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检察机关责任重大。近日,青海省检察院紧密结合省情实际,聚焦林草资源与野生动物保护两个关键领域,出台《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林草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办案指引》(以下简称《林草资源办案指引》)
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检察机关责任重大。近日,青海省检察院紧密结合省情实际,聚焦林草资源与野生动物保护两个关键领域,出台《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林草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办案指引》(以下简称《林草资源办案指引》)与《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办案指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办案指引》),两份指引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青海样板”,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司法保障,是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具体体现。
聚焦系统治理,打造林草资源保护全链条办案规范
《林草资源办案指引》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针对非法占用林地草地、破坏植被、国有财产流失等突出问题,构建了从线索发现、立案审查、调查取证到诉讼执行的全流程办案规范,并附有《第三次土地调查图斑(电子数据)》《林草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调查取证重点》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省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提供了全链条、可操作、精细化的工作指南。指引突出三大特色:一是创新线索发现机制。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第三方审计、行政执法衔接等多元化手段,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线索排查体系,显著提升违法发现能力;二是完善生态损害评估体系。创新采用行政机关价格认定、修复企业报价、规范性文件核算和专家意见等多种方式确定生态损害价值,破解鉴定难、鉴定贵问题;三是突出恢复性司法理念。明确补植复绿、异地修复、替代性修复等诉讼请求,推动从简单的惩罚性赔偿向生态系统功能性恢复转变。
聚焦生物多样性,构建野生动物保护全方位司法屏障
青海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和“中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基因库”,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且珍贵。依法保护野生动物,对于维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野生动物办案指引》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针对雪豹、野牦牛、普氏原羚、黑颈鹤、青海湖裸鲤等青藏高原旗舰物种及其栖息地,构建"全链条打击+系统性修复"办案模式。一是延伸保护范围。从传统的非法猎捕延伸到食用、交易、运输等全环节监督,实现对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全链条打击。二是创新修复方式。创新明确活体放归、死体标本化利用、劳务代偿等生态修复方式,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绿色机制,提升保护实效。三是细化价值认定标准。依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明确按保护级别倍数计算生态损害价值,统一裁判尺度。
聚焦青海特色,贡献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高原经验
两份指引立足青海“生态保护优先”省情特点,聚焦突出国家公园属地特色,专门针对两大重点生态要素出台办案指引,深度融合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护实际,创新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形成生态保护法治合力,积极探索通过司法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全国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可复制的高原经验,积极助推青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精准化。办案指引的出台不仅为检察官们提供了一本详实的“操作手册”,有利于提升法律监督能力,更是通过检察履职,向全社会传递了“生态保护优先、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鲜明信号,必将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 end ·
往 期 精 选
来源:玉树州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