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上午10:30,秋意盎然的古城西安迎来一场诗歌盛会。由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丝路文化院》联合主办的《南京陈东林教授域外诗歌(西安)分享会》,在古城西安大雁塔正式拉开帷幕。
陈东林域外诗歌西安分享会成功举办
9月25日上午10:30,秋意盎然的古城西安迎来一场诗歌盛会。由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丝路文化院》联合主办的《南京陈东林教授域外诗歌(西安)分享会》,在古城西安大雁塔正式拉开帷幕。
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王芳闻担任本次分享会主持,并率先发表致辞。她对陈东林教授在域外诗歌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创作价值进行了介绍,为整场分享会奠定了浓厚的诗歌氛围。
随后,南京大学唐诗硕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唐宋诗词专家陈东林登台讲话,围绕其域外诗歌的创作灵感、文化内涵及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与现场嘉宾及观众展开深度分享,让大家对域外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融合有了全新认知。
本次分享会邀请到多位文化界重磅嘉宾参与发言,共同探讨陈东林教授域外诗歌的艺术魅力。他们分别是陕西省政协原秘书长、陕西三秦文化常务副会长、作家姚增战,陕西省政协文教委原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作家兼编剧解莉芬,榆林军分区原司令员、书法家兼诗人田继光,丝路文化院常务副院长、香港艺术研究院签约诗人范群,陕西省名人协会副会长、陕西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大西部》杂志主编董发亮、西安美院教授、丝路文化院副院长章群利,以及陕西汉唐诗社社长、诗人党端婧。各位嘉宾结合自身专业视角,对陈东林教授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现场思想碰撞不断。
分享会现场还汇聚了众多朗诵家,他们带来了8个经典朗诵节目,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该环节由陈红主持,朗诵者们以饱满的情感、专业的演绎,将陈东林教授域外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传递给在场每一位听众,赢得阵阵掌声。
为保障分享会顺利举办与广泛传播,幕后团队付出了诸多努力。其中,陈红负责舞台视频监督与朗诵环节主持;贞礼统筹朗诵组织工作;张鹏军承担摄影及美篇制作;海霞、湘萍与陈红共同完成视频录像,为每位发言者留存珍贵影像;鑫艺、路漫负责媒体宣传对接。
随着最后一个朗诵节目的结束,《南京陈东林教授域外诗歌(西安)分享会》在热烈而温馨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此次分享会,在中秋节与国庆节之前举办,不仅为西安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域外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搭建了优质平台。
陈东林在域外诗歌分享会上畅谈自己的创作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朗诵家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大雁塔下这片承载着丝路文明记忆的土地上,能与各位探讨“丝绸之路诗歌大战略”与“域外诗歌重要性”,这份机遇离不开太多人的支持。首先,请允许我以最诚挚的心意,向丝绸之路国际诗联合会与《丝路文化院》致以衷心的感谢——是你们以诗歌为纽带,搭建起这场跨越地域的文化交流平台,让“丝路诗歌”从理念进一步走向实践;向王芳闻主席的统筹安排、陈红女士的朗诵组织,以及贞礼、张鹏军、海霞、湘萍、鑫艺、路漫等所有为活动默默付出的老师们致谢,你们的专业与热忱,让文字有了更动人的呈现与传播;我更要向姚增战秘书长、解莉芬副会长、范群副院长、田继光司令员等领导和到场嘉宾致敬,你们深耕文化领域多年,今天的交流必定会为丝路诗歌的探索注入更多活力。
谈及“丝绸之路诗歌大战略”,我们首先要明确: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单纯的商贸通道,更而是文明互鉴的“诗歌长廊”。从《诗经》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东方气象,到古希腊《荷马史诗》中“长了翅膀的话语”,从敦煌壁画里飞天携带的梵音,到波斯商队驼铃伴唱的歌谣,数千年来,不同文明的诗歌在此碰撞、交融,早已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传统。而在当下,“丝路诗歌大战略”的核心,正是要延续这份传统——以诗歌为媒介,打破地域与文化的壁垒,让不同文明的智慧通过文字对话,让人类共通的情感(如对和平的向往、对英雄的崇敬、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诗歌产生共鸣。
而域外诗歌,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载体,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域外诗歌是“文明互鉴的镜像”。在我的创作中,《荷马史诗给东方古国的神谕》曾将阿喀琉斯的愤怒与项羽的豪情并置,发现英雄的热血不分东与西方;在《南亚的敦煌——丹布拉石窟寺》里,敦煌飞天与斯里兰卡佛像的“对话”,印证了佛教艺术在丝路沿线的共通表达。域外诗歌的价值,正在于它能让我们跳出单一文明视角,看到“希腊的‘力’与东方的‘仁’,都是人类向死而生的铭文”,看到不同文明不过是“一片陶罐的正反两个方面”——这种认知,是丝路文明互鉴的根基。
第二,域外诗歌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从《欲哭无泪的巴米扬大佛》对文明被毁的痛惜,到《踩着古希腊脊背前行的古罗马帝国》对文明传承的思考,域外诗歌记录的不仅是地域风光,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命运:巴米扬大佛的残垣,是对暴行的控诉,也是对文明保护的警醒;古罗马与古希腊的文明交织,证明“征服的剑刃能劈开城池,却斩不断文明的河流”。这些文字能让丝绸之路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有温度、有痛感、有力量的记忆,能够唤醒我们对文明传承的责任感。
第三,域外诗歌是“未来对话的桥梁”。正如我在《诗意之旅,给迪拜带来春潮》中所写,当东方的平仄声“惊起群鸟,衔来中国的惊蛰”,当《棕榈岛的魅力在于想象和创意》里“海浪与黄沙签下契约”,域外诗歌正在书写当下的丝路新篇——它不再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邀约:用诗歌传递中国的文化善意,用文字理解他国的文明智慧,让哈利法塔的晨曦与长江的浪花,在诗行里共赴一场文化的约会。这种“以诗为桥”的对话,正是丝路精神在当代的鲜活体现。
各位领导、各位诗友、各位朋友,丝路的驼铃虽已远去,但诗歌的声音永远年轻。今天我们探讨域外诗歌的重要性,本质上不仅是在守护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在为丝路文明的未来铺路。今后,我愿继续以笔为犁,在域外诗歌的土壤里深耕,也期待与各位一道,让丝路诗歌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让不同文明的对话,在诗歌里永远延续。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到来与支持,愿今天的交流,能成为丝路诗歌探索路上的又一段美好记忆!
艺媛朗诵:《荷马史诗给东方古国的神谕》
王湘萍朗诵:《瀑布是靠激情来支撑的》
陈红朗诵:《好望角——大海的两个母亲》
庞军朗诵:《踩着古希腊脊背前行的古罗马帝国》——人类文明曾经在腥风血雨里成长
贞礼朗诵:《法老的诅咒其实并不灵验》
林小春朗诵《南亚的敦煌——丹布拉石窟寺》
海霞朗诵《诗意之旅,给迪拜带来春潮》
章子朗诵《欲哭无泪的巴米扬大佛》
(三秦文化院副会长谢莉芬给陈东林赠送自己的国画一幅)
来源:陕西文艺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