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读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时,我还是个高中生,对着书里“十年征服欧亚非”的描述,满脑子都是“战神下凡”的画面——毕竟能带着三万多人从希腊打到印度,还打赢波斯、埃及、印度这些大国,怎么看都像神话。可后来翻遍了《希腊罗马名人传》,甚至查了阿富汗阿伊·哈努姆
第一次读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时,我还是个高中生,对着书里“十年征服欧亚非”的描述,满脑子都是“战神下凡”的画面——毕竟能带着三万多人从希腊打到印度,还打赢波斯、埃及、印度这些大国,怎么看都像神话。可后来翻遍了《希腊罗马名人传》,甚至查了阿富汗阿伊·哈努姆遗址的考古报告,越读越觉得:亚历山大根本不是“单纯的征服者”,他更像个被“英雄梦”和“好奇心”推着走的探险家,这场东征也不是“单向的希腊文化输出”,而是一场混乱又深刻的“文明碰撞实验”。今天就以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视角,聊聊这场让我纠结了十年的“远征”,史实打底,更多是我琢磨了多年的心里话。
课本说“亚历山大继承父业,发动东征”,这话没毛病,但太浅了。在我看来,他能迈出第一步,背后藏着“马其顿的崛起”和“他自己的英雄情结”,缺一个都不行。
先说说马其顿的底子。他爹腓力二世太会“攒家当”了——改革军事,搞出马其顿方阵(长枪兵加轻骑兵的组合,当时简直是陆战无敌);吞并希腊城邦,搞了个科林斯同盟,让希腊人名义上跟着马其顿干。等到亚历山大20岁继位时,手里已经有了当时地中海最能打的军队,还有希腊城邦的支持(其实是被迫的)。但光有家底不够,亚历山大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他是听着荷马史诗长大的,把阿喀琉斯当偶像,总想着超越英雄;他的老师是亚里士多德,教他“希腊是文明的中心,其他民族都是野蛮人,要去开化他们”。这种“英雄梦+文明优越感”,才是他东征的内核动力。
我第一次对着地图算过:从马其顿到波斯,直线距离就有2000多公里,要穿过山脉、沙漠、河流,当时连路都没有,补给全靠抢或就地征集。换个务实的君主,可能会先巩固希腊地盘,可亚历山大偏不——继位才两年,就带着3万步兵、5000骑兵出发了。有人说他冲动,但我觉得,他是太想证明自己了——毕竟他爹腓力二世太优秀,他需要一场大胜利,告诉所有人我比我爹更强。
东征的前五年,基本是亚历山大追着波斯打,三场关键战役(格拉尼库斯河、伊苏斯、高加米拉)打下来,波斯帝国就垮了。但我翻史料时发现,波斯不是打不过,而是输在决策失误和运气太差,而亚历山大赢在敢赌和会带队伍。
第一场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前334年),是他第一次跟波斯正规军交手。波斯人把军队摆在河边,想趁马其顿人渡河时偷袭——这招其实挺聪明,可他们没想到亚历山大敢硬冲。他亲自带着骑兵,冒着箭雨冲过河,直接砍了波斯的将领,士兵一看主帅这么猛,也跟着拼命,波斯军瞬间乱了。我每次读到这都觉得:波斯人输在“低估了亚历山大的狠劲”,他们以为马其顿人会怕河防,结果遇上了个不要命的对手。
然后是伊苏斯战役(前333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亲自带兵,人数是马其顿的两倍多。大流士把军队摆在狭窄的河谷里,本来想限制马其顿方阵的发挥,可他忘了——自己的军队里有太多贵族子弟,根本没打过硬仗。亚历山大还是老套路:亲自带骑兵绕到波斯军侧面,直冲大流士的指挥部。大流士一看对方冲过来,居然吓得掉头就跑(史料里说他“丢了王旗和战车”),士兵一看国王跑了,直接崩溃。这场仗在我眼里,是波斯贵族的腐朽输给了马其顿的锐气——大流士有最好的装备和人数,却没勇气和凝聚力,不输才怪。
最关键的是高加米拉战役(前331年),大流士准备了两年,凑了10万大军,还有200多头战象,想跟亚历山大决战。他选了一片开阔地,提前把地面铲平,方便战象和战车冲锋——可天不遂人愿,决战前一晚下了暴雨,地面变得泥泞,战象陷在泥里根本动不了。亚历山大抓住机会,还是用侧翼迂回的战术,直冲大流士的中军。大流士又跑了,这次波斯军彻底散了,亚历山大直接占领了波斯都城巴比伦。我总觉得,这场仗波斯输得太冤——如果没下雨,战象说不定能冲垮马其顿方阵;如果大流士能再坚持一会儿,士兵说不定不会崩溃。可历史没有如果,波斯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亡了。
但我最佩服亚历山大的,不是他的战术,而是他带队伍的能力。十年东征,士兵跟着他走了两万多公里,吃了无数苦,却很少哗变——因为他跟士兵同甘共苦:士兵饿肚子,他也不吃;士兵受伤,他亲自包扎;甚至在沙漠里,他把仅有的水让给士兵喝。有次他被箭射中肩膀,差点死了,士兵们哭着说“以后再也不跟您走了”,他却笑着说“再走一段,前面就是大海”。这种共情能力,比任何战术都管用——士兵不是为马其顿打仗,是为亚历山大打仗。
打下波斯后,亚历山大本可以回家当欧亚非霸主,可他偏要继续往东——他听说印度有黄金之国,还有能打败大象的军队,更重要的是,他想知道世界的尽头在哪里(当时希腊人以为印度以东是海洋包围的陆地尽头)。可这次,他遇到了打不败的敌人——他的士兵。
