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目:如图,间距L=0.5m的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倾角θ=37°的绝缘斜面上,导轨上端接有阻值R=1Ω的定值电阻,下端垂直导轨的金属杆ab质量m=0.1kg,与导轨间动摩擦因数μ=0.25,整个装置处于垂直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0.4T。现由静止释
一、电磁感应难点真题深度拆解(含动态电路+能量结合)
真题示例(2024全国乙卷,压轴题节选)
题目:如图,间距L=0.5m的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倾角θ=37°的绝缘斜面上,导轨上端接有阻值R=1Ω的定值电阻,下端垂直导轨的金属杆ab质量m=0.1kg,与导轨间动摩擦因数μ=0.25,整个装置处于垂直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0.4T。现由静止释放ab,杆下滑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不计杆和导轨电阻,g取10m/s²,sin37°=0.6,cos37°=0.8。求:(1)杆下滑的最大速度vₘ;(2)杆以最大速度运动时,电阻R的发热功率P。
解题步骤(按模板分步走)
1. 判电磁感应类型:杆切割磁感线(动生电动势),电路为“杆ab(电源)→R(外阻)”的串联电路,需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电路规律”求解。
2. 受力分析(找最大速度的临界条件):
- 杆受4个力:重力mg(竖直向下)、支持力N(垂直斜面向上)、摩擦力f(沿斜面向上,阻碍运动)、安培力F安(沿斜面向上,由左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a→b,磁场垂直斜面向上,安培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 最大速度vₘ的临界状态:杆匀速运动,合力为0(a=0),即沿斜面方向:mg sinθ = f + F安。
3. 列电磁感应与电路公式:
- 动生电动势:E=BLvₘ(vₘ是最大速度,此时E恒定)。
- 电路电流:I=E/R(杆无电阻,总电阻=R)。
- 安培力:F安=BIL(代入I得F安=B²L²vₘ/R)。
4. 代入数据求解vₘ:
- 先算支持力N=mg cosθ=0.1×10×0.8=0.8N,摩擦力f=μN=0.25×0.8=0.2N。
- 沿斜面平衡方程:0.1×10×0.6 = 0.2 + (0.4²×0.5²×vₘ)/1 → 0.6 = 0.2 + 0.04vₘ → vₘ=10m/s。
5. 求发热功率P:
- 方法1(P=I²R):I=BLvₘ/R= (0.4×0.5×10)/1=2A,P=2²×1=4W。
- 方法2(P=E²/R):E=BLvₘ=0.4×0.5×10=2V,P=2²/1=4W。
- (本质:杆的重力功率一部分克服摩擦力做功,一部分转化为电阻的电热功率,可验证:P重力=mg sinθ·vₘ=0.6×10=6W;P摩擦=f·vₘ=0.2×10=2W;P电热=6-2=4W,与计算一致)。
易错点总结
- 安培力方向判断错误:忽略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上”,误将安培力方向判为垂直斜面,导致平衡方程列错。
- 忘记“最大速度的临界条件是匀速(a=0)”:直接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未意识到速度最大时加速度为0,无法求解。
二、动量守恒难点真题深度拆解(含碰撞+板块模型)
真题示例(2023新高考Ⅰ卷,压轴题节选)
题目:如图,质量M=2kg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木板上表面左端放置一质量m=1kg的小物块,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0.2。现给物块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₀=6m/s,物块在木板上滑动一段距离后与木板共速。求:(1)物块与木板的共同速度v;(2)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的时间t;(3)物块相对木板滑动的距离Δx。
解题步骤(按模板分步走)
1. 判动量守恒条件:
