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5日,一则来自北京大学实验室的消息,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掀起连锁反应——彭海琳教授团队研制的铋基无硅芯片正式披露落地进展,这颗指甲盖大小的“晶体”,不仅跳出了硅基技术延续60年的瓶颈,更让持续数年的技术封锁出现裂痕,《华尔街日报》当天便发文警示:“
2025年9月25日,一则来自北京大学实验室的消息,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掀起连锁反应——彭海琳教授团队研制的铋基无硅芯片正式披露落地进展,这颗指甲盖大小的“晶体”,不仅跳出了硅基技术延续60年的瓶颈,更让持续数年的技术封锁出现裂痕,《华尔街日报》当天便发文警示:“美方对中国半导体的技术围堵,或已正式失效”。
这颗发表于《自然材料》的无硅芯片,藏着颠覆行业的硬实力。1.2纳米的厚度是什么概念?约为人类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却能在0.5伏的超低电压下稳定运转——若用生活场景类比,相当于仅靠一节五号电池,就能让普通家电实现“低耗高速”运行。核心性能指标更打破行业魔咒:电子迁移率达到280cm²/Vs,是传统硅基芯片的3倍;运算速度提升40%的同时,能耗反而降低10%,彻底摆脱了“高性能必高能耗”的技术桎梏。
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换道”而非“跟跑”。团队摒弃了全球半导体行业扎堆竞速的硅材料,转而采用硒氧化铋构建“全环栅场效应晶体管”——这种新材料的原子级界面贴合特性,从根源上解决了硅基芯片长期困扰的漏电问题;再搭配“搭乐高”式的三维集成技术,将芯片层像积木一样堆叠,让整体性能直逼量子计算机的“预备级产品”。“过去我们跟着硅谷的摩尔定律跑,现在终于在新赛道上迈出了第一步。”彭海琳团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并非孤立的技术闪光,而是中国半导体“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体系的必然结果。产业端,中芯国际早已实现14纳米工艺国产化,长江存储量产的128层3DNAND闪存,撑起了存储芯片的自主根基;系统端,欧拉操作系统装机量突破500万套,为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的云端安全筑起“防护墙”;面对A100芯片禁运,华为联合寒武纪、壁仞科技搭建自主算力集群,3年内将云端训练芯片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升至60%,硬生生破解了AI算力的“卡脖子”难题。
如今,铋基芯片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关键一跃”。在长三角某半导体工厂,工程师正用这项技术测试28纳米生产线,探索规模化生产的工艺细节;中科院团队则同步攻关“铋基芯片+光子芯片”的双引擎组合,试图打造运算能力再提升一个量级的新型计算系统。更值得期待的是,铋基材料能在200℃高温下稳定工作——这意味着,未来火星探测器的核心控制部件、深海钻井平台的耐高温芯片,都可能刻上“中国造”的印记。
不止于此,中国半导体已形成“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格局:除铋基芯片外,碳基芯片、量子芯片、存算一体芯片等7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既有面向当下的产业化落地,也有着眼未来的前沿探索。当全球仍在硅基工艺的“纳米竞赛”中绞尽脑汁时,中国科研团队开辟的无硅赛道,正悄悄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版图。
这颗1.2纳米厚的铋基芯片,承载的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底气。从过去的“跟跑者”到如今的“新赛道探索者”,中国半导体用一个个落地成果证明:真正的技术壁垒,从来不是靠封锁筑就的——当创新的种子在基础研究的土壤里扎根,终会在应用的阳光中,长出改写行业规则的“参天大树”。
来源:雨中看花的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