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失意时的“5个法宝” : 默坐、洗澡、种地、美食、交朋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4:02 1

摘要: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就是看他在价值体系崩塌之后,在人生满地残渣的时候,有没有能力重新建构起来。

意公子在《人生得遇苏东坡》一书中说道:

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就是看他在价值体系崩塌之后,在人生满地残渣的时候,有没有能力重新建构起来。

苏东坡无疑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

他是怎么活过来的呢?

意公子总结了十个字五件事:默坐,洗澡,种地,美食,朋友。

01.

默坐——在安静中找回内心秩序

苏东坡刚到黄州的时,苏东坡一度消沉,整日昏睡,找不到方向。

定惠院的住持不忍看他这样,在竹特意林中为他安排了一间禅房。

在那里,他静坐、冥想,逐渐从混沌中苏醒。

那首《定惠院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也许就是他在禅房中静坐所悟。

他还常去城南的安国寺走动。

从闭门默坐,到缓步徐行,苏东坡在安静中一点点重建内心的秩序。

02.

沐浴——温热中的身心疗愈

沐浴,是一种很好的身心疗愈方式。

温热的水能放松肌肉、促进循环,还能刺激大脑释放血清素,缓解焦虑。

苏东坡很喜欢沐浴,他从黄州去汝州赴任时,途经泗州的公共澡堂,进去搓了个澡。

他还写出一首《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沐浴之后,他披上衣衫,点燃熏香,静坐片刻——那是身心归位的仪式感。

03.

种地——脚踩泥土,治愈焦虑

在黄州,苏东坡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家十几口人,靠他那点微薄薪水怎么活?

他的“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就是个虚职,只发一半薪水,剩下的折作实物补贴。

于是,他每月把仅有的4500文钱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只取一份,坚决不超支。

如果多出来了就把它存起来,招待宾客。

但是这也不是办法,后来他的好友马梦德找关系给他申请了一块地。

这块地因为在城东的高坡上,所以苏轼给它取名叫东坡,自己则称“东坡居士”。

当时其实只是一块废弃的营地,因为废弃很久,杂草丛生,到处是荆棘瓦砾,光是清理的工作就非常的累。

但对于当时的苏东坡来说是一个能解决一家人吃饭问题的地方。

于是他和家人一起除草、整地、挖井、播种。

在低洼处种稻,在高坡上栽枣。当地村民也热心教他农事。

在劳作中,他重新感受到身体的力量,脚踩大地,看着种子发芽,心中的阴霾也一点点散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能吃顿饱饭、睡个好觉,已是莫大的安慰。

04.

美食——用味觉点燃生活热情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个有名的大吃货,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据说中国历史上有60多道菜都是因他而生的。

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肉......这些美食也在一定程度是治愈了他。

不过跟我们想的很不同的是,他钻研美食的初衷是因为穷。

比如黄州猪肉便宜,富人嫌贱不愿吃,他就研究出“东坡肉”: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被贬惠州时,他买不起羊肉,就买羊脊骨烤着吃,还得意地说“如食蟹螯”。

到了海南,物资匮乏,他却发现了生蚝的美味:“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哪怕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他也能靠想象来把喂饱自己。

比如说《老饕赋》就是他在最饿的时候写出来的关于美食的文章。

总之,吃带给了苏东坡很大的慰藉。

因为唇齿间的滋味,是对活着最真实的确认。

05.

朋友——在交往中找回温度

苏东坡交友,从不分贵贱。

他称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在黄州,他和底层小吏乐金同病相怜,结伴出游;

种地时,向老农王文甫请教桑树种植;

结识会酿酒的杨道士,就缠着学酿酒;

还常去汤老板的酒馆聊天,有时甚至留宿。

当然,他也不是只索取。

汤老板的侄子想考功名,苏东坡就主动当老师。

他在黄州建“雪堂”,迎来送往,其中一位后来成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就是那时认识的。

总之,从道士到农夫,从文人到酒馆老板,苏东坡的交友之广,史上罕见。

然而,正是这些真挚的连接,让他即使在低谷也不孤单。

写在最后

苏东坡的五大法宝,看似平常,却藏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静下来,清干净,动手做,好好吃,有人陪。

人生至暗时刻,或许不是靠宏大道理走出来的,而是靠这些具体而微的小事,一点点重建内心的光。

低谷能困住人,但困不住懂得生活的人。

苏东坡用一生告诉我们: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刻的一箪食、一块地、一个挚友、一次安静的呼吸之间。

我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旅行茶,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读书,终身成长!

来源:读书旅行茶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