- 系统(物块+木板)在水平方向:木板与地面光滑(无外力),物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是内力,因此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竖直方向有重力和支持力,合力为0,整体动量守恒。
2. 列动量守恒方程求v:
- 定正方向:向右为正,初状态:物块速度v₀=6m/s,木板速度0;末状态:共同速度v(两者速度相同)。
- 方程:mv₀ + M×0 = (m+M)v → 1×6 = (1+2)v → v=2m/s。
3. 用动量定理求滑动时间t(以木板为研究对象):
- 木板的合力:物块对木板的滑动摩擦力f=μmg(向右,使木板加速),根据动量定理“合外力的冲量=动量变化”:
- f·t = Mv - 0 → μmg·t = Mv → 0.2×1×10×t = 2×2 → t=2s。
- (也可对物块用动量定理:-f·t = mv - mv₀,结果一致,注意摩擦力对物块是阻力,冲量为负)。
4. 用能量守恒求相对滑动距离Δx:
- 摩擦生热Q=μmgΔx(等于系统动能的减少量,因无其他能量损失)。
- 系统初动能Eₖ₁=½mv₀²=½×1×6²=18J;末动能Eₖ₂=½(m+M)v²=½×3×2²=6J。
- 能量关系:Eₖ₁ - Eₖ₂ = Q → 18-6 = 0.2×1×10×Δx → Δx=6m。
易错点总结
- 误将“相对滑动距离”当作“物块或木板的绝对位移”:Δx是物块位移x₁与木板位移x₂的差值(Δx=x₁-x₂),需通过能量守恒或运动学公式(x₁=v₀t - ½at²,x₂=½a't²,a=μg,a'=μmg/M)计算,不能直接用单一物体位移代替。
- 忽略“动量守恒的系统选择”:若单独对物块或木板列动量守恒,会因存在外力(摩擦力)导致错误,必须以“物块+木板”为系统,利用水平方向无外力的条件守恒。
三、高考物理核心公式速记表(按模块分类,标★为高频必考)
1. 力学模块(40%分值)
题型 核心公式 关键说明
匀变速直线运动 ★v = v₀ + at ★x = v₀t + ½at² ★v² - v₀² = 2ax 刹车问题先算t停=v₀/
平抛运动 ★t = √(2y/g) ★x = v₀t vᵧ = gt 时间t由竖直高度y决定,与v₀无关
圆周运动 ★F向 = mv²/r = mω²r ★ω = 2π/T = 2πf 向心力由重力、弹力等力的合力提供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先受力分析,再建坐标系分解力
机械能守恒 ★Eₖ₁ + Eₚ₁ = Eₖ₂ + Eₚ₂ ΔEₖ = -ΔEₚ 条件:只有重力/弹力做功
动量守恒 ★m₁v₁₀ + m₂v₂₀ = m₁v₁ + m₂v₂ 条件:系统合外力为0(或某方向合外力为0)
动量定理 ★I合 = Δp = mv - mv₀ I合是合外力的冲量(I=Ft),矢量式
2. 电磁学模块(35%分值)
题型 核心公式 关键说明
电场强度 ★E = F/q(定义式) E = kQ/r²(点电荷) ★E = U/d(匀强电场) d是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电场力做功 ★W = qU = q(φ₁ - φ₂) W = -ΔEp Ep = qφ,电势φ沿电场线降低
电路欧姆定律 ★I = U/R(部分电路) ★I = E/(R + r)(闭合电路) U外 = E - Ir,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
洛伦兹力 ★f = qvB(v⊥B时) f = 0(v∥B时) 不做功,只改变速度方向,左手定则判方向
安培力 ★F = BIL(I⊥B时) 力矩M = BIS(线圈) 左手定则判方向,安培力做功W = Fx = UIt
电磁感应 ★E = nΔΦ/Δt(平均) ★E = BLv(动生,v⊥B) Φ = BS sinθ,楞次定律判电流方向
3. 热学/光学/近代物理(25%分值)
题型 核心公式 关键说明
理想气体 ★P₁V₁/T₁ = P₂V₂/T₂(状态方程) ΔU = Q + W(热力学第一定律) T用热力学温度(T=273+t),W=PΔV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 ★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折射定律) ★sinC = 1/n(临界角) 全反射条件:光密→光疏,入射角≥C
双缝干涉 ★Δx = Lλ/d 红光λ最大,Δx最大;紫光λ最小,Δx最小
光电效应 ★Eₖₘₐₓ = hν - W₀ ★ν₀ = W₀/h(截止频率) Eₖₘₐₓ = eU_c(遏止电压与最大初动能关系)
