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消耗东亚人的一种负能量,它排第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8:31 1

摘要:前几天同事给我转了条视频,说身体爱长结节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性子急。这个结论,直接就让集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于一身的她当场破防,并直呼:

前几天同事给我转了条视频,说身体爱长结节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性子急。这个结论,直接就让集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于一身的她当场破防,并直呼:

「就是我本人啊!痛,太痛了」。

结节和性子急到底有没有必然关联,这个暂且先放一边。不过,急性子给她带来的困扰确实是实打实的:

平时总是浑身不自觉地紧绷,很难放松;

马不停蹄做很多事情,等反应过来已经累到不行;

无法忍受事情悬而未决,一旦事情不确定就浑身刺挠、坐立不安;

等等等等。

她经常看着周围悠哉悠哉的慢性子同事,感叹自己平白无故比别人多消耗了好多心力。

确实有很多身体问题和情绪压力高度相关,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急躁、紧绷会透支身体的能量储备。

急急急!

是对生命力的慢性消耗

不少人会把性子急当做优点,比如办事麻利、效率高、行动快。

急性子确实往往做事更有冲劲,但它的驱动力是焦虑和对于确定性的执着,想要事情快速有结果,像是身体里有个滴答作响的时钟,催促 ta 去赶快行动、立刻见效。

图片来源:《穿Prada的女王》

相比之下,真正行动力强的人并不急躁,他们想清楚了该怎么做,真正行动时反而更加从容,不会一点就着。

从生理角度看,着急是一种压力反应,急性子相当于身体持续处于「微压力」状态,触发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

短期的压力能推动我们快速行动,但如果做什么事都很着急,相当于警报系统一直没有解除,身体长期处于这种高唤醒状态,精神能量会快速消耗,一段时间持续油门拉满后,可能会突然耗竭,迎来「摆烂」。

从心理角度看,着急是一种「不耐受」,不耐受平淡和空白,不耐受悬而未决、害怕浪费时间。

但越是这样,越是很难沉浸于当下,甚至因为追求「立刻反馈」而做出短视的决策,牺牲了长期价值。

研究发现,过度担忧结果的人虽然主观上觉得「担忧能预测风险、掌控未来」,但事实是,这种担忧既不会改变结果,也不会提升他们的应对能力,反而因为反复激活负面思维而让焦虑加剧[1]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的着急、担忧,其实是对于结果没什么帮助的「干着急」。

急性子不光折磨自己,也折磨周围的人,当伴侣、朋友或家人没有立即满足我们的期望时,不耐烦就会作为一种防御性反应出现,让周围人也下意识地感觉着急和烦躁[2]。

很多时候,着急是因为太想要「控制」,一旦事情悬着没落地,就会觉得风险很大,着急成了一种「止痛药」。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对模糊和不确定特别不耐受的人,更容易冲动、急躁[3],越觉得自己掌控不了,就越想立刻看到结果。这在某些人格特质上表现得更明显:责任心太重的人,总怕拖累别人;完美主义者接受不了延迟和不完美;而有强迫倾向的人,会把「不确定」当作威胁,容易引发情绪唤醒[4]。

社会文化中的效率崇拜

当下的社会,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灌输一个信念:快,才是好。

外卖半小时达、快递次日达、短视频 5 秒就有一个反转、看剧默认 2 倍速……我们习惯于生活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更难忍受「慢」和「等待」。

慢慢地,急躁不再只是个人特质,更像是被社会放大的集体性焦虑。

图片来源:《广场》

生命早期习得的模式

很多人早年生命中充满了父母催促的声音:吃快点、写快点、走快点、别浪费时间……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把这种催促给内化,下意识地觉得,做任何事都应该快点完成。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抱持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的概念。如果父母能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允许适度的等待,不是无限制地立刻回应,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种「可以耐受等待」的心态。这种早期经验的缺失,是难以忍受不确定的关键[2]。

