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交易2.63万亿,中企卖爆欧美,中国制造靠“狠活”拿捏老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8:20 1

摘要: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变化?现在在国外逛电商、刷测评,“MadeinChina”早不是以前“超市货架上的廉价贴牌货”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变化?现在在国外逛电商、刷测评,“MadeinChina”早不是以前“超市货架上的廉价贴牌货”了。

欧美运动博主揣着中国飞行相机拍户外vlog,欧洲球迷用中国投影仪在家搭“巨幕观赛厅”,就连厨房纸这种不起眼的日用品,都有中国品牌专门按当地烤箱尺寸定制。

十年前还在靠代工厂赚薄利,现在怎么突然能在海外市场“圈粉”?

今天就借着几家出海品牌的实战经验,把中国品牌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核心密码拆透。

一、中国品牌早不是“低价代名词”了

以前一说起中国出海产品,大家脑子里多是“贴着外文标签的代工T恤”“超市里论斤卖的日用品”,总绕不开“便宜、没牌子”的印象。

但现在不一样了,不少中国品牌已经靠“精准解决需求”,在海外用户心里刷出了新认知。

就说日本户外圈,HopoAir的飞行相机几乎成了“网红单品”,2024年它在美国搞新品众筹,轻松就拿了500万美元;之前在日本众筹时更夸张,直接破了2.12亿日元的纪录。

这款相机能火,最戳人的其实是“不用费心”,你骑行时它能自动跟拍运动画面,想摆个造型它会自己找最佳角度,折叠后揣口袋里就行,完全不用像传统无人机那样扛着笨重的收纳箱。

欧洲那边也有类似的例子,A涡vision的超短焦投影仪,这两年成了球迷的“观赛神器”。

欧洲人爱足球,又讲究观赛体验,但大尺寸电视有个绕不开的麻烦,100寸以上的电视,想搬进老房子根本不现实,楼道窄、门框小,怎么挪都进不去。

A涡vision就盯着这个痛点做产品,不仅能投150英寸的巨幕,还支持原生4K画质,最关键的是“省空间”,贴墙放就能用。

就连厨房纸这种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品类,中国品牌也玩出了新花样。

TheCapBit的厨房纸在全球卖得好,秘诀就是“不搞一刀切”,欧洲的烤箱深,它就做长款。

美国人家用空气炸锅多,它就做耐热款,还有些住小型公寓的用户觉得普通厨房纸太大,它又专门出了迷你尺寸。

这种“把用户小需求抠到极致”的做法,反而让它在同质化严重的日用品赛道里站稳了脚。

这些不是个例,数据更能说明变化: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直接飙到2.63万亿元,增速比外贸整体快了两倍多。

在出海的核心平台亚马逊上,热门卖家中中国品牌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

从“边缘玩家”到“主流力量”,中国品牌靠的绝不是以前的“低价走量”,而是实打实的“价值输出”。

二、品牌验证的“向上路径”

2025年想在海外市场继续“往上走”,光有好产品肯定不够,得找对破局的路子。

之前“水手新计划”五周年活动里,有几家出海品牌靠差异化打法,走出了从“卖货”到“做品牌”的转型,这些经验不管是初创品牌还是老牌企业,都能参考。

HopoAir能打开日本市场,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懂规则”。

日本对无人机的管控出了名的严,法规写得很清楚:100克以下的无人机不用注册,超过100克就得满足飞手资质、飞行区域报备等一堆要求。

很多品牌就卡在“重量”这个门槛上,HopoAir的研发团队直接把产品重量压到100克以下,推出XOneSmart型号,一下就打通了日本市场的“绿色通道”。

但光合规还不够,它还解决了用户的核心麻烦,传统无人机操作太复杂,得调参数、扛设备,普通用户根本玩不转。

HopoAir的团队有350多人,一半都是研发工程师,他们打磨出“自动跟拍算法”,还很懂怎么把技术“说人话”:不说“智能跟拍算法优化”,只告诉用户“不用动手,它能自己找角度”,普通消费者一眼就知道“这东西好用”。

方头(Fontus)的水彩颜料套装,把“细分赛道”的逻辑玩得很透。

它没跟风做“专业美术生套装”,反而盯上了“旅行水彩”这个空白领域,还提出了一个很戳人的理念:“AnywhereAnyTimeIt'sFun”,意思就是“让所有人随时随地都能享受画画的乐趣”。

如果能在海边、古镇、山顶,用画笔把眼前的风景画下来,这种体验比单纯拍照要深刻得多。

所以它把颜料盒做成了便携挎包的样式,不用带厚重的画夹,纸张也方便收纳。

靠着这种精准定位,它避开了性价比竞争,吸引了一大批追求生活品质的欧美女性用户,成了细分赛道里的“小标杆”。

有40多年历史的炊具品牌爱事达,早期也是靠给国际大牌代工积累实力,手上握着不粘锅涂层、可拆卸手柄等一堆技术专利,供应链也很成熟。

但做自有品牌时,它没走“妈妈辈炊具”的老路,反而推出了年轻化品牌ChefPower。

它摸准了海外年轻群体的需求:年轻人大多租房住,厨房空间小,普通炊具叠着放太占地方;而且预算有限,不想在锅碗瓢盆上花太多钱。

于是ChefPower推出了带可拆卸手柄的陶瓷不粘锅,不用的时候能叠起来收纳;还做了79.99美元的19件套炊具,锅碗瓢盆一站式配齐,性价比很高。

爱事达很聪明,它不说“我们做了40年炊具,技术很牛”,而是说“这口锅能放进小公寓的橱柜,煎炒煮炸一锅搞定”,把老厂的技术优势,转化成年轻人能直接感知的“实用价值”,一下就拉近了和年轻用户的距离。

三、2025年出海,得做好这三重升级

看完这些打法,可能有人会问:2025年出海环境变了,这些经验还能用吗?答案是“能,但得升级”。

现在的海外市场,早就不是“有好产品就能卖”的时代,思路、能力、工具都得跟着迭代,才能持续“向上走”。

以前很多企业觉得“先把产品卖出去,有了好反馈再做品牌”,把品牌当成“后续选项”。

但现在,早做品牌的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有品牌的产品能卖更高的价格,用户复购意愿更强,还能避开低价竞争的泥潭。

就像Taya从代工厂转型后,负责人说过一句话:“以前做代工时,只想着‘这个月能接多少单’;现在做品牌,会琢磨‘10年后我的品牌在海外是什么地位’‘30年后用户还会不会记得我’。”

2025年出海,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老牌厂,都得把“品牌意识”前置,这已经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

怎么做到“人有我优”?要么像HopoAir那样靠技术建立壁垒,要么像A涡vision那样靠场景绑定用户,要么像TheCapBit那样靠精细化满足需求。

核心就是“捕捉用户没说出来的需求”,比如欧洲球迷“想要巨幕观赛但搬不进大电视”,年轻人“想做饭但厨房空间小”,谁能更快发现这些隐藏需求,谁就能先一步抢占市场。

2025年做营销,“广撒网”不如“精准打”,用数据抓准需求,才能少走弯路。

其实中国品牌出海的“向上密码”,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懂用户、肯打磨”。

2025年,只要继续守住这个核心,再配上升级的思路和工具,中国品牌从“走出去”到“走上去”,只会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科普10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