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马克思与他的妻子燕妮及孩子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6:21 1

摘要:这篇文章通过马克思与妻子燕妮及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展现这位伟人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真实一面。在流亡、贫困和失去亲人的磨难中,马克思家庭展现出的坚韧与爱,为我们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人性视角。这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不仅诞生于图书馆和研究室,也孕育在家

但你知道作为丈夫和父亲的马克思是怎样的吗?在贫困与流亡中,爱情与理想如何在一个家庭里生根发芽?

【前言】

这篇文章通过马克思与妻子燕妮及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展现这位伟人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真实一面。在流亡、贫困和失去亲人的磨难中,马克思家庭展现出的坚韧与爱,为我们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人性视角。这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不仅诞生于图书馆和研究室,也孕育在家庭生活的点滴之中。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燕妮·马克思(1814-1881),出身贵族却毅然投身革命事业,是马克思的终身伴侣和得力助手。他们共同育有七个孩子,但只有三个女儿成年。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

【世事传真作品】

《他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但你知道作为丈夫和父亲的马克思是怎样的吗?》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同一个小城里,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的家离马克思家只有几分钟路程。这个出身贵族的姑娘,被公认为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

青年马克思与燕妮

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蔑视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层的子弟。

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律师,学识渊博,思想开明,常常给小马克思讲故事,鼓励他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

马克思在兄弟姐妹九人之中排行第三,但只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姐妹存活下来。整个家庭气氛十分和谐,大人同孩子们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1836年10月,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遥远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要互相忠诚等待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在柏林,由于心灵激荡的感情和“倾心思慕”的爱情及带来的悬念和焦虑,曾一度影响马克思全心全意投入学习。

他曾向他父亲坦率吐露说,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真正不平静之中”。

于是,18岁的马克思执笔写诗,用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马克思的诗大多是歌颂燕妮和倾吐自己对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他创作了《诗歌集》《爱之书(之一)》《爱之书(之二)》三本诗集,收集了德国、西班牙、希腊等国的81首民歌,向燕妮传情达意。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到克罗茨纳赫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结婚。从他们私自约定终身到结合,燕妮等待了漫长的七个年头。在这七年中,她除了曾与未婚夫马克思有过少数的几次相聚之外,就只能从远处用自己的思念和书信陪伴他。

新婚燕尔的马克思与燕妮

燕妮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处处有我在陪伴着你,走在你的前头,也跟在你的后面。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扫清阻挡你前进的一切障碍。”(燕妮致马克思的信件)

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保守势力排挤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我是世界公民”,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

1850年3月底,随马克思一起流亡伦敦的燕妮写信给好朋友约瑟夫·魏德迈时,描绘了她当时的生活情况:“因为这里奶妈工钱太高,我尽管前胸后背都经常疼得厉害,但还是自己给自己孩子喂奶。这个可怜的孩子从我身上吸去了那么多的悲伤和忧虑,所以他一直体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着剧烈的痛苦。他从出生以来,还没有一夜,能睡着二三个小时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剧烈的抽风,所以孩子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

“由于这些病痛,他拼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伤裂口了;鲜血常常流进他那抖动的小嘴里。有一天,我正抱着他坐着,突然女房东来了,要我付给她五英镑的欠款,可是我们手头没有钱。于是来了两个法警,将我的菲薄的家当——床铺衣物等——甚至连我那可怜孩子的摇篮以及比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们威胁我说两个钟头以后要把全部东西拿走。我只好同冻得发抖的孩子们睡光板了。”(燕妮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信)

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由于贫穷和疾病,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即使在这种境况下,燕妮还是深爱着马克思。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

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也是一位慈祥的父亲。马克思家庭非常和睦。孩子们常常喊他的绰号“摩尔”,意思是黑面人。有时还和马克思一起做游戏。

