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 年,十堰这座因车而兴的城市,在二汽(东风公司)的持续带动下,呈现出多领域齐头并进的蓬勃态势。从户籍改革的破冰到汽车产业的腾飞,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到交通网络的拓展,这座城市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4 年,十堰这座因车而兴的城市,在二汽(东风公司)的持续带动下,呈现出多领域齐头并进的蓬勃态势。从户籍改革的破冰到汽车产业的腾飞,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到交通网络的拓展,这座城市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月 1 日,十堰市迈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 —— 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粮户口等所有户口类别,统一登记为 “湖北居民户口”。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城乡户籍壁垒,让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享有同等权利。政策实施后,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渠道更加畅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劳动力资源,也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同月 9 日,全国双拥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十堰市荣获 “全国双拥模范城” 四连冠。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十堰市数十年如一日对军政军民团结的坚守。当地政府始终把拥军优属作为重要工作,积极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难题;驻市部队则主动参与地方建设,在抢险救灾、基础设施建设中冲锋在前。军地双方形成的强大合力,成为城市发展的独特动力。
5 月 2 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免征农业税,实现了农民 “零” 负担。这一政策比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早了一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地农户纷纷扩大种植规模,引进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当年开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 12%,农村消费市场也随之活跃起来。
6 月 1 日,全市省管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改革通过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划分比例,增强了县级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县域政府得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升级等项目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
医疗领域在 2004 年亮点纷呈。7 月 20 日,市人民医院在全省医疗系统中首家通过 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门诊流程到手术规范均实现标准化管理,患者满意度较上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8 月 15 日,东风公司总医院成功完成湖北省首例夫妻活体肾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标志着十堰在器官移植领域跻身全省前列。
11 月 28 日,十堰市被中纪委等五部委联合授予 “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地区” 称号。得益于完善的审计制度,当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得到有效监督,全年共发现并整改违规资金 1.2 亿元,为财政资金安全筑起了坚实防线。
3 月 8 日至 13 日,中央电视台《走进中国・十堰》系列片在黄金时段播出。这部纪录片用 6 集篇幅,全景式展现了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丹江口水库的生态之美、东风公司的工业活力以及郧阳地区的历史底蕴。节目播出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 “十堰热”,当年清明小长假武当山游客量同比增长 40%,许多观众通过镜头第一次认识了这座山水与工业交融的城市。
3 月 18 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 31 次会议决定:每年 9 月 15 日为 “武当山世界遗产日”。作为中国道教圣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此前面临着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平衡难题。节日设立后,当地每年都会开展文物修复成果展、道教文化论坛等活动,既提升了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又丰富了旅游产品内涵,当年武当山门票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3 月 24 日,丹江口水库边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环保行动。来自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 200 名青少年代表,在这里宣誓开展 “共饮丹江水,保护母亲河” 活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尔肯江・吐拉洪、湖北省副省长蒋大国等领导出席仪式。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生态保护关乎数亿人饮水安全。此次活动后,十堰市启动了库区生态移民试点,首批 120 户渔民转产上岸,开始从事生态种植。
8 月 24 日,湖北省文物局在郧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引发学界关注。会上公布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两大新发现:郧西县黄龙洞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将当地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郧县墓群清理出的 58 座战国至东汉墓葬中,出土的水晶饰件、青铜礼器等文物,为研究汉江流域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这些发现让十堰成为考古学界的 “新热点”。
11 月 18 日,十(堰)漫(川关)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这条全长 107.136 公里的公路,西接陕西商州高速,东连襄十高速,是十堰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工程建设克服了秦巴山区复杂的地质条件,采用桥梁隧道占比达 40% 的设计方案,总投资达 47 亿元。它的开工标志着十堰 “三纵三横” 高速公路网建设迈出关键一步,2007 年通车后,十堰至西安的车程从 8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
城市内部路网建设同样成果显著。4 月 28 日,北京路二期工程竣工,这条贯穿城市新区的主干道,不仅拓展了 6.72 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还带动了周边 2500 亩土地的开发。沿线陆续建成了行政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新增居住人口 10 万,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全年通过山地整理,十堰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 70 平方公里。许白路、东风大道等 9 条城市骨干道路建成通车,形成了 “五横六纵” 的路网格局。道路建设同步配套了绿化带、公交站点,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城市绿化率也提升至 38%。
教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拓展同步推进。郧阳师专、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完成迁建,郧阳医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在城市东北部形成了集中连片的高校区。三所高校新增校舍面积 15 万平方米,招生规模扩大 30%,为地方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在城乡客运方面,市运管处全年建成十堰城北高速客运站、竹溪县客运新站两座一级客运站。城北客运站采用智能化票务系统,日发送旅客能力达 8000 人次;竹溪新站则开通了至重庆、陕西等地的跨省班车,极大方便了山区群众出行。
2004 年,东风商用车年产销量首次突破 20 万辆,中重型卡车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全球排名跃升至第三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东风天龙等新一代车型的成功上市,其节油性能较老款提升 10%,受到物流企业青睐。当年东风商用车实现销售收入 320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45%,继续扮演着经济发展 “压舱石” 的角色。
东风公司在 2004 年经历了重要的战略调整。10 月 12 日,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东风汽车工业投资有限公司改制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获得境外上市资格。东风公司持有其 70% 的股权,保持绝对控股地位。此次重组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为后续在香港上市奠定了基础。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同步发力。公司技术中心主体虽随总部迁至武汉,但襄樊试验部门仍保持强大研发能力。当年成功向东风日产供应天籁车内饰件,实现了从单一零部件供应到模块化供货的升级,配套产值达 3.2 亿元。“东风” 品牌还荣获 “中国重卡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品质信誉第一品牌” 称号,品牌价值评估达 85 亿元。
人才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技术职务实行分级管理后,公司总部全年评审高级工程师 320 人,委托十堰管理部评审中级职称 850 人,职称评审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显著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引入国家考务管理系统后,全年有 2300 名技术工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技师达 120 人,为生产线提供了坚实的技能支撑。
企业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东风电视台与楚天广电合作组建的东风分公司,收购南车集团襄樊机车厂电视网络后,覆盖用户增至 15 万户。通过播放《东风新闻》《车间故事》等节目,既传播了企业理念,也丰富了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冶金产业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配套,2004 年保持稳定发展。全市 22 家冶金企业中,黑色金属冶金企业 12 家、有色金属企业 6 家、电石生产企业 3 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主要产品年产能包括:炼钢 80 万吨、钢材 76 万吨、铁合金 9.5 万吨、原铝 7.3 万吨,还能生产黄金 320 公斤、白银 30 吨等贵金属。
全年冶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8.57 亿元,销售收入 8.3 亿元,利税 7900 万元。10786 名从业人员中,539 名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关键作用,开发的高强度汽车用钢、铝合金轮毂材料等产品,直接供应本地汽车企业,降低了产业链成本。
10 月 30 日,十堰市第三次荣获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称号。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汽车产业的持续领跑、冶金等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当年全市 GDP 突破 300 亿元,人均 GDP 达 1.2 万元,综合实力在湖北省内稳居前列。
2004 年的十堰,在东风公司的带动下,既保持了工业城市的硬核实力,又展现了山水城市的柔软魅力。户籍改革、财政调整等制度创新释放了发展活力,交通建设、城市拓展为未来发展打开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建设则守护了城市的根与魂。这一年的发展成果,为十堰后续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书写了中国三线城市转型发展的精彩篇章。
来源:湖北十堰美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