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主秦朔曾分享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位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翻新住了16年的房子,年轻设计师告诉他,如今中国家电从品质到智能化早已脱胎换骨,不少曾经的国外品牌已被中国企业收购。
博主秦朔曾分享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位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翻新住了16年的房子,年轻设计师告诉他,如今中国家电从品质到智能化早已脱胎换骨,不少曾经的国外品牌已被中国企业收购。
最终这位高管全屋换成中国品牌,其中最受信赖的,正是连续16年稳居全球大型家电销量榜首的海尔。
人们往往聚焦于海尔从传统家电厂商到横跨智慧住居、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产业生态巨头的蜕变,却鲜少深究背后的支撑逻辑。
实则驱动其持续进化的核心密码,是已走过20年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这套模式不仅让海尔成为行业标杆,更给困扰管理学界一个多世纪的“组织难题”,交出了一份中国答案。
16年间,家电市场从“国外品牌主导”到“中国品牌崛起”,表面是产品的迭代,内核却是企业组织逻辑的革新,即如何处理组织与人的关系。
互联网普及前,全球企业普遍沿用20世纪初确立的管理范式:金字塔式层级架构、标准化作业流程、明确的分工与控制体系。
这套模式在工业时代展现出强大效率,但当“变化成为唯一不变”的数字时代到来,其僵化弊端便暴露无遗。
正如彼得・德鲁克早在上世纪末便警示,传统科层制组织若不适应时代变化,终将失去活力。
在不少老牌制造企业中,这类场景并不鲜见:车间工人按部就班执行流程,对优化建议毫无概念,市场部捕捉到的用户需求,经层层上报至决策层时已失真,新产品立项需历经十余道审批,落地时早已错失市场窗口。
传统科层制的致命缺陷正在于此:既压抑了人的主动性,又割裂了企业与用户的直接连接。
那位高管的家电选择,本质是对不同组织模式的投票,16年前选择国外品牌,源于中国企业仍受制于“生产导向”的传统思维,如今青睐中国品牌,则因海尔等企业已建立“用户导向”的组织能力。
当传统企业仍在层级传递指令时,海尔已让离用户最近的人直接决策,这种组织响应速度的差距,最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鸿沟。
人单合一的诞生,根植于张瑞敏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秦朔提及的一个细节至今读来仍引人深思:海尔初创期,一位表现突出的车间工人拒绝了现金奖励,只求在《海尔人报》上获得表扬。
这件事让张瑞敏幡然醒悟:相较于物质回报,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才是人性深处的核心需求。
在2005年的中国企业界,这一认知堪称颠覆性,彼时多数企业仍依赖“奖惩机制”管理员工,鲜少有人关注员工的精神诉求。
可贵的是张瑞敏并未止步于认知层面,2004年,海尔营收突破千亿,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首个千亿级企业。
在全行业庆贺之际,他却敏锐察觉“大企业病”的隐患:机构臃肿、决策迟缓、与用户距离渐远,为破解困局,他毅然启动组织变革,“人单合一”模式由此破土。
这场变革堪称“自我革命”:将正三角科层制彻底倒置,让直面用户的一线员工掌握决策权。
这一颠覆性调整主要发生在2013-2014年,当时海尔员工总量约8.6万人,通过砍掉12000多名中间管理层,将员工重组为4000多个拥有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的小微企业。
这种颠覆式变革,在企业发展史上并不多见,多数企业在规模扩张后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宁愿在低效内耗中维持现状,也不愿触碰既得利益格局。
而海尔的魄力在于,敢于“解构组织”以释放个体活力,最终让获得自由的员工为组织注入新生,这正是人单合一的精妙之处。
20年实践沉淀中,人单合一已从1.0的“人的价值最大化”升级至2.0的“生态各方共赢”。
如果说1.0打破了企业与用户的壁垒,2.0则消融了企业与生态伙伴的边界,在共创中开辟增量空间。
海尔智家的“懒人洗衣机”堪称进化范本,去年有用户公开提议研发可分开清洗内衣、外衣和袜子的洗衣机。
很快,海尔工程师便推出设计原型,并结合一万多条网友建议优化出小体积、大容量的三桶一体方案,网友定名的“懒人洗衣机”上市即成为爆品,累计百余次冲上热搜。
此后团队又延伸出洗鞋机、烘干组合,将“懒人”概念拓展至冰箱、空调等全品类,形成完整套系。
这正是人单合一1.0的核心逻辑:让创造直接对接需求,摒弃层级桎梏,而海尔与厦门建发的合作,则诠释了2.0的“零边界”理念。
此前双方仅为简单买卖关系,年合作额仅数千万元,进入2.0阶段后,合作升级为深度共创。
卡萨帝为建发地产提供全场景智能家居方案,建发借助供应链优势解决海尔经销商的资金与库存难题,双方还联合为建发海外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今年合作额有望突破30亿元。
建发董事长考察后坦言:“人单合一就是服务无边界,千方百计帮生态相关方增值”,这句话精准诠释了2.0模式的核心逻辑。
当下不少企业陷入“内卷”困境,本质上是困于存量竞争;而海尔通过生态共创制造增量,让合作各方均实现价值提升。
建发找到新商业模式,海尔拓宽服务边界,用户获得精准解决方案,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回望百年企业史,组织变革的本质始终是“如何对待人”,从泰勒制将人视为“工具”,到科层制将人当作“螺丝钉”,再到人单合一把人定位为“创造者”,企业管理终于回归对人的尊重与赋能。
如今的海尔,旗下已有六家上市公司,另有十几家在上市流程中及大量孵化中的创新企业,这份成长正是模式价值的最佳佐证。
正如张瑞敏所言,组织的终极价值在于充分释放人的创造性,下一个20年,技术迭代与市场变化将愈发迅猛。
但可以确定的是,唯有激活个体创造力的组织,才能穿越周期、持续生长,而海尔人单合一的20年实践,已然为这份答案写下了生动注脚。
来源:云上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