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家餐饮巨头,从门庭若市到每日亏损300万,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而他们的老板亲自下场和网红开撕,最后竟要靠‘7岁孩子哭喊着要吃西贝’来挽回形象——这到底是危机公关,还是灾难现场直播?”
“谁能想到,一家餐饮巨头,从门庭若市到每日亏损300万,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而他们的老板亲自下场和网红开撕,最后竟要靠‘7岁孩子哭喊着要吃西贝’来挽回形象——这到底是危机公关,还是灾难现场直播?”
其实这事儿真的还挺值得探究一番的,因为作为一个商业财经博主,我发现现在的企业很容易在如今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环境中暴露问题的,那么应对水平就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发展走向,这对于我们投资者选择公司来说,其实也至关重要。
所以让我们回到西贝这场闹剧,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霸气宣布要起诉罗永浩时,他可能没想到,这场原本关于预制菜的争论会迅速演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关灾难。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随后的温情剧本《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试图用孩子哭闹的剧情打动消费者,结果却被网友群嘲为“年度最尬营销”。
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危机管理的失控,更是企业价值观的迷茫。 当西贝的负面评论飙升至78%,日营业额下滑超300万元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家企业到底要如何做,才能真正从舆情危机中爬起来?
西贝的这次危机处理,堪称一步错、步步错的典型案例。一开始的“硬刚”策略就埋下了祸根——用法律逻辑挑战公众情绪,将产品争议升级为“企业VS消费者代表”的对抗。这就像是在火药桶上点火,瞬间将舆情从单平台扩散至全网。
其实更让人困惑的是西贝随后的混乱操作,说实话我感觉有点迷:先是大张旗鼓地开放后厨,本想展示透明度,却意外暴露了24个月保质期的冷冻蔬菜问题;先是推出“罗永浩套餐”,又紧急下架。这种左右摇摆的姿态,让消费者完全摸不着头脑:西贝到底想表达什么?
而那个被群嘲的“7岁孩子哭诉”剧情,更是将西贝的公关危机推向了高潮。用情感绑架来代替真诚沟通,试图用孩子的眼泪来掩盖实质问题,这种自我感动式的沟通,恰恰暴露了企业对消费者智商的低估。
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西贝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挽回局面呢?
我从现在的网络舆论观察角度来说,真正的公关修复,不是靠煽情故事或者法律威胁,这种路径已经太落后了,而是需要一套系统的信任重建方案。首先,西贝需要彻底放弃“辩解”心态,转向真正的“透明化”行动。比如,可以实时直播后厨操作,公示食材溯源信息,甚至学习某些国际品牌“自曝其短”的勇气——展示食材从加工到上桌的全过程,用极致透明来回应质疑。
其次,西贝应该把消费者从“质疑者”变成“共建者”。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邀请消费者担任“产品体验官”,参与后厨监督与菜单设计。这种开放姿态不仅能化解对立情绪,还能真正收集到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最重要的是,西贝需要建立一套去个人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创始人情绪化下场参与舆论战,往往会让问题复杂化。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有专业的发言人制度和危机预警机制,确保每次回应都是理性、专业、一致的。
企业公关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灭火或者洗白,而是一场深刻的信任资产重组。西贝事件给所有企业上了一课: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的信任比任何时候都脆弱,也比任何时候都珍贵。
其实这些负面案例是值得警惕的,但正面经验更值得借鉴。想想海底捞在“火锅小便门”事件后的处理:全额退款、10倍赔偿、设备全换,用真金白银兑现“负责”承诺。这种果断和诚恳,才是真正能挽回消费者信心的做法。
那么,各位,如果你是西贝的掌舵人,接下来会怎么做?是砸钱降价换口碑,还是彻底公开供应链?又或有什么更高明的玩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头脑风暴,我想这应该会是一次有趣的讨论,我是陆逊,希望听到你的答案与看法。
来源:华尔街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