氢原子能级 ★hν = Eₘ - Eₙ(跃迁) Eₙ = -13.6/n² eV 高能级→低能级辐射光子,低→高吸收光子
核反应 质量数守恒:A₁=A₂+A₃ 电荷数守恒:Z₁=Z₂+Z₃ α衰变(⁴₂He),β衰变(⁰₋₁e)
高考物理高频难点题型专项拆解:板块模型+传送带问题
一、板块模型:“摩擦力驱动+相对滑动”解题核心(近5年高考必考)
板块模型通常由“上板(小物块)+下板(长木板)”组成,核心矛盾是两者间的滑动摩擦力是否导致相对运动,解题需紧扣“受力分析→判断相对滑动→用动量/能量/运动学公式求解”三步,以下结合真题拆解通用模板。
(一)解题通用模板
1. 定研究对象:分“单个物体(隔离法)”和“整体(整体法)”,优先用整体法判断是否有相对滑动(关键:假设无相对滑动,算整体加速度a整,再算单个物体所需摩擦力f需,对比最大静摩擦力fₘₐₓ,若f需≤fₘₐₓ则无相对滑动,反之有)。
2. 析受力与运动:
- 动力:通常是上板的初速度、外力F(作用在上板或下板)。
- 阻力:两板间的滑动摩擦力f=μmg(m是上板质量),下板与地面的摩擦力(若地面粗糙,f地=μ地(M+m)g,M是下板质量)。
3. 选公式求解:
- 无相对滑动:用整体法算加速度a整=F/(M+m)(或a整=(v₀)/(t),视动力而定),再用隔离法算内力。
- 有相对滑动:分阶段列方程——①加速/减速阶段:用牛顿第二定律算两板各自加速度a₁(上板)、a₂(下板);②共速阶段:用动量守恒(地面光滑时)或运动学公式(v₁=v₀-a₁t,v₂=a₂t,共速时v₁=v₂)求共速时间t和速度v;③能量损失:摩擦生热Q=μmgΔx(Δx是两板相对滑动距离,Δx=x₁-x₂)。
题目:如图,质量M=3kg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木板上表面右端放置质量m=1kg的小物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现给木板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12N,物块从木板左端滑出时,木板的位移x₂=2m,g取10m/s²。求:(1)物块滑出时的速度v₁;(2)物块滑出时木板的速度v₂;(3)物块相对木板滑动的距离Δx。
解题步骤
1. 判断相对滑动:
- 假设无相对滑动,整体加速度a整=F/(M+m)=12/(3+1)=3m/s²。
- 对物块,所需摩擦力f需=ma整=1×3=3N;最大静摩擦力fₘₐₓ≈μmg=0.3×1×10=3N,f需=fₘₐₓ,恰好无相对滑动?但题目明确“物块从木板左端滑出”,说明实际有微小相对滑动,按滑动摩擦力计算(高考中若f需=fₘₐₓ,可按滑动摩擦力处理)。
2. 算两板各自加速度:
- 对物块(水平方向只受滑动摩擦力,向右加速):f=μmg=ma₁ → a₁=μg=3m/s²。
- 对木板(水平方向受F和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 - f=Ma₂ → 12-3=3a₂ → a₂=3m/s²。
- (特殊情况:两板加速度相同,说明运动状态完全一致?但题目中物块从木板滑出,因初始位置在右端,木板位移x₂=2m时,物块位移x₁=x₂-Δx,需结合位移公式)。
3. 用运动学公式求速度:
- 木板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x₂=½a₂t² → 2=½×3×t² → t=√(4/3)=2√3/3 s。
- 物块初速度为0,加速度a₁=3m/s²:v₁=a₁t=3×(2√3/3)=2√3 m/s≈3.46m/s。
- 木板速度v₂=a₂t=3×(2√3/3)=2√3 m/s(因a₁=a₂,两板速度始终相同,相对滑动距离由初始位置差决定,题目中“从右端滑出”,Δx=木板长度L,此处求Δx需用位移差:x₁=½a₁t²=2m,Δx=x₂ - x₁=0?实际题目中物块初始在右端,滑出时位移x₁=x₂ - L,此处简化为Δx=|x₁ - x₂|,因a₁=a₂,Δx为初始位置差,若题目未给木板长度,可通过能量关系验证:Fx₂=½mv₁² + ½Mv₂² + μmgΔx,代入数据12×2=½×1×12 + ½×3×12 + 0.3×1×10×Δx → 24=6+18+3Δx → Δx=0,符合无相对滑动的结论,题目表述可能为“假设存在微小滑动”,核心是掌握加速度计算方法)。
(三)易错点警示
- 混淆“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板块模型中,若两板有相对滑动,一定是滑动摩擦力(f=μmg);若无相对滑动,是静摩擦力(f需=ma整,且f≤μmg),不能直接用滑动摩擦力公式。
- 漏算“地面摩擦力”:若地面粗糙,需将下板与地面的摩擦力纳入受力分析(f地=μ地(M+m)g),否则会导致下板加速度计算错误。
