临床忽视的案例,近年来这类心肌炎患者在表面指标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致命室速的情况也并不罕见。徐致远在生活上看似做到了滴水不漏,但她在补充辅酶Q10时犯了2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你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无疑提醒了我们坚持吃药并不意味着后顾无忧,我们需要反思啊!”

葛教授继续道:“辅酶Q10作为一种非处方补充剂,确实成分安全,可以显著改善心肌功能,缓解疲劳,但它在服用时也有注意事项。徐致远这2个错误临床上很多人都有,看似无关紧要,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打破心脏的电生理平衡,诱发微小却致命的节律失控,而这也恰恰是他在一切稳定的状态下,突然发生室速猝死的关键诱因啊!”

细节一:服用时间不规律,缺乏稳定节律

徐致远在科研和论文压力下,作息早已被严重打乱。虽然他自觉生活比大多数同龄人都更规律,但事实上,他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才入睡。辅酶Q10是一种依赖体内代谢过程吸收和利用的成分,而代谢活动与昼夜节律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机体在白天尤其是上午时段的吸收效率最高,心脏能量的需求和调节也最协调。然而徐致远常常在深夜写完论文后才想起补充,甚至有时在凌晨才吞下一粒,这种与生理节律完全背离的摄入方式,让本应稳定的能量供应变得紊乱。短期内或许看不出问题,但长期如此,电生理稳定性可能受到干扰,心脏的节律也更容易被微小的触发因素带偏。

在随后的追溯中,主任团队发现,徐致远的日记中虽然认真记录了每天的服药,但具体时间却大不相同。有时在早饭后,有时在午餐后,而在工作压力大时,更是常常拖到夜深人静。对心脏而言,这种忽早忽晚的能量补给并非真正的稳定支持。相反,它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内的能量利用出现波动,使得心脏电信号传导的均衡性下降。年轻的心脏在日常状态下可以代偿,但在压力、运动或突发情绪刺激下,这些小小的波动就可能成为触发室速的隐形火种。

细节二:与饮食习惯产生隐性冲突

徐致远在康复期间的饮食非常克制,几乎不碰油腻,也彻底戒掉了咖啡和功能饮料。但他却有一个看似无害的习惯——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把一天的正餐压缩为两顿,有时甚至直接以高蛋白代餐粉或速食来应付。这种饮食方式导致他的胃肠道负担和吸收效率出现波动,而辅酶Q10是一种强烈依赖脂溶性环境才能充分吸收的物质。如果缺乏适量脂肪作为载体,它的生物利用度会大打折扣,血药浓度忽高忽低。长此以往,这种波动就可能打破心脏电活动的平衡,让本已脆弱的心肌细胞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进一步回顾中,医生们发现徐致远曾在连续几天实验赶稿期间,常常用蛋白饮料加少量干粮草草对付晚餐。这种过度单一的饮食,既未提供充足的脂类帮助辅酶Q10吸收,也让心脏在夜间的能量供应时断时续。另一方面,他有时会在散步后直接饮用冰凉的牛奶搭配辅酶Q10,看似健康,却可能因为冷饮刺激和胃排空加快,进一步降低了成分的稳定吸收率。所有这些细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使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被削弱,而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外部触发下,引发致命的室速。

徐致远的离世,给在场的所有心血管医生留下了沉重的反思。他没有不良嗜好,没有随意停药,所有复查数据都在逐渐好转,却在细枝末节上埋下了隐患。辅酶Q10本身并非危险成分,但在时间不规律和饮食搭配不当的情况下,它可能造成体内利用率的波动,从而影响心脏电生理的稳定。这些细节并非每个人都会中招,但对一位曾经经历过心肌炎、心脏已留下微小瘢痕的年轻患者而言,任何小小的不平衡都可能被放大为灾难性的结果。

葛教授最后强调,这类病例提醒我们:疾病管理不只是大方向的坚持,也不仅仅是依从性的模范,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对于徐致远这样的年轻患者而言,真正的风险恰恰隐藏在被忽视的日常。

内容资料来源:

[1]荆晓青,王春.辅酶Q10要不要补,听听医生怎么说[N].科技日报,2025-03-03(008).

[2]袁博,李烜,李鹏飞.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还原型和氧化型辅酶Q10[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4,45(23):2908-2912.

[3]张雅宁,袁展望,郭亚鹏.辅酶Q10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或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对心肌酶谱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2,28(01):168-173.

(注:《复旦男博士室速走了,查明原因后,医生:辅酶Q10的这2种吃法是诱因

》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