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清朝,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丧权辱国”:鸦片战争输了,甲午战争败了,香港、台湾一块块割出去,赔偿金加起来能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提起清朝,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丧权辱国”:鸦片战争输了,甲午战争败了,香港、台湾一块块割出去,赔偿金加起来能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可让人纳闷的是,就算这么折腾,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退位时,还是给民国留下了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比现在的中国版图还大不少。
要知道,古代王朝末期大多逃不过“疆域缩水”的命:唐朝安史之乱后丢了一半国土,明朝土木堡之变后只剩350万平方公里。
为啥偏偏清朝能在列强环伺、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大的基本盘?
要守国土,边疆是重中之重,而管理,恰恰是边疆治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清朝管边疆,跟以前的王朝不一样,不只会用刀枪,更会用制度。
早在1636年,清朝就专门设了个“理藩院”,相当于现在的民族事务和外交部门,专门管蒙古、西藏这些边疆地区。
别小看这个机构,它手里有本《理藩院则例》,把边疆的规矩定得明明白白:比如蒙古部落的案子,得先让旗长审一遍,最后还要报给理藩院终审。
新疆以前有“伯克”(世袭贵族),后来直接废除世袭,换成朝廷派的流官,跟内地的郡县制接了轨。
这种“因地制宜”的法子,到了雍正时期更细致。
当时朝廷专门给川、滇、藏、青划了界,以宁静山、红石崖为界,哪个地方归四川管,哪个归云南管,写得清清楚楚,这一划就基本定下了现在这几个省的边界雏形。
最关键的是1884年新疆建省,以前朝廷在新疆主要靠驻军,建省之后不一样了。
一边组织士兵屯田,一边收税,十年时间里,新疆的耕地面积翻了三倍,老百姓能种上粮、交上税,对朝廷的认同感自然就强了,比单纯派军队驻守管用多了。
光有制度还不够,领土这事儿,得“说得出理、拿得出证据”才行。
在领土这事上,特别懂“两手抓”,一边跟外国签条约定边界,一边在自己的地盘上做实打实的管控,尤其是在东北和南海这两个地方,留下的证据到现在都管用。
先说说东北的库页岛。现在很多人知道库页岛后来丢了,但清朝当年对这里的管控可是实打实的。
康熙五十一年,朝廷派钦差萨尔禅渡海到库页岛,给当地的费雅喀人查户口,把148户人家都登记在册,还要他们定期交貂皮当赋税,这跟内地老百姓交粮税没区别。
辽宁省档案馆里还藏着《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里面记载了1742年的一件事。
库页岛出了个杀人犯,吉林将军直接跨海把人抓回来审判,这可不是“象征性管理”,是真真切切的司法管辖权。
南海这边更有说服力,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带着“伏波”“琛航”两艘军舰去巡海,不是简单地转一圈就走。
他带着英制的经纬仪,给西沙、南沙的15座岛礁精准定位,每到一个岛就立块碑,上面刻着岛名,还鸣炮升旗,告诉全世界这是中国的地方。
他还写了本《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里面提了八条开发西沙的办法,比如在岛上种庄稼、养牛羊,这些建议后来还被清廷批准了。
更关键的是,1921年法国总理白里安都承认,中国从1909年起就对西沙有主权,这就是当年留下的“铁证”。
其实不管什么时代,要守住领土,最根本的还是让老百姓认可。
清朝就摸透了这一点,不只用军队压着,更用经济把边疆和内地绑在一起,让边疆百姓觉得“跟着朝廷过日子,比被外人欺负强”。
北方的恰克图互市就是个好例子,从1750年到1850年,一百年时间里,中俄在这里的贸易额涨了10倍,晋商靠着卖茶叶、收毛皮,把生意做得遍布蒙古草原。
这些商人走到哪,就把内地的生活方式带到哪,草原上的牧民能买到中原的绸缎、瓷器,朝廷也通过这些贸易网络,悄悄巩固了对边疆的控制。
西南的茶马古道更厉害,每年从内地运到西藏的茶叶有1000万斤,西藏的马也源源不断运到内地。
时间一长,拉萨河谷的税册格式、称东西的度量衡,都跟内地一模一样,不用朝廷刻意推行,文化和认同就慢慢统一了。
还有左宗棠收复新疆那时候,他没一上来就打仗,而是先让士兵在酒泉到嘉峪关一带开荒种地,一下子种了50万亩良田。
粮食收上来之后,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当地回民,老百姓一算账:跟着阿古柏没饭吃,跟着朝廷能买到便宜粮,自然就站到了清军这边。
阿古柏的军队连补给都凑不齐,最后只能垮掉。
东北也是这样,清朝放开“柳条边”之后,山东人一批批闯关东,在黑土地上种大豆,一共开垦了2亿亩地。
这么多老百姓在这扎根,就算有列强想抢,也得掂量掂量,这么多中国人在这生活,哪是说抢就能抢的?
当然,清朝也不是一直硬气,很多时候确实被动,比如那些条约,一条一条全是屈辱,但当时它并没完全放弃,反而学会了在被动里找机会。
最典型的就是1881年跟俄国谈《伊犁条约》,之前崇厚跟俄国签了个条约,把伊犁附近大片土地都丢了,消息传回来,举国反对。
后来曾纪泽去俄国重新谈,他知道俄国想要钱,就退了一步,把赔偿金从500万卢布涨到900万,但硬是把特克斯河谷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了回来。
这7万平方公里可不是小数,相当于3个多台湾岛,能在列强手里把丢出去的土地抢回来,确实很不容易了。
还有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清朝专门要求用拉丁文写正式文本,因为拉丁文是当时的“国际通用语”,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边界定义更权威,以后有纠纷也好说理。
清朝还特别会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是说“各国在华利益均沾”,其实是不想让俄、日这些国家独占中国。
清朝一看有机会,就故意在外交场合提这个政策,用美国来牵制俄、日。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美国暗地里支持日本,最后日本打败俄国,阻止了俄国独占东北的野心。
虽然美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客观上清朝也就此保住了东北这块大地方。
现在回头看,清朝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守住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确实不是偶然。
当然,清朝的腐朽和落后不能否认,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但我们也得承认,它在边疆治理上留下的经验,比如“因地制宜”的制度、“实地确权”的做法、“经济整合”的思路,为后来的中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在领土问题上的这些努力,值得我们客观看待,毕竟,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跟当时清朝守住的基本盘,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来源:壹知眠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