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全球首艘9300CEU甲醇双燃料动力滚装船“港荣”轮在天津港首航并成功完成全国首次滚装船绿色甲醇加注作业。这艘“海上巨无霸”总长219。9米、型宽37。7米、设计装载容量9300个标准车位,跻身全球最大载量汽车滚装船行列。
全球首艘9300CEU甲醇双燃料滚装船“港荣”轮在天津港完成历史性的绿色甲醇加注,标志着中国航运业减碳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9月22日,全球首艘9300CEU甲醇双燃料动力滚装船“港荣”轮在天津港首航并成功完成全国首次滚装船绿色甲醇加注作业。这艘“海上巨无霸”总长219。9米、型宽37。7米、设计装载容量9300个标准车位,跻身全球最大载量汽车滚装船行列。
此次加注的300吨国产绿色甲醇产自内蒙古,以废旧轮胎和生物质为原料,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0吨。这不仅是天津港首次实现规模化绿色甲醇加注,更检验了港口绿色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为全球航运低碳转型提供了“天津方案”。
01 技术突破:中国船舶工业的绿色飞跃
“港荣”轮的成功首航,展现了中国船舶工业在绿色动力领域的重大突破。该轮搭载的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可实现传统燃油与甲醇两种燃料模式灵活切换,满足国际海事组织TierⅢ最高排放标准。
使用绿色甲醇时,该船可减少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
相比传统燃料船舶,甲醇动力船舶在减排方面表现优异。对比液化天然气燃料,使用甲醇燃料的成本直降20%-30%,碳排放量降低一半还多。这种显著的环保优势与经济效益结合,使甲醇燃料成为航运业减排的重要选择。
中国自主研发的甲醇双燃料滚装船不仅在环保性能上出众,在空间利用方面也实现创新。以“港荣”轮为例,其车线长度达到2848米,相当于能同时装载180辆14米大货车,对比通用型滚装船运力提升80%。
02 产业链带动:绿色航运生态初具规模
“港荣”轮的成功首航,背后是中国完整的绿色甲醇产业链的支撑。这次加注作业由中国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实施,所用甲醇产自内蒙古,体现了“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的完整闭环。
天津市投促局、天津市交委等机构发起成立“绿色甲醇联盟和服务牵头”,已吸纳近50家龙头企业,贯通生产、贸易、储运、加注、检测、认证、金融全链条。这一联盟已有5000吨外贸绿色甲醇出口新加坡,多家绿色甲醇产业链企业落地天津。
在船舶制造端,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已成长为全球高端客滚船交付量和订单量的“双冠王”。除了为瑞典斯坦纳集团定制的两艘甲醇双燃料滚装船,今年威海船厂还接到了9艘甲醇燃料客滚船订单。
山东供应链企业也随之崛起,从螺丝钉到地毯、从泵机到钢板,整个山东供应链“天团”为巨轮建造提供支持。
03 市场前景:绿色航运的经济账
绿色航运不仅是环保需求,更是一门经济账。根据国金证券的研究,当欧盟碳配额价格在100欧元/吨、绿醇单价降至4500元/吨时,绿醇与传统燃料成本基本持平。
未来,当绿电成本达到0.1元/kWh、CO2价格200元/吨时,CO2加氢制绿色甲醇的生产成本可降至1618元/吨,完全实现绿色甲醇燃料使用的经济性。
市场需求方面,共300艘绿色甲醇燃料船舶将陆续投运。以甲醇消耗量按单一燃料测算,未来约300艘船舶下水将带动绿色甲醇燃料需求约680万吨,对应带动绿氢消纳75~130万吨。
韩国造船海洋(KSOE)预计,随着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大了对使用替代燃料的推动力度,未来几十年甲醇动力船舶的订单将大幅增加。分析师预计,随着亚洲和欧洲船东更换老旧的集装箱船队,今年年底前全球将订购约50艘甲醇双燃料船。
04 风险挑战:绿色航道的暗礁
尽管前景可观,甲醇燃料船舶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可靠性是首要障碍。马士基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的磨合问题成为首要瓶颈。
其高级船舶设计专家奥拉·斯特拉比坦言,发动机在材料选择和零件短期负载可靠性上存在初期问题,导致部分船舶被迫使用灰醇。
燃料特性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也是技术难点。甲醇的高腐蚀性对燃料管路、密封件等部件提出严苛要求,而船用甲醇发动机的全球实船运行数据积累不足,导致设计优化缺乏实证支持。
供应链困局同样不容忽视。绿色甲醇的供需失衡正在形成“死亡螺旋”。马士基已交付的13艘甲醇船年需求约56万吨绿色甲醇,而全球当前产能不足10万吨。
且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欧和北美,远离新加坡等核心加注枢纽,这种地理错配导致燃料运输成本激增。
基础设施滞后也制约着行业发展。甲醇加注的非标准化成为运营痛点。全球尚无统一的绿色甲醇认证标准,RSB与ISCC等体系的互认障碍增加了贸易成本。
05 未来趋势:中国角色的转变与机遇
在绿色航运领域,中国正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中远海运作为行业代表,自2023年以来,先后签订多笔甲醇船采购及改造订单。截至今年4月,中远海运旗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已达46艘,合计运力近85万TEU,超越马士基,成为全球第二大甲醇燃料船东。
国内绿色甲醇项目迎来落地潮。截至2024年末,我国累计规划绿色甲醇项目达146个,总产能规模突破5677.69万吨/年。目前,中国绿色甲醇产量占全球60%,已成为全球绿色甲醇生产的重要一极。
政策支持将加速行业发展。IMO的碳税机制(380美元/吨)可能覆盖绿色甲醇的溢价,促使船东转向更环保的燃料。中国可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在沿海布局绿电制甲醇基地,并通过碳税返还机制降低船东使用成本。
上海港的“三位一体”加注模式(码头-储运-加注联动)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将在全球主要港口推广。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将为全球航运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随着“港荣”轮缓缓驶离天津港,装载近7000台国产汽车、大型设备等驶往欧洲,它不仅仅是一艘船的首航,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启程。天津港此次绿色甲醇加注成功落地,为“三北”地区新能源转化提供了距离最近的应用场景。
未来十年,甲醇动力船舶的订单将大幅增加。到2030年,全球绿色甲醇需求量预计将超过4000万吨。中国绿色甲醇产量已占全球60%,正从“跟着跑”变身“齐头跑”,在这场全球绿色航运竞赛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免责声明:
1.文中图片仅用于增强阅读效果,与本文所述内容、技术、产品或研究成果无关。
2.本文基于公开搜索信息和研究报告,所涉及的企业仅为个人学习和研究之用,不代表其投资价值,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意见,据此投资的风险自负。
3.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建议您进行深入独立的研究并咨询专业的技术和财务顾问。
来源:金脉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