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挖外部高管!宝洁13任CEO内部造,靠这3个核心机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4:28 1

摘要:现任CEO詹慕仁要卸任了,接棒的是施莱士,这位印度裔高管36年前通过校招进的宝洁,从最基础的品牌助理经理一路做到全球COO。

2025年9月,宝洁扔出个大消息,现任CEO詹慕仁要卸任了,接棒的是施莱士,这位印度裔高管36年前通过校招进的宝洁,从最基础的品牌助理经理一路做到全球COO。

你可能没注意,宝洁这公司有点“轴”,除了最早三任老板是家族成员,后面13任CEO全是自己人培养的。

不光给自己喂饱了高管,还往整个行业送了不少“硬通货”,联合利华、雀巢这些快消巨头里,好多高管是宝洁管培生出身,国内的完美日记、Usmile这些新消费品牌,创始人也都带着“宝洁基因”。

能把“量产CEO”做成招牌,宝洁这操作确实值得扒一扒。

想量产CEO,第一步得把对的人拉进门,宝洁有个特别有名的“八大问”,现在好多公司都抄,但很少有人搞懂它背后的逻辑。

本来想这就是普通的面试题,后来发现不是,宝洁要找的是“后天难补”的先天特质,具体说就是成功驱动力、坚韧性、领导力这三样。

新能力咨询的于冬琪说过,这三样特质像人的“操作系统”,技能顶多是上面装的软件。

你想啊,成功驱动力强的人,不用人催就会往事儿上扑,坚韧性好的人,摔了跟头能快速爬起来,领导力强的人,能把一群人拧成一股绳。

这些东西可不是靠培训能教出来的,反观现在好多公司,招人只看简历上的“光鲜经历”,其实没抓到重点。

宝洁面试时认人还挺有技巧,比如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驱动力,会看他会不会主动攒“超纲知识”,要是招做吸尘器营销的,他能跟你聊明白“吸力靠什么原理”“怎么控制噪音”,那大概率是个“自带马达”的。

还有个招儿,问对方“过去工作里最有成就感的事儿”,要是能讲得眉飞色舞停不下来,那驱动力基本没跑。

更有意思的是,宝洁特别不喜欢“甩锅的”,于冬琪之前创业招人,遇到过候选人复盘失败时说“都是大环境不好”,这种直接就Pass了。

知乎的叶楠也说过,有个创业团队的程序员,被问之前项目为啥黄了,只说“投资方不投了,我只管敲代码”,结果也被刷了。

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毕竟总把问题推给别人的人,带团队也容易甩锅,宝洁这波筛选挺精准。

招对了人,还得会养,宝洁养人的核心,说穿了就是“不包办、多提问”,让员工自己长大。

宝洁的管理者有个规矩,绝不替员工写方案、跑落地,哪怕员工方案有点糙,也先让他们自己试错。

当然不是不管,会用“Coach模式”,比如员工做活动方案没考虑到突发情况,管理者不直接说“你该加这个”,而是问“要是遇到下雨,这个环节怎么调整?”,引导员工自己想明白。

现在好多公司的领导喜欢“一言堂”,啥都自己定,员工只能当执行机器,这样根本练不出能带团队的人。

宝洁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销售岗的管理者没人穿高跟鞋上班,不是不让美,是因为不管多高的高管,都得定期去线下门店蹲点,跟消费者聊天。

你想啊,要是天天坐办公室,连货架怎么摆、消费者喜欢啥都不知道,做出来的决策能靠谱吗?反观现在不少创业公司,老板自己都不下一线,还指望员工能拿到真实信息,这不现实。

而且宝洁给员工的“成长陪伴”也挺到位,新员工一进来就配专属Coach,每个月都要聊职业规划。

有个宝洁的销售,刚入职一年就吐槽“Coach找我聊规划太频繁了”,这话听着像抱怨,其实反衬出国内好多公司的问题,员工进来半年,领导都没问过一次“你想往哪方面发展”。

宝洁还搞了面“优秀讲师墙”,从怎么写英文邮件到怎么带团队,都有老员工来讲课,讲得好还有奖励,慢慢就形成了“老带新”的氛围,这种文化不是靠制度硬推能出来的。

把人培养出来了,还得能留住,好多公司觉得“只要钱给够,人就不会走”,但宝洁偏不这么想。

叶楠之前在猎头公司时,总结过一个“5C理论”,其中薪酬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职业发展、能力匹配、文化和融洽度。

宝洁给员工的“奔头”很明确,你看身边的领导都是内部升上来的,就知道自己好好干也有机会。

而且宝洁给员工的工作,不是“完全匹配”的,大概75%是他会的,25%是新挑战,这样员工既有安全感,又能学到东西。

更关键的是,宝洁给了员工“分享的安全感”,好多公司的老员工不愿意带新人,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宝洁不会。

一方面,培养新人算在管理者的年度目标里,跟升职加薪挂钩,另一方面,公司不会因为新人能干就把老人换掉。

就像西蒙·斯涅克在TED演讲里说的那个美军上尉,冒着危险救战友,因为他知道“要是自己受伤,战友也会这么救他”。

宝洁的这种“安全感”,才让老员工愿意把真东西教给新人。

其实不光快消行业,科技公司、咨询公司也能学宝洁的思路,比如华为做研发前,会多花一周时间论证方案,后面能少走两三周的弯路,美世咨询连实习生都给培训,哪怕下周就离职。

这些做法看着“慢”,其实是在为长期培养人铺路,要是你想成为被公司重点培养的“潜在高管”,宝洁的人才逻辑也能参考。

于冬琪说的三点很实在,先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别总把问题推给别人,多帮同事、多分享。

叶楠也提到一个日语词“IKIGAI”,就是要找到“喜欢、擅长、能赚钱、对社会有价值”的交集。

而且要给自己打造“个人标签”,比如“数据分析特别牛”“会做PPT”,让别人想到这事就会找你,机会自然就来了。

说到底,宝洁能办成“量产CEO”这事,不是靠运气,而是把“选人、养人、留人”做成了一套体系。

它不追求“快”,而是追求“准”和“稳”,选对有潜力的人,用对培养的方法,给足留下的理由。

现在好多公司想抄宝洁的模式,但只抄了“八大问”“Coach制”这些表面功夫,没学到背后的文化和逻辑,自然做不出“CEO工厂”。

来源:奇史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