前326年,亚历山大打到印度河,遇到了印度国王波鲁斯。波鲁斯有两万步兵、300头战象,在河边摆好了阵势。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马其顿人第一次见战象,吓得腿软,亚历山大花了半天时间,才找到战象的弱点(攻击象夫),最后打赢了。可打赢之后,士兵们却不干了——他们已经走了十年,想家了,而且印度太热,疾病流行,再往东走,说不定都死在路上。亚历山大一开始不同意,还想说服士兵“再走一点点”,可士兵们直接哗变,甚至有人哭着说“您要是再逼我们,我们就自己回去”。
我每次读到这都觉得:士兵的哗变,是这场东征最清醒的时刻。亚历山大被探索欲冲昏了头,可士兵们知道命比征服重要。最后亚历山大没办法,只能下令撤军——他站在印度河边,望着东边的未知土地,据说哭了很久,说“我还没看到世界的尽头,你们却要我回去”。在我眼里,这次撤军不是失败,而是让他从英雄梦里醒了过来——他终于明白,再强大的人,也拗不过现实,拗不过士兵的意愿。
而且这次印度之行,也让他改变了对文明的看法。他之前觉得希腊是唯一的文明,可看到印度的城市规划(有排水系统、广场)、数学(十进制),甚至波鲁斯的勇气(波鲁斯战败后说“要么杀了我,要么让我继续统治我的国家”),他开始觉得原来野蛮人也有文明。后来他甚至让马其顿士兵娶印度女人,还穿印度的衣服——这种文化包容,在之前的希腊人里是绝无仅有的。
课本说“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文明交融”,这话没错,但太温柔了。在我看来,这场交融是带着血的——一边是希腊文化的传播,一边是被征服地区的毁灭,根本不是你情我愿的融合。
先说说好的方面:他建立了几十座亚历山大城,最有名的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后来成了地中海的文化中心——有当时最大的图书馆(藏书70万卷),欧几里得在那教数学,阿基米德也去过。希腊的雕塑、戏剧、哲学传到了东方,比如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希腊式的剧场、神庙,甚至还有欧里庇得斯悲剧的手稿。而东方的文化也传到了希腊,比如波斯的服饰(亚历山大后来常穿波斯长袍)、印度的数字(后来传到欧洲,成了“阿拉伯数字”的前身)、埃及的宗教(他把自己封为阿蒙神之子,融合了希腊和埃及的神)。这种双向流动,确实让文明变得更丰富。
但我必须说:这一切的前提是战争的杀戮。比如推罗城(现在黎巴嫩的苏尔),因为拒绝投降,亚历山大围攻了七个月,破城后杀了8000人,卖了3万人当奴隶,整座城几乎被夷为平地。还有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城,他为了报复波斯人曾经入侵希腊,放火烧了宫殿,里面的艺术品、文献全被烧了——这些都是文明的损失,课本里很少提。在我眼里,文明交融是东征的副产品,不是目的——亚历山大一开始是想“征服+开化”,结果却不小心让不同文化撞在了一起,有好的结果,也有坏的,不能只美化交融,忽略杀戮。
还有一个点我特别在意:他的文化包容其实很矛盾。他让马其顿人娶波斯女人,却不允许波斯人进入他的核心军队;他穿波斯服饰,却要求手下的希腊人必须对他行跪拜礼(希腊人觉得跪拜是对神的,对人跪拜是耻辱)。这种“既想融合,又想保持希腊优越”的矛盾,最后导致他的帝国在他死后(前323年,33岁去世)就分裂了——他的手下分成了几派,互相打仗,最后分成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等,希腊化时代其实是分裂后的文明延续,不是他当初想的统一帝国。
现在提到亚历山大,很多人会说“他是伟大的征服者”他促进了文明交融,但在我眼里,他更像个没长大的英雄——他有勇气、有才华,却也偏执、冲动;他想建立一个统一的文明帝国,却没考虑过不同民族的差异;他探索了未知的世界,却也给无数人带来了灾难。
但不可否认,他的遗产比他的帝国更长久。比如希腊化文化,影响了中东、中亚近300年,甚至后来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都受了希腊化文化的影响;比如他的探索精神,让希腊人知道了世界比想象中大,后来的航海家、地理学家,都以他的东征为参考;甚至他的个人故事,成了后来西方文化里的英雄模板——从凯撒到拿破仑,都把他当成偶像,想复制他的征服之路。
我每次翻到他去世的那段史料,都觉得有点可惜——他33岁死于疟疾(也有说被毒死的),死前还在计划继续西征,打迦太基、意大利。如果他能多活几年,会不会打到中国?(当时中国是战国时期,秦国正在崛起),两大文明碰撞,会是什么样?当然,这只是我的空想,但也正是这种空想,让历史变得有趣——亚历山大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战争史,更是关于“野心、勇气、文明碰撞”的思考。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不喜欢把亚历山大神化或丑化。他不是战神,也不是暴君,他只是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年轻人,带着他的时代局限和个人执念,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我们今天看他的东征,不仅要看到文明交融的美好,也要记得战争杀戮的残酷;不仅要佩服他的勇气,也要反思他的偏执——毕竟,任何文明的进步,都不该以毁灭另一种文明为代价。
来源:草木人间花叶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