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续几十年风风雨雨,多少故事里都绕不开陈毅这个人。他和毛主席、和周恩来,都是那代人的“老战友”,不管是在枪林弹雨里,还是在头脑风暴中,陈毅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井冈山那会儿,毛主席见了陈毅,都来不及掩饰激动,说了句“相见恨晚,相慰平生”。那种知己遇见知己的感
连续几十年风风雨雨,多少故事里都绕不开陈毅这个人。他和毛主席、和周恩来,都是那代人的“老战友”,不管是在枪林弹雨里,还是在头脑风暴中,陈毅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井冈山那会儿,毛主席见了陈毅,都来不及掩饰激动,说了句“相见恨晚,相慰平生”。那种知己遇见知己的感觉,隔着历史都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时间过到1972年,日坛医院里突然失去了这位诗人元帅。后事一到手,负责具体安排的小干部头都大了。你想啊,除了悼念,还有规格、还有组委会、还有名单,领导就扔一句“规格略高于李天佑”,这话等于是没说。他只能把李天佑的悼词翻来倒去比划,谁料陈毅是元帅,李天佑当年只是上将,眼瞅着高了两级,他又不能自作主张。干活的人遇上这种事,也真是愁得没头没脑。最后只能参考罗荣桓的悼词,因为那会儿林彪、贺龙都没有留下正式悼词。为难归为难,事情还是硬着头皮向前推着。
但就说这后事的麻烦,还不止一桩。头一桩是规格把哪个作参照,一桩更恐怕的是,这份情谊和历史的分量,它又该怎么安放?
说起来,陈毅和毛主席等人的关系,说亲密,有时还真是命运拴在一起的。1928年的春天,朱德领着南昌起义余部一路风尘仆仆赶到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就是这天第一次见面。那年头队伍吃不上饭,大多数人粗茶淡饭甚至饿肚子,陈毅那时的心情真不好想象。后来他的儿子陈昊苏说过:“父亲那一时期就把毛主席当偶像了。”谁还没有个仰望的人物?只是对于陈毅来说,这仰望慢慢变成了能并肩战斗的信任。
形势总是千变万化,这些人的命运也老跟着“风吹草动”。1930年代,毛泽东在党内可不是每次都站在风头浪尖。有一阵,上海这边的李富春和其他人对毛主席意见不小,都想换人。陈毅和程子华、项英这些人却死活不松口,坚持要让毛主席继续带队,而且不止一次。红军几度濒临绝境,硬是因为有人撑着,大队伍又咬牙活了下来。谁知道如果那时候陈毅妥协了,会不会一切都另有结局?
有一年,在福建三明,国民党围剿,陈毅腿上挨了一颗子弹,伤得不轻,等于彻底失去了行动能力。那个时候医药缺缺,队伍要“长征”了,医生就在小学校里搭了张木头床就开始做手术。周恩来守在床边,拍着陈毅的手说:“如果真的不行,你留下打游击,千万保命。”部队走了,陈毅真的就在赣南守着山野,成了几个元帅里唯一一个没走完长征路的人,孤独吧?但也是种底气。
他的跟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交情,其实早就有了苗头。这如果让人随便一想,上海清谈也就过去了,但他们真是在法国留学生圈子里就碰过面。那会儿天寒地冻,为了省钱三个人挤一间斗室,吃快三天面包也不觉凄苦。陈毅爱说爱笑,后来又成了外交场上的“老戏骨”,这份处事本事,年轻时就埋下了根。
陈毅没有跟着大队伍长征,但他在赣南那几年,率人打游击,冒着国民党和土匪的双重压力,哪有片刻消停?多年后老战士们说,这就是红军“根子没断”的根本原因之一。要是赣南如同其他根据地一般失守,后来的大局还真不知会变成啥样。
而接管上海这件事,也多少有点玄妙。解放上海的时候,毛主席问过刘伯承、粟裕和邓小平,市长人选该找谁——毕竟上海不是一般城市,经济、港口、各种洋人,都得能镇得住场。那时候还有人提胡乔木、江青这些新面孔,但讨论来讨论去,大家都认定陈毅才是最合适的。说他能镇得住商界,说话做事也有分寸。当了市长后,陈毅确实把上海安稳住,让多少滩头“老上海”都口服心服。街头巷尾的人常夸:“陈市长有法子,不愁没活路。”
轮到评元帅时,面上的名单起初并没有陈毅。这个事儿大家都明白:打仗出名的多,真正各方面扛得住的不多。周总理力争,说贡献、威望、管事能力,陈毅都够格。毛主席一听,也点头:“老陈得有他的位置”。于是陈毅这才正式列入元帅之列。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身份不是硬伤,主要还是得评出公平和信服。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周总理事事亲力亲为。外交部长哪有闲空?陈毅派上了用场。1958年他正职上海市市长,兼了外交部长。有一年晚上,他在日记里写下:“我的岗位终于敲定了。”也是个心理安稳的一刻。
在外交场合,陈毅的手腕和火气都是出名。对苏联不怕吵架,面对美国人更不吃亏。有一次接待东南亚代表团,翻译都落了句:“陈外长真是得理不饶人。”陈毅却总能在唇枪舌战后又安抚所有人,大家过会儿还一起吃盒饭,外交部老伙计都尊重他。
回到陈毅过世那天,追悼会的细节被反复地“琢磨”。名单定好,排头头是周总理,毛主席本来没在组织名单里,大家也都默认他身体实在经不起折腾了。但悼念那天,毛主席突然发话:“下午几点?调车,我得去送老陈。”所有安排都推翻了,身边工作人员都傻了眼。花圈立增,名单扩充,连本说不来的人全到了,宋庆龄也是临时决定过来的。现场静悄悄,只听得到鼻息和偶尔的抽泣。张茜见到毛主席,满脸泪水劝他回去休息,毛主席却只是摇头:“陈毅是个好同志,是亲密战友。”
陈毅走后,毛主席还撑了四年,最后也带着对这帮故友的惦念离开了。没人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啥,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也只是揣测。
其实,走到头的总是很安静——那些年上海弄堂里,谁还不记得陈市长的毛呢?人们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感谢的。陈毅自己也留下句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有些人的一生,风雪压过来,还是能站住。能留下故事,就已经够本了。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