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选举看似没有悬念,但最低调的老三才是最大赢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8:56 1

摘要:我的判断是——小泉现在最大的风险不是“人气不够”,而是“人气不被信”,这会把议员票自然地推向林芳正;而党员票在“可当选性”的权衡之下,也会更多在高市早苗和林芳正之间切分,而不是只流向一人。只要小泉落到第三,第二轮大概率就是林对高市,剧情很容易朝林胜出的方向收尾

文|刘庆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日本横滨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也同时可以看成日本首相选举的大戏,开唱已经有些时日。我们可以把这场“自民党总裁选”当成一场“长距离赛马”看:

首先,前三毫无悬念就是小泉进次郎、高市早苗、林芳正

茂木敏充是稳稳的“小透明”,跑姿端正、节奏不乱,但缺少那股“冲线的狠劲”,很难在关键弯道完成超车。

真正的看点只有两个问题:

第一,哪两匹能进第二轮;

第二,小泉的失速,会把举棋不定的议员票和党员票往谁身上推。

我的判断是——小泉现在最大的风险不是“人气不够”,而是“人气不被信”,这会把议员票自然地推向林芳正;而党员票在“可当选性”的权衡之下,也会更多在高市早苗和林芳正之间切分,而不是只流向一人。只要小泉落到第三,第二轮大概率就是林对高市,剧情很容易朝林胜出的方向收尾。

我来先把“盘面变量”摆清楚。总裁选是590票的“二段式”结构:295张议员票+折合295张的党员/党友票;第一轮过半直接当选,没人过半就前二进入第二轮。

去年大家也看到了,高市在党员票上可以很亮眼,但和石破半斤八两。第二轮就是“议员心理学”:看谁最不让人担心。到了这一层,风格越“冲”、言辞越“尖”的候选人,越难拿到跨派系的“安心票”

这次有个新情况,对基层优势派特别不友好——有权投票的党员人数直接少了十几万。党务方公布的数据是:本届总裁选有权投票的党员/党友为约91.56万,比上届减少逾14万(规则还把“新入党未满两年”的人挡在门外) 。

再往前看,自民党2024年末的总党员数也已经降到约102.9万,同比大减6.2万,是执政回归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金权丑闻”“选举失利”被点名为主因 。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基层人气动员红利”在缩水——而组织盘、同乡会、商工会系统能贡献的有效票总量变小了,边际动员的回报在提升。对谁的冲击更直接?毫无疑问是对仰赖硬动员、议题极化来放大基本盘的候选人——高市冲击最大

她当然仍能在党员票里占优势,但优势的“绝对值”被削薄了,想一轮过半根本不可能;而一旦进第二轮,标签越“刚硬”的人越难获得跨派系背书,这正是她的天花板所在。

再看小泉。小泉真正致命的不是“说错了哪句话”,而是“隐性营销”(说白了就是水军造势)这件事把他的“人气资产”从“可以转化的支持”瞬间打成了“虚拟声量”。

媒体披露他团队向支持者发预置评论模板、在直播和视频下集中刷赞美留言的做法,本质就是未披露的组织化“托赞/托评”——这在商业广告里都已经被消费者厅纳入监管(2023年起落地规则、2024年已开出首批处分案例),更别说用于党内最高权力的竞争了,也违反了党规和选举纪律 。

于是,原本愿意给他“人气红利”的那一撮议员,开始怀疑这波热度的含金量:“不是不喜欢你,是不想把第二轮押给一阵风。”接下来会发生的,就是典型的“议员票回流稳盘”——票从小泉身上自然滑向林

这里再叠一层历史回声:日本政治对“网军政治”的敏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还记得那场被称作“dappi”的网络账号风波吗?当年那种“看上去像普通网民、实则由公司运作、长期剪辑国会片段攻击在野党”的套路,被法院判过名誉侵权、也被媒体反复追踪其与自民党侧翼业务往来的关联线索。

它留下了一个持久阴影:“水军不是年轻人的玩具,是会反噬政党的毒素”。这次小泉摔在“水军疑云”上,舆论顺手就把“dappi式网战”的旧闻翻了出来,提醒大家——高市一路走来的网络加速器,恐怕也不是“完全干净的自然流量”。

于是,高市和小泉在同一个议题上被“成套打包”:一个被质疑“人气靠刷”,一个被提醒“网军旧账”;而林芳正从这个俯冲区“缺席”,反而站到了“最不让人担心”的位置上——这就是第二轮的黄金席位