马克思和妻子燕妮很重视孩子们的节假日。夫妇俩常常带孩子们到充满大自然风光的植物园和有珍禽异兽的动物园去玩。孩子们在那里尽情地捕捉蝴蝶,采摘野花,观察一景一物,从中获得了有益的知识。对于女儿们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夫妇总给予具体而又通俗易懂的解答。

女儿爱琳娜很小时,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许多名著。有一次,爱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感动,她连究竟什么是船长都不大懂,但她还是问父亲,她可不可以当船长,扮一个男孩子,偷偷去租一艘军舰。马克思故作认真地告诉她:当然,完全可以,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对于女儿们提出的问题,马克思总是耐心解答。孩子们提问题,有时提得不是时候,有时过于固执,但马克思从不生气,总是那样和蔼、耐心。尽管他有时很忙,但他从不让孩子感到自己打扰了父亲。

马克思的良好教育使三个女儿都健康地成长起来,并在后来成了杰出的人物。大女儿小燕妮不仅成为马克思的私人秘书,而且兼任“第一国际”的秘书,并亲手抄写了“第一国际”成立宣言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件。

马克思逝世后,他的二女儿劳拉、小女儿爱琳娜与恩格斯一道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

马克思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失去。他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很早死于结核病。当他为人父的时候,他的家庭生活也在颠沛流离中,承受贫困交加和动荡不安。长子海涅出生不久便夭折。两年后,次子弗朗西斯夭折。马克思把这些不幸都理解为制度罪恶下的“牺牲品”。

1852年,女儿珍妮也面临病魔的折磨,马克思写道:“上周,我还能为孩子们买土豆和面包,可今天,我又能为他们买什么呢?”

马克思

他可以用思想和著作来为改变全世界穷苦人民的命运而努力,但是对自己的亲人却无能为力。毋宁说,成年的马克思深怀远大理想,这时,他已经意识到照顾家庭的安乐和天下人的安乐之间存在矛盾,而他选择了后者。

他的第三个孩子夭折之后,马克思在回拉萨尔的信中写道:“培根说,真正杰出的人物,同自然界和世界的联系是这样多,他们感到兴趣的对象是这样广,以致他们能够经受任何损失。我不属于这样杰出的人物。我的孩子的死震动了我的心灵深处。我对这个损失的感受仍象第一天那样的强烈,我可怜的妻子也是万分悲痛。”(马克思致拉萨尔的信)

1881年11月2日,燕妮因病去世。当时马克思正患胸膜炎,医生不准他外出,结果,他连妻子的葬礼也未能参加。此后仅一年多,他最钟爱的长女小燕妮又被膀胱癌夺走了年轻生命。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表达了对燕妮的深切思念:“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对伤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认我时刻在怀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我在骗人。”(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

马克思与恩格斯家庭合影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经历了无数考验,却始终坚如磐石。马克思对燕妮的情感真挚而热烈,他创作情诗,收集民歌,汇集成三本诗集,向燕妮传情达意,这些也成为他与燕妮忠贞爱情的见证。

当燕妮因母亲垂危离开他几个月时,马克思在给她的信中写道:“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迫,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像巨人一样的面目。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轰吻。”(马克思致燕妮的信)

马克思与燕妮的黄昏之恋更加强烈。1880年,燕妮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痛。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为了要让她快活些,马克思于1881年7、8月间,陪她到法国去看了大女儿和几个外孙。

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要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像是即将永别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巨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马克思的昵称)也死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听从医生的劝告,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可是不论到哪儿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工作室的座椅上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他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坟墓的旁边。这对一生饱经分离之苦的革命伴侣,终于在死亡中获得了永恒的团聚。

【结语】

马克思家庭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思想往往孕育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在燕妮的支持下,在孩子们的爱戴中,在恩格斯等朋友的帮助下,马克思能够专心从事理论创作,最终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正是这种在贫困与迫害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让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态度。马克思家庭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爱情、牺牲和坚持的动人史诗,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伟大不仅体现在思想高度上,也体现在平凡生活的点滴之中。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和公开资料撰写,旨在传播历史知识。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基于现有资料的理解,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