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 | 绘画应带着人类共同的关怀,才能是一种有力量的作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7:30 1

摘要: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一时代命题,艺术家曹俊有着深刻的感触。二十余年来,他的足迹从中国延伸至南半球的新西兰,又抵达北半球的美国纽约。他的作品不仅走进了西方的教科书,还入驻了西方的博物馆。在他看来,自己能获得这样的认可,核心在于其创

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一时代命题,艺术家曹俊有着深刻的感触。二十余年来,他的足迹从中国延伸至南半球的新西兰,又抵达北半球的美国纽约。他的作品不仅走进了西方的教科书,还入驻了西方的博物馆。在他看来,自己能获得这样的认可,核心在于其创作扎根中国画的本质,同时融入了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正是这种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艺术表达,让世界对他的作品产生需求,也让他得以真正“走出去”,更“走进去”。在他的认知里,这种“走出”与“走进”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艺术家个人的跨国实践,另一方面是艺术思想的跨国传播与认同。因此,他强调在学术研究中,必须秉持开放的胸怀,唯有尊重东西方各自的艺术传统,才是对全人类艺术传统的真正尊重;唯有聚焦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关怀,才有可能成长为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家。

《亘古一瞬》布面油画综合材料90cmx138cm

这一理念在曹俊看来并非空泛的口号。他以北宋画家范宽为例,指出从题材而言,范宽是典型的中国画家,但他的绘画成就已然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高峰,为全球绘画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绝非仅属于中国;正如梵高不只是荷兰画家,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其艺术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艺术——这些艺术家的价值早已超越国界,属于整个世界。不过,在国际艺术交流场合中,若有人直言“想成为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家”,往往会被质疑狂妄。

范宽《溪山行旅图》

曹俊也清醒地思考过中国绘画在国际上地位不及预期的原因:其一在于艺术形式的表达,其二是创作题材与关注点相对局限。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聚焦宏大的时代主题,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方向——绘画唯有承载人类共同的关怀,才能成为具有力量的作品。曾在南极的经历让他深受触动:上亿年的冰川因全球变暖轰然崩塌,那震撼的场景在他看来,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呼唤关照”的信号。此后,他便创作了以地球为主题的《如诗之水》《宇宙系列》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立足于人类共同的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感受,更蕴含着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思考。

宇宙系列

在曹俊眼中,这种对人类共同议题的关注与表达,是艺术家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对人类共同关切的回应。他坚信“道路虽远,行则将至”,笔墨之美可跨越国界、引发共鸣,生命的本源与艺术的理想亦能在人类范围内达成共识。以文明交流互鉴消解文明冲突,通过艺术领域的“相互问道”实现“大道融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只要各国、各文明间相互依存、彼此扶持,便能共同绘制出人类文明的崭新画卷。

艺术家简介

曹俊,著名旅美艺术家、纽约拿苏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工作室导师。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时代艺术创新奖”、日本国际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国际前卫艺术领袖奖”、纽约杰出艺术家奖、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学院、费尔费尔德大学、罗切斯特工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举办中国艺术专题讲座。

来源:中华网山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