把三人的“过关路径”摆在一起:

• 高市早苗:第一轮拿到党员票领先并不难,但她要赢,几乎只剩“一轮过半”这条窄路;只要进第二轮,她就回到“找朋友”的阶段,而她的风格和议题谱系决定了“朋友少”,更何况这次党员盘的“绝对规模”在萎缩,她在第一轮的领先幅度会被动收窄(党员投票资格减少14万直接造成动员上限降低) 。

• 小泉进次郎:如果“水军疑云”持续发酵,议员票很难顶着风险把他送进前二;他的救命稻草,是在极短时间内用两三条“可验证、可落地、可托底”的政策把“偶像感”换成“可当选性”。但现实是,时间越靠近投票日,议员票越惜售;他们宁可拥抱稳盘,也不愿意拥抱不确定的复盘

• 林芳正:策略极朴素——第一轮不犯错、不抢风头,稳住议员盘的“脊梁票”;等小泉掉到第三,第二轮把小泉的党员票与议员票自然“合流”到自己身上。届时,他的卖点不是“激情”,而是“不出事”。

换句话说,只要小泉掉到第三,第二轮“林对高市”的格局就很稳在那条线上,林的胜率天然更高:小泉的票更愿意流向“能对内对外都可控”的那一边;

石破延续路线的残余势力,也倾向选择能维持“连续性”的那一个;

而高市的排外主义倾向、历史问题上的反复与“网军旧账”的牵连,会让她在议员群体里很难拿到“安心票”。

当然,政治从来不是直线。大家可能会问:“党员减少十几万,会不会反而让高市的‘铁粉占比更高’、更吃香?”表面看有道理,但要注意两个反向力量:

其一,党务口径明确,这次把“新入党未满两年”的人排除在投票之外,“增量动员”直接被阉割,而高市的打法恰恰最依赖“把话题卷热、把人推出来”的增量动员;

其二,党员规模缩小,折算到地方票的“代表性风险”上升,议员在第二轮会更倾向“把舵交给一位不制造对外危机、对内可协调”的人,这个心理预期决定了他们对林的偏好会更强 。

因此,“党员减少”这件事对高市的绝对优势是负面的,对她冲击“一轮过半”的唯一道路更是负面的。

把这些因素压到时间轴上:

第一周,舆论的焦点会被“隐性营销/水军”持续牵引;只要这根线不断,小泉的议员票就很难回流,媒体和对手也会顺手把“dappi式网战”的旧例并排陈列,高市不会受伤最深,但她也拿不到“清白红利” 。

第二周,话题回到“可当选性与可治理性”,这里林的“无害稳健”是稀缺品;他不需要轰动,只要“不断犯对别人有利的错”——比如在外交、历史、经济各放一条“不会吓到人”的红线——议员票自然凑过来。投票日前后,若无重大外部突发(国际安全、经济数据、外交失言),第二轮就仍是那条老路:把票投给最不让人担心的人。

大家也许会追问:“那林是不是就稳赢?”也不能过度乐观。真正的风险点反而在“二次叙事”——媒体如何讲述“水军/网军”的故事。如果叙事最终定格为“这是一场虚伪的清算”,小泉的票更干净地往林流,高市还要背上“旧账连坐”。

如果叙事被导向“既往不咎、回到谁能带队赢大选”,小泉会有一点点回暖空间,高市也会努力把话题从身份、历史、排外,移到“经济安全”和“实际民生”上,降低议员的心理成本。

可惜,眼下的新闻周期对他们俩都不友好小泉的“人气可信度”在下滑,高市的“可托付度”没有改善。在这种双重斥力下,林不需要加速,只要稳住姿态,就能在弯道完成超越。

最后,用一句最口语化的总结把图像拢起来:

• 党员票:规模变小、资格变严,高市和林分走大头;

• 议员票:对风险极度敏感,从小泉回流到林;

• 第二轮:只要小泉第三,林对高市的概率最大,且林胜面更大;

• “十几万党员流失”:不是决定性一锤,但显著削弱了高市“一轮过半”的唯一通道,并强化了第二轮议员的“稳盘偏好” 。

换成赛马场的比喻:观众看的是速度,马主看的是风险到了最后冲刺,赢的往往不是最快的那匹,而是最不让人担心的那匹。眼下这条赛道上,林芳正刚好符合这个条件。不过,这是我一家之言,也带着我的偏好和押注。

来源:刘庆彬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