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年冬夜,您真的是毛委员亲自写信推荐去黄埔的?”年轻军官忍不住追问。火塘旁,老兵缓缓点头,“那可不是小事,信纸上连墨香都还记得。”一声轻叹,把人带回三十多年前的岭南。
“1956年冬夜,您真的是毛委员亲自写信推荐去黄埔的?”年轻军官忍不住追问。火塘旁,老兵缓缓点头,“那可不是小事,信纸上连墨香都还记得。”一声轻叹,把人带回三十多年前的岭南。
黄埔一期开学前夕,招生启事贴满广州街巷。可别小看那张薄纸,彼时能落到它手里的,多半经过军政要员举荐。毛泽东在湖南从事农运、学生运动时,就先后写下五封推荐信。信不长,却干脆利落:“此人品质坚决,学习刻苦,堪入军校。”正是这五封信,让伍文生、张际春、赵楠、李汉藩与蒋先云登上“粤汉铁路”,南下求学。
先说伍文生。衡阳山里出来的穷孩子,母亲种田供他读书。入湘省立三师后,接触《共产党宣言》,思想转弯毫不犹豫。进入黄埔,他成绩排行中上,但操行评语常写“一身正气”。毕业不久即受命回湘组织兵运。南昌起义那一夜,他守在八一起义军侧翼,掩护队伍突围。撤退途中的巷战,他腹部中弹,坚持到最后一颗子弹用尽。26岁,青春定格,战友只来得及在破庙门口埋下一块木牌。
张际春则是三湘学界有名的“激进书生”。醴陵中学时就拉上蔡申熙、左权搞读书会,喊出口号“科学与革命并进”。黄埔课堂,他最偏爱战术课,常与林彪讨论攻坚。1926年,被党组织送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学成回国即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当年重庆大轰炸前夕,叛徒告密,他与彭湃同被捕。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小张,别再做梦了”,张际春只回一句:“信仰不可交易。”狱中肺病拖垮身体,1933年春雨中逝世,遗书仅四字——“无悔此生”。
赵楠的经历更像急风骤雨。衡山少年,1922年在长沙碰到毛泽东,一股脑儿投入农民运动。黄埔毕业后参加东征,沙埔战场上,他趴在碉堡根数敌弹道,精准呼叫炮兵支援。北伐攻南昌时,赵楠奉命率先登城。城墙阴面一声爆炸,他被弹片击中动脉,仍举旗示意部队前进。24岁的生命在那面血迹斑驳的旗帜下熄灯,可那一仗让南昌守军溃散,为北伐连破三省扫清了口子。
李汉藩算五人中最文气的。五四风潮时,他在长沙《大公报》副刊写新诗,笔锋犀利。报考黄埔,一半为了求真枪实弹,一半为了寻找革命道路。校内射击比武未进前三,却在政治课上屡得高分。离校调往赣西宣传组,擅长用浅白湘语向乡勇讲革命道理。1928年底,县城攻坚失败,他掩护群众突围,被捕后拒绝签字认罪。敌人架起照相机准备拍屈膝画面,他挺直脊梁,冷笑一句:“照片送报纸,不如写上‘汉藩不死’。”枪声响起,遗骸被草草掩埋,稿纸散落山坡。
蒋先云名声最大。黄埔人称“三杰”之首,不仅枪法好,文笔更好,校阅要务几乎出自他之手。蒋介石亲口夸:“先云,吾爱之。”然而课后,他常跑到石湾江畔,与同窗探讨马克思主义。当时同学悄悄议论:“看他那股劲儿,迟早跟校长拗起来。”北伐军序列里,蒋先云任先锋团团长,一周连下六城。湖南汀泗桥鏖战,阵地反复争夺,蒋先云冲锋时被流弹击穿胸口。伤口塞住棉花仍继续指挥,至傍晚失血过多殉国,年仅25岁。蒋介石电令全军致哀,却没能挽回这位顶尖学生的生命。
有意思的是,这五人虽各自殒落,却在当时留下了深远影响。黄埔校史把他们列作“革命方向多元化的样本”,研究者统计,同期被毛泽东推荐入黄埔的学员,后来留在共产党阵营的比例高达九成,这与同届学员总体平均形成鲜明对比。缘由并不复杂:他们在入校之前,已经通过工运、学运对马克思主义有系统了解,黄埔军事训练只不过给予了实战技能。
资料显示,黄埔一期共收录学员800余名,最终能在抗战、解放战争中走到将军位置的不超过70名。而毛泽东推荐的这五人,虽然牺牲较早,却提前把现代军事理念、群众路线带进黄埔课堂,间接影响了林彪、叶剑英等后来的指挥风格。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他们那几年在课堂、演习场传播的新思想,黄埔内部的左右之争或许会后移,甚至改变北伐初期的联合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五封推荐信的原件现存湖南省档案馆。字迹秀劲、略带行草。据保管员回忆,1949年长沙解放时,多批文献仓皇转移,唯独这五封信被专人带在身上,用油纸层层包裹。理由很简单:“它们见证了一群年轻人如何用生命给信仰盖章。”
时代飞转,如今提起黄埔容易想到对峙、分裂,可在1924年的南岸长洲岛,许多热血青年只想学会打仗救国。毛泽东推荐的这五位学员,个个出身清贫,却敢在政治漩涡中作出选择,后果如何,全凭肩膀硬不硬。结果证明,他们有人折翼南昌、有人病逝渝城,都没改初心。
今天再读黄埔一期名册,这五个名字后面都标注“已殉难”。记录冰冷,但故事滚烫。黄埔校歌唱到“革命者,光荣归”,他们的结局或许短暂,却把“光荣”二字写到了极致。
来源:搜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