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核聚变领域传来重磅消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全球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已经全部造好,这玩意儿就像"人造太阳"的"电磁心脏"。与此同时,咱们中国的核聚变研究也捷报频传,东方超环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稳态运行,中国环流三号
最近,核聚变领域传来重磅消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全球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已经全部造好,这玩意儿就像"人造太阳"的"电磁心脏"。与此同时,咱们中国的核聚变研究也捷报频传,东方超环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稳态运行,中国环流三号更是达到了"双亿度"。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核聚变这个"终极能源",看看它对咱们普通人有啥影响。
一、核聚变到底是啥?为啥各国都在抢?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核聚变就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让两个轻原子核(比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温高压下聚合成一个重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这跟现在核电站用的核裂变完全不一样,核聚变的原料氘在海水中就能提取,几乎用之不尽,而且不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料。
ITER这个项目有30多个国家参与,总投资50亿欧元。咱们中国从2006年就加入了,现在已经承担了10%的建设任务。为啥这么多国家愿意砸钱搞这个?因为一旦搞成了,人类就能获得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石油、煤炭这些传统能源可能就要靠边站了。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亿美元,2050年甚至可能突破万亿美元。
二、中国核聚变实力到底有多强?
咱们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已经从"跟跑"变成"领跑"了。今年1月,东方超环(EAST)在1亿摄氏度下实现了1066秒稳态运行,创下世界纪录。3月,中国环流三号又实现了"双亿度"运行,这意味着咱们的聚变装置已经具备了聚变燃烧相关的高参数运行能力。
更牛的是,咱们还在安徽合肥搞了个大项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这个被称作"夸父"的超级工厂,正在验证和设计制造19个子系统,目标就是为下一代聚变堆提供技术支撑。按照计划,BEST装置将于2027年底建成,之后将在世界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三、核聚变产业链上有哪些机会?
核聚变这么高大上的技术,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呢?其实,核聚变产业链上已经有不少上市公司在布局了。比如:
- 超导材料:西部超导、联创光电等企业在超导线材领域有技术优势,华菱线缆更是全球唯一ITER项目超导线材供应商。
- 真空装置:上海电气承制了ITER的真空室,中核科技在真空阀门方面有技术积累。
- 偏滤器部件:国光电气是全钨偏滤器唯一批量供应商,安泰科技研发的钨铜偏滤器也在加速突破。
- 高温超导磁体:联创光电在高温超导磁体领域有深入研究,东方钽业研制的超导集束缆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企业不仅参与了国家大科学工程,也在商业化应用上积极布局。比如,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最近完成了新一轮增资,注册资本由约35亿元大幅增至150亿元,新增股东包括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多家央企与国企,这说明"国家队"对核聚变产业的战略布局正在提速。
四、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
很多人可能会问,核聚变到底啥时候能用上?根据国际核聚变协会的预测,2031-2035年将实现首次并网发电。咱们国家的目标更明确:2027年验证能量净增益,2035年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2045年左右建成首个商用示范堆。
其实,核聚变技术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了。比如,参与ITER项目的企业在超导材料、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经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随着技术成熟,未来的能源成本可能大幅下降,这对新能源汽车、AI算力等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五、投资核聚变概念股要注意啥?
虽然核聚变前景诱人,但投资相关概念股还是要谨慎。首先,核聚变技术还在研发阶段,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业绩释放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其次,这个领域技术门槛高,投资者需要仔细研究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订单情况。
建议关注那些真正参与国家大科学工程、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比如超导材料、真空装置、偏滤器部件等细分领域的龙头。同时,也要注意风险,毕竟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波动也可能比较大。
总之,核聚变作为"终极能源",无疑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头戏。咱们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相关产业链也在加速成熟。虽然现在还处于研发阶段,但未来一旦突破,必将给能源格局带来革命性变化。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可能是提前布局的好时机,但一定要做好功课,谨慎决策。
来源:上进的小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