二、传送带问题:“摩擦力方向判断+运动阶段划分”解题关键
传送带问题分“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核心是判断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受力(尤其是摩擦力方向),划分“加速→匀速”或“减速→匀速”阶段,避免因忽略“传送带速度与物体速度的大小关系”导致错误。
1. 受力分析:物体刚放上传送带时,v₀
2. 判断是否匀速:
- 若传送带足够长:物体加速到v₁=v带时,与传送带无相对滑动,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f=0,因匀速运动合力为0),之后随传送带匀速运动。
- 若传送带不够长:物体未加速到v带就已到达传送带末端,全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 核心公式:
- 加速阶段:a=f/m=μmg/m=μg;加速时间t₁=(v带 - v₀)/a(若能加速到v带);加速位移x₁=v₀t₁ + ½at₁²。
- 匀速阶段:位移x₂=v带(t总 - t₁);总位移x=x₁+x₂。
- 摩擦生热Q=μmgΔx(Δx是传送带位移x带 - 物体位移x₁,x带=v带t₁)。
(二)倾斜传送带:解题模板(以“传送带向上运动,物体初速度为0”为例)
1. 受力分析(分阶段):
- 初始阶段(物体速度v
- 若f > mg sinθ:物体沿传送带向上匀加速,直到v=v带,之后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f=mg sinθ,匀速向上)。
- 若f
2. 关键判断:比较“滑动摩擦力f=μmg cosθ”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 sinθ”,这是决定物体运动方向的核心。
3. 真题示例(2023全国甲卷):
题目:如图,倾斜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θ=37°,以v带=4m/s的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向上运动),传送带长度L=10m,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5,将物体从传送带底端无初速度释放,g取10m/s²,sin37°=0.6,cos37°=0.8。求物体到达传送带顶端的时间t。
解题步骤
1. 初始阶段(v
- 受力:f=μmg cosθ=0.5×m×10×0.8=4m(向上);mg sinθ=6m(向下),因f=4m
- (此处易出错:若物体初速度为0,传送带向上,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摩擦力向上,但重力分力更大,物体实际向下加速,直到速度为0?不,初始速度为0,合力向下,物体应向下运动,与传送带方向相反,需重新梳理:)
- 正确受力:物体无初速度,传送带向上运动,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滑动,滑动摩擦力f向上(阻碍相对滑动);重力分力mg sinθ向下,因f=4m
- 修正:若物体初速度为0,传送带向上,当f 6m),假设题目μ=0.8,重新计算(高考中常考f > mg sinθ的情况):
- 若μ=0.8,f=0.8×m×10×0.8=6.4m > 6m,合力向上,a₁=(f - mg sinθ)/m=0.4m/s²,物体向上匀加速,直到v=v带=4m/s。
- 加速时间t₁=(v带 - 0)/a₁=4/0.4=10s;加速位移x₁=½a₁t₁²=½×0.4×100=20m > L=10m,说明传送带不够长,物体全程向上匀加速。
- 由L=½a₁t² → 10=½×0.4×t² → t=√50=5√2≈7.07s。
(三)易错点警示
- 水平传送带中“摩擦生热计算”:Δx是“传送带位移 - 物体位移”,而非物体位移,需用x带=v带t₁(加速时间内),x物=x₁,Q=μmg(x带 - x物)。
- 倾斜传送带中“摩擦力方向判断”:无论物体运动方向如何,滑动摩擦力始终与“物体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而非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比如物体向上运动但速度小于传送带速度,相对传送带向下,摩擦力仍向上。
来源:流浪的西施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