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城九街十八巷匠人列传:市井百态:小行当里的大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8:22 1

摘要:永登九街十八巷的日子,尤其是在下巷子里,也少不了这些“小行当”的支撑。首先是周待(dai)招周天民,是下巷子里有名的剃头匠。他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冷。但最主要的工具是铜盆和剃刀,挑到巷口子,放下凳子就开工。这叫做白手起家。在民国时期,足可以养家糊口。刮脸、

民国时期永登九街十八巷露天集市故事五十一:永登县城九街十八巷匠人列传:市井百态:小行当里的大人生

作者:苗汀 周厚澎

永登九街十八巷的日子,尤其是在下巷子里,也少不了这些“小行当”的支撑。首先是周待(dai)招周天民,是下巷子里有名的剃头匠。他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冷。但最主要的工具是铜盆和剃刀,挑到巷口子,放下凳子就开工。这叫做白手起家。在民国时期,足可以养家糊口。刮脸、剃头、按摩、掏耳朵,一套下来舒服得让人犯困,晕晕欲睡。街坊们都爱找他,不仅因为手艺好,还因为他会聊天,谁家的新鲜事,经他一讲,全巷都知道。但最为惊奇的是,当街坊们按摩听故事时,一不小心,头就转后面了。信不信,由你啦。

薛皮匠的铺子,在下巷子里,也总飘着股皮革的味道。他鞣制的皮革柔软有韧性,做的皮鞋、皮袄都耐用。皮匠皮匠,没皮了就成不了匠人啦。薛皮匠的后人,在解放以后就没继承皮匠活,反而成了大夫——薛乃顺、薛乃和兄弟俩,一个从卫校毕业,去了城关镇卫生院;一个成了永登水泥厂职工医院的中医,治病救人,成了巷子里的“活菩萨”。

何裁缝的铺子在贻式小学南侧,弟兄俩,一个眼睛有点毛病,被称作“麻眼裁缝”,可手里的针线活一点不含糊。穿针引线、量体裁衣、缝补浆洗,不管是棉袄还是单衣,经他们手做出来,都合身得体。巷子里的人做新衣服,都愿意找他们,说“何裁缝的针脚,比自家媳妇的还细”。细归细,但总体上还是量衣吃饭看家底。

边码斗叫边占武,是下巷子里的“粮食先生”。他曾当过保长,后来在粮仓里当码斗,一把木斗拿在手里,量粮食的时候,一斗就是一斗,不多不少,从不缺斤短两。街坊们交公粮、买粮食,都愿意找他量,说“边码斗的斗,比秤还准”。

薛大夫和郭大夫,是巷子里的“健康守护者”。薛乃顺是卫校毕业,在城关镇卫生院坐诊,看的是西医;弟弟薛乃和是中医,在永登水泥厂职工医院,望闻问切,治好了不少慢性病。郭福禄大夫更特别,既是兽医,也会看中医——家里的牛羊病了找他,人有个头疼脑热也找他,他都能应付,是永登有名的“全能大夫”。

李店家的马车店,在民国时期的永登县城很有名气。西水库陀的李天和,把马车店开在巷口,南来北往的客商、赶车的脚夫,都爱在这歇脚。店里有牲口棚,能喂马;有大通铺,能住人;还有热乎的饭菜,一碗羊肉汤、两个馒头,能驱散一路的疲惫。直到后来汽车多了,马车少了,马车店才渐渐歇业,但老人们还记得,当年店里的热闹景象。

王瓷摊的王甲,是巷子里的“瓷器贩子”。他是王学孔的父亲,每天推着小车,把水缸、醋坛、菜盆摆在街上,五颜六色的瓷器摆了半条街,看着就热闹。谁家的水缸裂了、醋坛碎了,都来他这买,他不仅卖瓷器,还会修——碎了的瓷盆,经他用水泥一补,还能再用几年。王甲的摊子,成了巷子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镔铁匠杨生元的父亲,手艺也不一般。他打的镔铁器具,坚硬耐磨,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了永登县五金厂的工人。在一次手工制作大比武中,他凭着一手好活,拿了全县优秀奖,成了厂里的名人。他的长子杨生元夫妻和女儿,后来都进了五金厂;次子杨生福去了兰州西固的棉纺厂,后来又调回永登粮食机械厂;三子杨生强则进了永登皮革厂。一家几口都成了工人,也算把“手艺”换成了新的活法。

耧铧匠高成年,住在幼儿园对面,他最擅长用生铁水铸耧铧。农忙前,他的铺子前总围着不少农民,等着拿新耧铧。他铸的耧铧,锋利耐用,播种的时候深浅均匀,是农民的“宝贝”。高成年的儿子,后来没铸耧铧,反而成了干部——先当了树屏科技副乡长,后来又成了永登水利局的高级工程师,用另一种方式,为家乡做事。

来源: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