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张岱课文全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8:51 1

摘要:《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此文作于明亡后,张岱回忆早年生活,以“痴”写志。晚明社会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张岱亦以雪夜独行展现孤高情怀。文中“金陵人”或暗指南明遗民,而“客此”更透露出漂泊无依的苍凉,使赏雪之事超越风雅,成为遗民精神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张岱课文全解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此文作于明亡后,张岱回忆早年生活,以“痴”写志。晚明社会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张岱亦以雪夜独行展现孤高情怀。文中“金陵人”或暗指南明遗民,而“客此”更透露出漂泊无依的苍凉,使赏雪之事超越风雅,成为遗民精神的写照。

全文仅百余字,却意境深远。白描手法极简,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地苍茫尽在其中;微观视角独特,“一痕”“一芥”“两三粒”层层递进,人在自然中的渺小跃然纸上。偶遇金陵客的惊喜,饮酒而别的淡泊,以及舟子“更有痴似相公者”的感叹,皆含蓄深沉。张岱以“痴”自况,实则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使这篇小品文成为晚明散文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课文解析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崇祯五年十二月(为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俱:都。绝:无。)【以听觉真空衬托雪势之大】。是日(这一天)更定矣(亦叫定更(gēng)。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余拏(ná 划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毳(cuì),鸟兽的细毛。),独往湖心亭看雪【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雾凇沆砀(hàng dàng 白茫茫一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总写作者看到的雪景。视觉描写创造出水墨画般的纯净世界。】。湖上影子,惟长堤(指西湖里白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比喻舟极细小。芥,小草。)、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特写镜头描写,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递进式缩小视角,展现人在浩渺自然中的渺小。】

写作者在湖心亭见到的雪景。

【译文】崇祯五年(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时许,我划着一叶小舟,裹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冰花弥漫,天空与云层、山峦、湖水,上下浑然一色洁白。湖上的景物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个墨点,以及我的小船像一片草叶,船上的两三个人如同米粒般微小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 毛毯。)对坐,一童子烧酒(烫酒,温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哪能)更有(还有)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既是对张岱的惊讶,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自嘲,暗含知音相遇的欣喜。】?”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三大杯。白,酒杯名。)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旅居在此)【不留具体姓名,增添一种萍水相逢、随缘而散的江湖感。】。及下船,舟子(船夫)喃喃(小声自语,嘀咕)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既幽默又深刻,点出张岱的“痴”并非独特,世上还有更痴之人。这里的“痴”并非贬义,而是指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体现晚明文人的审美情趣。】

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译文】到了湖心亭,发现已有两人铺着毡毯对坐,一个童子在温酒,炉上的酒正沸腾。他们见到我,非常惊喜,说:“湖中怎么还会有(像我们这样的)人?”便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后告辞。问他们的姓名,得知是金陵人,客居在此。等到下船时,船夫低声嘀咕道:“别说相公(您)痴迷(雪景),还有比相公更痴的人呢!”

这篇小品文以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一幅冬日西湖雪夜的清冷画卷,并通过偶遇金陵客的情节,展现了文人雅士的孤高情趣。张岱以“痴”自况,实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全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概括总结

这篇游记通过写作者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写作特色

短小精悍:篇幅极短,却意蕴无穷。

白描传神:不事雕琢,而境界全出。

含蓄深远:情感内敛,留白给读者想象。

文人雅趣:以“痴”写志,展现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问题探究

1.文章开篇说“独往湖心亭”,可后文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客观存在却在思想上不能沟通,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2.怎么理解文中“痴”这个词的深意?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率性认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他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思考 探究 积累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

1.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2.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

3.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二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雪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儿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通过“笙歌”与“穷民悲夜月”、“六桥北柳”与“无隙地种桑麻”的对比,揭露社会奢靡与民生疾苦的矛盾,表达对现实的愤慨,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上联将湖心亭比作西施泛舟,化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雨奇晴好”赞美西湖景致;下联以“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开阔,借用《赤壁赋》“月白风清”渲染清幽氛围,典故与想象结合,意境清新。此联妙处在于将苏轼的西湖诗与赤壁文熔铸一炉,使西湖同时具备西子湖的柔美和赤壁的旷达。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上联以“明月”喻湖心亭之皎洁,云影点缀如银河微痕,下联将西湖比作美人之目,“秋水剪瞳”化用“双瞳剪秋水”的典故,突出其澄澈灵动之美,语言精妙,意境空灵。

来源:明白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