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瓦罕走廊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西起阿姆河上游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塔什自治县,全长约300公里,阿富汗境内长约310公里,中国境内约100公里。
所处位置
瓦罕走廊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西起阿姆河上游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塔什自治县,全长约300公里,阿富汗境内长约310公里,中国境内约100公里。
瓦罕走廊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交界处,历史上曾是多个文明交汇通道,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在此交融。
历史事件
公元前6世纪,瓦罕走廊是伊朗高原上古波斯国极东部的地区。公元前4世纪,东南欧洲古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击败了波斯帝国一路打到伊朗高原,通过瓦罕走廊向印度进军,最终到达印度西北部。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整个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开通了丝绸之路,此后,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帕米尔高原在汉、唐、清三朝都曾被中国有效管辖。
19世纪末,俄国和英国在中亚的扩张势力相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国和俄国背着清政府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将瓦罕走廊作为两国间的“缓冲地带”送给了阿富汗王国。清朝政府对此曾提出抗议和交涉,但由于国力衰弱,未能改变这一局面。
1963年11月22日,中国和阿富汗签订边界条约,中阿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瓦根基山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瓦罕走廊正式归阿富汗。
区域特点
瓦罕走廊的地形地貌复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由于地形是四周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形成荒漠,气候属于高寒山区,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及从内陆吹来的东北风控制,夏季受位于印度低压西侧的偏北风的影响,常年降水较少。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饭,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
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
瓦罕走廊有居民约10600人(2003年),主要为塔吉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属于游牧部落,多用瓦罕语。中阿接壤的92.45公里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该地区是濒危动物阿富汗雪豹、马可波罗羊主要栖息地之一。
来源:铁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