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四平伤亡过万,四打四平为何轻松,只因守军、守将都今非昔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7:07 1

摘要:谁也没想到,城里守军不到一天就缴械了。1.5万人,整整一整师的兵力,几乎没怎么反抗就投降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8年3月12日早上,四平城外的地面还结着一层薄霜。

那时候的东北,春天来得慢,天还没亮透,炮火就已经响了起来。

谁也没想到,城里守军不到一天就缴械了。1.5万人,整整一整师的兵力,几乎没怎么反抗就投降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一仗几个月前打过一次。

当时拼了整整八天,伤亡上万人,最后还是没拿下。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头翻一翻东北当时的局势。1947年夏,四平是个要命的地方。

它夹在长春和沈阳之间,相当于国民党在东北的“腰眼”。

谁控制了四平,谁就能掐住对方的命脉。

所以,谁也不敢大意。

那年的“第三次四平战役”,打得异常惨烈。

城里当时守的是国民党第71军,还有第13军的一个师,外加炮兵营、保安团、地方还乡团,甚至连政府机关的人员都被拉上了城防阵地。

总数超过3.5万人,几乎是把能动的人全都绑进了地堡。

指挥的是陈明仁,黄埔一期出身,陆大13期毕业,打过滇缅路,算得上是见过大场面的老将。

当时他坐镇四平,亲自部署巷战,甚至在城墙上指挥。

解放军几次强攻都没成功,最后伤亡1.3万,才不得不撤了。

可谁知道,半年之后,陈明仁已经不在了。

他因为派系斗争被调回南京,兵权一撸到底。

接替他的是第88师师长彭锷,黄埔六期,资历浅,经验也没那么足。

更糟的是,这次四平守军只剩下1.9万人,连上次的一半都不到。

那会儿,国民党在东北的局势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

杜聿明早被撤了,陈诚上来没几个月又换成了卫立煌。

东北50多万国民党军被分成几块,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几个孤城里,外头都是解放军。

补给线断了,士气掉到了谷底。

反过来看解放军这边,已经不是半年前那支部队了。

东北野战军这时候已经发展到70多万人,装备、指挥、协同能力全面提升。

这次攻四平,是东总下的命令,抽调了1纵、7纵、3纵一部,还有独立2师,加上配属的四个炮兵团,由李天佑统一指挥。

李天佑还是上次的总指挥,只不过这次,他手上的牌更齐了。

3月12日清晨,四个炮兵团一起开火,炮声一响就是几十分钟。

城防阵地被炸得七零八落。

随后步兵从西南、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同时突击。

到了晚上,城内基本失控。

彭锷一看守不住了,撤也来不及,干脆选择投降。

剩下的部队也都跟着放下武器。

这场战斗,从头到尾只用了23个小时。

说起来,陈明仁当初在四平死守八天,最后是靠援军才稳住的局面。

杜聿明那时还在,接到蒋介石的死命令,连夜调10个师北上增援。

解放军眼看援军逼近,才不得不撤出四平。

可到了这次,卫立煌刚接手没多久,对东北的局势还在摸索。

援军根本没动,四平就已经丢了。

那时候的东北,其实已经不是战场,而是“残局”了。

解放军已经控制了97%的土地,86%的人口,几乎所有交通线。

剩下的国民党守军,只能困在几个城市里等着被各个击破。

四平的沦陷不是偶然。

是整个战局彻底倾斜之后的必然结果。

说实话,彭锷也并非不想守。

只是兵力不够,援军没来,连士气也没了。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部队士气之低,实前所未有。”那时候的他,才三十出头,面对的却是局势崩盘、援无可援的现实。

李天佑倒是没说什么。

他后来在回忆录里记录那场战斗时,语气平静,说:“敌军溃败迅速,未及组织有效抵抗。”只有一句话,却能看出那是一场已经没有悬念的战斗。

战后第二天,四平街头已经挂上了东北野战军的布告。

市政府接管顺利,商店、学校、机关照常营业。

老百姓说:“这次打得快,没像上次那么惨。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说四平能守得住。

参考资料:

李天佑,《东北作战亲历记》,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彭锷,《东北战事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明仁将军年谱》,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解放战争战役总结·东北篇》,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

沈志华,《国共内战的决胜:1947-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来源:历史沿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