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外观和软糖没有区别,只需一口就会让人失去记忆,甚至呼吸骤停。
文|耳东东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和结尾
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其伪装巧妙,让人防不胜防。
近日,海关查获了一批伪装成软糖的新型毒品,让人背后发凉。
它外观和软糖没有区别,只需一口就会让人失去记忆,甚至呼吸骤停。
除了软糖之外,新型毒品还伪装成其他常见的零食,混进孩子的口袋。
更可怕的是,不少孩子已经中招,如今陷其中,无法自拔。
你敢想象吗,看似普通的零食中,很可能暗含毒品。
近日,人民日报等多家官媒,曝光了一种新型毒品。
从模样上来看,它和常见的软糖没有区别。
但查获检查后发现,这些所谓的软糖中,居然含有LSD致幻剂。
而这种东西,早在2013年时,就被列入了毒品范畴。
致幻剂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它无色无味很难进行辨别。
将这种东西加入食物中后,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它的变化。
不过别看它只是小小一颗,吃下去的后果实在太恐怖。
当软糖吃进嘴里之后,就会使人心跳加速,血压也开始升高。
只需要服用80-100毫克,就会让人产生更加可怕的反应。
食用之后,你会产生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幻觉。
周围的东西变得更加立体,听到别人听不见的声音。
更可怕的是,它会让你忽然变得自己,脾气却变得非常暴躁。
在致幻剂的影响下,你会出现暴力倾向,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然而食用更多致幻剂之后,它会让你产生奇怪的想法。
就像此前一个外国的高中生,误食之后,产生了会飞的幻觉。
在致幻剂的影响之下,他直接从阳台上一跃而下,最终身亡。
这样的悲剧有很多,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零食提高警惕。
然而更扎心的现实却是,不法分子的手段防不胜防。
他们制造出了各种新型毒品,还将魔爪伸向了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因为心智还不成熟,成为了不法分子的目标。
为了能够吸引他们,不法分子将毒品隐藏在各种想象不到的东西中。
除了上述刚刚查获的软糖之外,其他一些常见的零食也没有幸免。
此前官媒就曾报道过,新型毒品伪装成备受追捧的潮流饮品。
从外观上来看,这种饮料的包装很是吸引人,让不少孩子抢着购买。
而在这所谓的饮料中,却含有γ-羟基丁酸。
它和致幻剂一样,都是无色无味的,很难分辨。
原本γ-羟基丁酸被用于镇定剂和麻醉剂。
但发现它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后,已经成为了受到限制的药品。
然而不法分子发现之后,直接发现了商机。
将它添加进了所谓的饮料中,并将其称为神仙水。
喝了含有γ-羟基丁酸的饮料后。
会让人短时间内丧失记忆,并伴随恶心呕吐的迹象。
更严重的可能会失去意识,最终昏迷致死。
早在2020年,我国相关单位就已经破获了这样的新型毒品。
当时新闻报道之后,就有不少家长直呼太恐怖,太难分辨。
然而不法分子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而是研制出了更多可怕的毒品。
超市和商店中常见的速溶奶茶,成为了不法分子的又一个目标。
这种新型毒品从外表上来看,和正常售卖的奶茶区别很小。
差不多包装,几乎一模一样的粉末,让人极难分辨。
这类毒品遇水即溶,和其他东西混合在一起,根本尝不出口味的变化。
然而和正常的奶茶相比,食用它的后果实在太恐怖。
它的毒性和K粉、冰毒没有什么区别,都会让人长时间内保持亢奋。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让毒品奶茶非常有吸引力,使不少未成年人误入歧途。
除了有毒品奶茶之外,不法分子还生产出了含有毒品的可乐。
它是有冰毒和摇头丸等毒品,混合而成的新型毒品。
这种可乐外观比正常可乐小很多,瓶体的标签也很劣质,一眼就能发现。
但是为了更能迷惑大家,不法分子将它直接掺入其他东西中,让人很难进行分辨。
误食毒品可乐之后,会产生严重的幻觉,比一般毒品的危害要大的多。
然而很多未成年人看到外包装后,就会降低自己的防备心,误食后才意识到不对。
这些新型毒品大多都伪装成了常见的零食。
除了上述之外,它还会伪装成茶叶、开心果,甚至其他东西。
就像此前查获的毒品邮票,外观色彩非常丰富,极具吸引力。
这种邮票和毒品软糖一样,上面附着着致幻剂。
然而一张还没有指甲盖大小的毒品邮票,就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恐怖的是,很多孩子在误食后会上瘾,沦为传播这些新型毒品的帮凶。
意外误食一次新型毒品后,可能会直接毁了孩子的一生。
今年6月,警方破获了一起贩卖新型毒品的案件。
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贩卖毒品的毒枭头目,竟然是一个17岁的女孩。
她在误食新型毒品后,被所谓的幻觉迷住,成为了危害孩子的帮凶。
还有很多贩毒和吸毒的案件中,吸食者和贩卖者都是未成年人。
这样的新闻令人十分心痛,没想到青少年居然成为了贩毒的帮凶。
不过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眼中只有利益,根本不考虑对方是不是孩子。
近日查获新型毒品的消息传出之后,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购买零食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不买没有见过的三无产品。
同时也要给孩子灌输保护的意识。
别人递给他的东西不要随便乱吃,尤其是陌生人给的。
希望大家都能擦亮眼睛,避免造成令人心痛的后果。
不法分子虽然将毒品包装成各种样子。
但只要自身防范能力提高了,他们也只能束手无策。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2025-09-27《看似软糖,其实是毒品!》
中国青年报2025-06-23《最高法:严惩以未成年人为危害对象的新型毒品犯罪》
极目新闻 2023-06-26 《“奶茶”“邮票”“跳跳糖”…....新型毒品有多善于伪装》
来源:林深史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