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

从更深的层面看,着急也许和我们对生命的有限性有关。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最根本的动力是对意义的追寻,着急有时候是迫切渴求生命意义的一种表现,不能立刻从生活中获得意义感、价值感时,我们会觉得这是对于生命的一种浪费[2]。海德格尔提出,人之所以匆忙,是因为潜意识里知道生命有限,怕浪费时间,于是过度着急,仿佛快一点就能「赢得更多生命」[4]。 但矛盾的是,我们越着急,其实越难真正活在当下。

图片来源:《无依之地》

或许慢下来,我们反而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到它的意义与价值。当你对生命意义感到迷茫时,这份【人生意义梳理测评】可以帮你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来源。

购买测试,找到你的人生意义

停一口气,慢下来

试着耐受「悬而未决」

意识到着急的时候,让自己停留多一个呼吸

急性子的人往往也伴随胸闷气短、呼吸浅(随机抽查,你现在是不是呼吸很浅!),从而更容易疲惫。

而刻意、自主地延长呼气可以刺激迷走神经(vagus nerve),它负责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让身体从「战或逃」转入「休息与修复」,相当于给大脑一个讯号:危险解除,可以慢下来[6]。

当你意识到自己又开始着急的时候,记得让自己先试着停在原地,给自己一个深长的呼吸。

建立对于「悬而未决」的耐受度

澳大利亚临床干预中心开发了一个训练,结合了元认知疗法,持续练习能有效减少对确定性的需求,缓解过度担忧[1]步骤核心动作示例觉察识别自己需要确定性的时刻“我现在又在担心项目结果了,因为我需要确定它能成功”不回应主动选择不通过担忧来满足需求告诉自己“担忧不能让结果更确定,我不需要立即回应这种需求。”放手接受不确定性是生活的一部分告诉自己“我无法控制所有事情,接受不确定性也没有关系。”聚焦当下将注意力转移到当前的感受或环境关注呼吸、身体与椅子的接触等等处理思绪飘回觉察到思绪又飘到对于确定性的担忧后,重新再次聚焦到当下“我又开始忍不住担心了,没关系,我依然不需要回应它,把注意力拉回当下。”

慢不下来也没关系,早晚你会慢下来

其实,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年龄的增长本身就是「减速器」,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指出,一个人对生命中剩余时间的感知决定了动机和目标优先级[8]。

二十岁时,我们觉得人生还有好长,对未来有好多畅享,想要快进看看未来的样子。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发意识到留给自己的时间有限,会把目光从未来转移到当下,转而追求更深刻的关系与体验。

换句话说,生活本身会教会我们如何放慢脚步,现在慢不下来没关系,早晚也会慢下来。

图片来源:《小森林》

最后,毛主席说:越着急越办不成事,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这同人走路一样,走一阵要休息一下。

我们共勉。

今日互动

哪个瞬间让你第一次意识到:

慢下来,其实很重要?

References:

[1] Saulsman, L., Nathan, P., Lim, L., Correia, H., Anderson, R., & Campbell, B. (2015). Module 9: Accepting uncertainty [PDF]. In What? Me worry!?! Mastering your worries. Centre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s. https://www.cci.health.gov.au/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June 2015)

[2] Sedgeley, B. (2024, November 1). Psychodynamic roots of impatience. Bay Psychology Group. https://www.baypsychologygroup.com/psychodynamic-roots-of-impatience/

[3] Psychology Today. (2024, April 23). How to grow your tolerance for uncertainty: And why it will help you if you are anxious (M. Quirk, Rev.).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unpacking-anxiety/202404/how-to-grow-your-tolerance-for-uncertainty

[4] Knowles, K. A., & Olatunji, B. O. (2023).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s a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qualitative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30(3), 317.

[5] 海德格尔, M. (2014). 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王庆节, 译; 修订译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发表于 1927 年 Sein und Zeit)

[6] Gerritsen, R. J., & Band, G. P. (2018). Breath of life: The respiratory vagal stimulation model of contemplative activit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2, 397.

[7] Carstensen, L. L. (2021).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The role of perceived endings in human motivation. The Gerontologist, 61(8), 1188-1196.

本文关键词:着急、急躁、悬而未决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

来源:知我心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