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风波升级!被曝压榨编剧抢功劳,更多内幕被扒,果然不简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9:41 1

摘要:在影视行业创作权益纠纷的讨论中,“王家卫疑似剥削青年编剧”事件近期持续发酵,核心围绕青年编剧程骏年(笔名“古二”)与《繁花》剧组的创作归属、劳动报酬及署名争议展开。

在影视行业创作权益纠纷的讨论中,“王家卫疑似剥削青年编剧”事件近期持续发酵,核心围绕青年编剧程骏年(笔名“古二”)与《繁花》剧组的创作归属、劳动报酬及署名争议展开。

双方各执一词,关键信息不对称与古二账号被封禁的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真相的追问。基于公开信息,我们以理性视角梳理事件、分析争议,呼吁相关方直面质疑,用事实厘清真相。

古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4级导演系,早年活跃于话剧舞台,曾是孟京辉工作室常驻导演。

2012年赴美国学习电影制作与西餐烹饪,获电影制作硕士学位,短片《Hey Judy》曾获电影节奖项并入围戛纳。2017年还曾在小S综艺中任“蓝带帮厨”。

此外,古二患有罕见病“肯尼迪病”(属运动神经元病,病情较渐冻症缓慢但会致手脚无力),进《繁花》剧组前已确诊,属带病工作。

在《繁花》片尾字幕中,他的署名是“前期筹备组-前期责任编辑”,位置隐蔽,需仔细查找,这为后续“创作贡献与身份不匹配”争议埋下伏笔。

古二对《繁花》创作权益的主张经历了长期信息释放。2022年12月,“古二新语”首篇推文以小说形式记录剧组生活,提及“凌晨写剧本、既写剧本又做饭”等细节。

后续以《黑暗中的荣耀》系列发文,暗示剧组对青年编剧“霸凌”,因内容虚实交织,初期关注者少。

2023年12月《繁花》官宣播出时间后,古二发文明确主张创作了阿宝、李李等主要人物及主线剧情,晒出聊天记录,2019年他向疑似王家卫的账号发文档提“噱头 派头 花头”概念,成片中叶叔台词与之高度相似。但当时《繁花》热度极高,维权文章未引发关注。

7月“古二新语”恢复更新,8月上传录音仍未破圈。

9月16日,“文娱春秋”整理古二内容发文(后删除),同日古二发布《我给繁沪做编剧的经历-小结》,详列创作内容:2019年1月写《乱世佳人》(后改名《盛世佳人》)作为剧集源头,搭建李李“股市复仇”、阿宝“左手外贸右手股票”、汪小姐“外贸创业”等主线,及火烧丝光棉商战等情节。

他还提及剧组报销难,被制片质疑“写剧本需花钱吗”,病情因熬夜、挡酒、呵斥加重,月薪仅几千元且不含编剧酬劳,还引用疑似王家卫的话“几千块钱又干助理又能写剧本,多划算”。

9月19日,“王家卫繁花被曝剥夺真实编剧署名”冲上热搜。

9月20日,《繁花》剧组称全组2000多人均有署名,暗示古二是“2000分之一”,署名编剧秦雯称“被造谣将起诉”。

9月22日,古二发布秦雯、王家卫调侃明星的录音(当时他在旁做饭),引发更大关注。9月23日,“古二新语”被屏蔽,过往内容不可见,剧组同日发声明称古二是“前期资料收集员”,开机3个月后擅自离组带资料,内容不实且偷录加工对话,已采取法律手段。网传《繁花》摄影鲍德熹发声称“绝症不是博同情理由”,而王家卫始终未公开回应。

争议焦点首先是古二的创作贡献。古二称“从无到有”搭建《繁花》核心框架,提供聊天记录、录音、剧本照片等佐证,还提及王家卫曾公开认可其剧本。

剧组则否认其创作属性,仅承认他是“资料收集员”,未反驳具体创作细节,也未公开合同、职责描述或剧本对比。第三方信息也有参照:2024年1月香港《明报》专栏提一位女性编剧参与《繁花》创作后内容被用却不敢发声。

声援古二的公号“玛侬”提供照片,显示古二梳理出李李前半生设定,间接证明其参与核心创作。

其次是古二的劳动待遇是否合理。古二称月薪几千元不含编剧酬劳,工作远超“资料收集”,还遭报销难、职场呵斥、人格贬低,申请病情相关休息被质疑“索要东西”。

剧组未回应薪资与报销,回避“做饭、挡酒”是否属岗位职责。

从行业常规看,上海2018-2021年“资料收集”月薪几千元偏低,古二有蓝带西餐学习经历,仅做私人厨师薪资也远高于此,若“职场霸凌”属实,还涉伦理问题。

9月23日“古二新语”被封是公众质疑的转折点。此前古二释放的证据虽虚实交织,但属公开披露。

剧组在封号后才发声明,未说明“法律手段”具体内容。公众易将“封号”解读为“捂嘴”,剧组若认为古二内容不实,可公开合同、剧本对比等证据反驳,而非删除信息渠道。

王家卫与《繁花》项目话语权强,古二是患病青年创作者,“封号”放大了双方不对等。

古二发布的录音是核心证据之一,剧组称其“加工筛选”,虽录音可能存在剪辑、缺上下文的问题,但部分细节难篡改。

多次录音末尾有“上菜、做饭”对话,与古二表述一致。

与张姓制片人的对话提及“秦雯用枪手、争取责编岗位无果”,逻辑连贯。调侃明星的录音证明古二长期在核心圈层,间接支持其参与度说法。

第三方表述中立性需客观看:《明报》专栏案例虽与古二无关,但暗示《繁花》项目或有创作权益纠纷先例。鲍德熹发声情绪化且无证据,可信度低。

“玛侬”公号照片虽立场偏向古二,但文字信息与古二表述印证,有参考价值。

从行业规律看,《繁花》创作周期长、涉及创作者多,易生争议,但即使是“前期创作者”,内容被大量采用也应获相应署名或报酬。

古二称“自己搭框架、秦雯细化”符合部分剧集创作模式,而剧组“古二开机3个月离组”与古二“工作三年”矛盾,剧组未公开考勤、离职证明等证据,降低了声明可信度。

截至目前,事件仍处“各执一词”阶段,古二账号被封致证据获取难,剧组模糊回应,王家卫沉默。理性探讨应基于“事实证据”,古二需补更直接证据,剧组应公开关键信息,王家卫作为核心人物有责任回应质疑。

影视行业发展需青年创作者活力与行业标杆公信力,若质疑不厘清,受损的是整个创作生态。我们呼吁王家卫与《繁花》剧组正面回应,用事实厘清真相,负责于古二,也推动行业权益保障。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