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在漠南草原上的景教墓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5:30 1

摘要:著名考古学家盖山林教授在其生前所著《阴山汪古》封面便是是以这块石碑为原型。为进一步了解这块石碑内容,我在阅读《阴山汪古》中得知它的全称为“汉.蒙古.叙利亚三体合壁景教墓碑”。在敖伦苏木古城东部墓地,发现一汉、蒙、古叙利亚文残碑一块,碑圭首,上有一十字架,其上左

2025年夏天,我来内蒙古博物院新馆观展过程中看到一块古叙利亚文石碑,了解后得知它出土于包头市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境内的敖伦苏木古城外墓地。

拍摄于内蒙古博物院新馆

著名考古学家盖山林教授在其生前所著《阴山汪古》封面便是是以这块石碑为原型。为进一步了解这块石碑内容,我在阅读《阴山汪古》中得知它的全称为“汉.蒙古.叙利亚三体合壁景教墓碑”。在敖伦苏木古城东部墓地,发现一汉、蒙、古叙利亚文残碑一块,碑圭首,上有一十字架,其上左有金鸡,右有玉兔,下刻莲花,碑残高1米,宽0.85米。汉文部分,计四行,现抄录如下:“这坟阿兀剌编帖木刾思的,京兆府达鲁花赤….花赤 宣来后来怯连口都总府副都总管,又…宣二道,前后总授宣三道,享年三十六岁,终。泰定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记。”

拍摄于内蒙古博物院新馆

盖山林教授所著《阴山汪古》

《阴山汪古》中关于该墓碑内容

上述碑文中提到的姓名阿兀剌遍帖木刾思是突厥人名字,而汪古部人是突厥人的后裔,因而估计他是汪古部人。死者生前是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的达鲁花赤,后来为怯连口都总管府副都总管,怯连口是主管工匠的官员。

景教是基督教的东方教派,也称为聂斯托利教。蒙古人称其为“也里可温”。公元 635 年(贞观九年)叙利亚人阿罗本携带着经文来到我国,唐太宗在长安西市义宁场为之建大秦寺。教徒自称为景教,取此名是为了使中国人容易了解。

《诗• 小雅• 小明》:“介尔景福”,毛传:“介,景,省大也”,景教当是大教之意。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 781 年),景教徒在陕西建立纪念碑,名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书以汉字,碑下和两侧用汉文、叙利亚文刊刻大秦僧名七十人。但是,唐之后很长时间,景教在中国并没有广泛流行起来。

景教发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在中亚,约于五或六世纪由波斯和叙利亚传入新疆,由于汪古部主要是辽金以来自新疆地区的回鹘人,后来居住于陕、甘和内蒙古大青山南北,因而较早的把最教传播到了上述地区。元代领土辽阔,先后占有当年景教流行的中亚各地,由于东西交通畅通无阻,各族间往来频繁,不少中亚商人、手工业者、商队或军旅来到蒙古草原,他们把景教和当地通用的古叙利亚文也带到汪古部地区,因此元代大青山前后景教广为盛行。

拍摄于2019年包头博物馆汪古部临展

汪古部,对于熟悉蒙元史的朋友并不陌生。在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遗存着汪古部族建造的两座大型城镇,分别是:敖伦苏木(元.德宁路)、木胡尔索卜嘎(元.砂井总管府),以及像大苏吉、小城壕、好伊尔图都格、德日逊.呼图克的军事戍堡和一些平民村落等遗存。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汪古部村落遗存,拍摄于达茂联合旗达尔汗苏木境内

汪古部族来源于古突厥,后来一支系迁徙来到现在内蒙古中部阴山以一带 。汪古也称汪古惕、雍古、翁衮等。其名称由来有学者分析来源于一处翁衮山(翁衮为萨满去世后的灵魂、神灵)。汪古部分为阴山汪古(代表人物:阿剌兀思.惕吉忽里、不颜昔班、镇国、孛要合、摄叔、君不花、爱不花、阔里吉思等)、马氏汪古(代表人物:马祖常)、赵氏汪古(代表人物:赵世延)、耶律氏汪古(代表人物:移剌子春)。

达茂联合旗境内金界壕遗址

达茂联合旗希拉穆仁境内汪古部下辖城戍

达茂联合旗境内大苏吉古城,盖山林教授认为其为金代乌沙堡

达茂联合旗敖伦苏木古城

金朝统治期间,汪古部族为其戍守阴山山脉中部区域以北漠南草原上的界壕。在当时蒙古草原上还存在着其它部族,如乞颜、克烈、乃蛮、塔塔尔、蔑尔乞等,他们有自己专属的领地,且各自为政。此后蒙古部在铁木真带领下日益壮大,领土地盘以及军事实力通过四处征伐不断扩大,乃蛮部首领太阳汗为抑制蒙古部的进一步壮大,曾派遣使者前往汪古部想说服其首领阿剌勿思欲与其结盟共同对付蒙古部,但阿剌勿思拒绝后,直接带领部族成员去主动投奔铁木真,铁木真得知其来意后大悦,并与阿剌勿思结为“安达”(蒙古语,意为兄弟)。此后汪古部在协助蒙古部征讨其它诸部和对抗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因立下卓越战功,地位得到极大提升,铁木真在成为成吉思汗后,分封犒劳手下部将时,将95个千户中的5个千户分封给了汪古部。而最令该部族引以为豪的是,一代天骄把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吉下嫁给其部族首领阿剌勿思,并许诺其部族首领世代享有与黄金家族联姻的殊荣,此后到元末,先后有16位黄金家族的公主嫁给了汪古部首领。其中最著名的阿刺海别吉,号“监国公主”,曾四嫁汪古部首领(阿刺勿思•剔吉忽里、不颜昔班、镇国和孛要合)。成吉思汗在第一次发动西征时,将国事交给她和太师木华黎管理,其权力极大,“凡征伐斩杀,皆自己出”。和除管理汪古内部内部事务外,还有权向今河北、山西等区域遣管民官。1974年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五家村出土的“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即其所授。

阿剌海别吉雕像,拍摄于达茂联合旗百灵庙镇

拍摄于内蒙古博物院新馆

汪古部在强盛时期管辖地域范围广泛,经济文化较为繁荣。该部族信奉景教,在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中世纪,在十字军中曾流传,在东方存在着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国王——长老约翰(祭祀王约翰),当他得知西方基督军战士在地中海沿岸为了夺回圣地与异教徒进行激烈鏖战后,书信教皇要来协助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活动中,但真实事件并没有上演,传说终归是传说。而这位约翰国王,是否是汪古部首领阿剌勿思.剔吉.忽里(另一种说法为乃蛮部太阳汗、西辽过建立者耶律大石、耶律大石西行时见到了早期汪古部首领详稳床古儿),在史学界中众说纷纭。

元末,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矛盾日益加剧,加快其政权走向灭亡的进程,随之汪古部族也慢慢消失在草原上。他们去了哪里,在历史长河下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各民族之间交往融合下已冲淡了他们的特征,最终走向了华夏一统的怀抱之中。

发现这块石碑附近的敖伦苏木古城在历史岁月下,遭受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城垣变得面目全非,烈风吹打着夯墙和附近三十六个敖包上,犹如发出阵阵低吟,向守护和过往这里的人们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对瞎眼吕祖汗的守城的认可或是萨满翁衮下的永恒咒念。

来源:阴山小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