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学作品与听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5:52 1

摘要: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播文学作品,很多古典神话都是这样传下来的,后来才经过文人加工整理,弄成了文字记载的东西。没有文字时代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口头上,存在于人们传播之中。那时候的文学可以称为口头文学,算作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后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有人喜欢读文学作品,有人喜欢听书。说书的根据文学作品说书,会获得很多人的喜爱。

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播文学作品,很多古典神话都是这样传下来的,后来才经过文人加工整理,弄成了文字记载的东西。没有文字时代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口头上,存在于人们传播之中。那时候的文学可以称为口头文学,算作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后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出现了分工,也出现了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会采集民间的一些文学作品,最终弄成比较高雅的东西。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搞文学的人都有文化,也长期读书,当然会对文学进行改造,尤其是语言方面的改造,会让文学变得温文尔雅,变成只有读书人才能看得懂的东西,却远离了民间,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古代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农民,因为统治阶级要保证绝大多数人成为农民,才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民间榨取钱粮。农民大多不读书,不识字,长期处在社会底层,即便辛勤工作,也不一定能获得很多粮食。他们要长期忍受统治阶级的压榨和剥削,却没有多少长进。倘若他们想要翻身得解放,就要花费三代以上人的努力,供养一个书生,让书生去参加科举考试。书生考中之后,就可以光宗耀祖,而考不中,就成了悲剧。书声能够欣赏高雅的文学作品,农民却欣赏不了。即便农民群体人数众多,也不能提高文化素养,只能欣赏说书的、唱戏的表现出来的文艺作品。

农民喜欢听书,在听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感触,尤其会受到说书人的情绪影响。说书人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不仅仅在讲故事,而是要一边讲一边表演,还要提供很多情绪价值。写话本的作者本身就为了说话的而写,而当时的说话就是说书。宋代说书的流行,话本小说增多了,很多话本小说里都有为说书人设置的句子和情节。有的话本中写道:“上回书说到。”“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很多话本有定场诗,也叫压场诗,就是在一篇故事前面有一首诗或一首词,主要是为了压场,让吵吵闹闹的观众安静下来,而这样的诗词和说书人要说的故事有一定的关联,并非毫无关系,等于开场白,又显得文绉绉的。观众只能聚精会神地听,认真理解和领会,却不一定能听懂,而越是听不懂的,他们就越要聚精会神地听。当所有听众都聚精会神听的时候,场内就安静了。定场诗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当然也是听众尊重说书人、尊重文化的结果。倘若听书的都是不感兴趣,或者都是胡闹的,就很可能安静不下来,也很可能会叫倒好,甚至驱赶说书先生。听书是有一定意义的,可以省事儿,因为古代很多农民都不读书,不识字,只能听说书人来说,而说书人大多会对文学名著进行通俗化改编,使之适合自己的说书风格,也适合农民的接受水平。不然只是照本宣科,自己省事了,而农民却听不懂,也就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会被驱赶。有的小说是由话本演化而来,就是为说书人准备的底本演化成的小说。

到了现在,说书人变少了,很多人仍然喜欢听书,并不是人们像古代农民那样不读书,没文化,而是喜欢省力,或者说不愿意费劲儿去读书。电影《朗读者》中有一个纳粹女军官,让一个中学男生给她读书。她非常喜欢听读,还和男生一起睡觉。男生爱上了她,战后就要寻找她,却发现她在法庭上接受审判。原来她不识字,却喜欢听故事,就让男生给她读书。人们思考的是,这样一个爱好听故事的女人,怎么会成为纳粹女军官,会成为杀人帮凶?不读书、不识字的人喜欢听书,很多读书人也喜欢听书,以至于有资本兴建了听书网站,还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听书软件。只要人们安装了听书软件,就可以拿着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听书了。人们听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有理论,有各种各样的课程,有文学课,有经济学课,有政治课,有哲学课,有社会学课,还有讲佛学的,讲道家理论的等等,简直五花八门,当然也有说书的。听书网站上的内容比较丰富,任君自选。很多人感觉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并非没有时间,而是不愿意费那个脑筋,只是想静下来听书,听别人讲,似乎可以受益匪浅。其实很多人经过互联网文化的熏陶,已经不思进取了,不愿意去读书了。

读书获得的感悟和听书获得的感悟是不同的。读书的人要通过视力捕捉文字信息,进而理解文字信息,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美妙的感觉只有自己体会,别人体会到的是别人的感觉。读书比听书要费脑力,甚至一边读一边思考,不然就等于白读,看过的文字如过眼云烟。即便如此,读过书的人过一段时间也就忘掉了书中的内容,需要重新来读————记性超强的人并不是太多。人们听别人讲故事,等于听书了,而故事不一定来源于书本,很可能来源于民间的街谈巷议,甚至可能是谣言,是神话,可越是这样,越能吸引人,而书本中的很多故事并不一定吸引人,就更别提书本中的很多理论了。读书人要动脑筋,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体会深意,有的甚至要背过书本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便考试的时候能用上。而听书就没有那么死板,很随意,能听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算休闲了,哪怕一边做饭一边听书,一边走路一边听书,一边写字一边听书,都可以获得一定的享受,前提是听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有大学生要考试,就要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明明自己不喜欢,却硬着头皮听下去,睡前听,睡醒了听,吃饭的时候听,走路的时候还在听,简直就要硬性洗脑。倘若他真的喜欢,还算有意义;倘若真的不喜欢,只是为了考试过关,就要死记硬背,还要让那样的课来洗脑,怎么说都是有些“强拧的瓜不甜”的意思。

相对于读文学作品来说,听书更简单,也更容易让人接受。但说书人已经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改变,而且输出了一定的情绪,那么听书人就很可能受到误导。倘若听书人自己去读文学作品,就不会受到说书人的误导,但有可能理解偏差。按照误读理论来看,每个人阅读文学作品,都会存在着误解误读的现象。既然都是误解误读,那么就允许说书人存在,允许听书人存在。都在误解误读,甚至以讹传讹,只不过聊以自慰,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倘若以为读书或听书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能享受独得的乐趣,那么就沉浸其中吧,起码比整天刷短视频或沉迷网络游戏要好得多。

来源:铁剑帮帮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