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都来卷!视频播客爆火B站小红书,是流量红利还是昙花一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5:22 1

摘要:最近,罗永浩、于谦、鲁豫等名人的长视频对话内容在多个平台频繁出现。这类时长往往超过一小时的视频形式,被许多观众称为“视频播客”。

最近,罗永浩、于谦、鲁豫等名人的长视频对话内容在多个平台频繁出现。这类时长往往超过一小时的视频形式,被许多观众称为“视频播客”。

这一现象很快引发了行业关注。

有人提出,这是否意味着播客这种原本在国内相对小众的内容形式,正在通过视频化走向更广泛的受众。也有人质疑,视频播客是否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仍难以改变播客原有的小众地位。

1

视频播客在国外已发展成熟,尤其在YouTube平台,许多播客在录制音频时会同步拍摄视频,为听众提供更多选择。数据显示,海外有近三分之一的播客用户通过YouTube观看视频版本,其用户规模已超过纯音频平台。

这一模式之所以近期在国内兴起,主要得益于内容平台的推动。B站投入10亿流量资源并提供免费录制场地,小红书通过笔记推广给予高额曝光,抖音也对长视频内容放宽限制。

在国内各大平台的推动下,现在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创作者,都在尝试视频播客。简单来说,是平台用钱和流量,把这种形式推广给了更多用户。

2

视频播客突然火起来,其实反映了中文播客行业一个老问题:虽然听众不少,但一直没找到好的赚钱方式。

国内有2.2亿人听播客,其中近30%是硕士以上学历,每周平均听4个多小时。这本应是广告商喜欢的优质用户。

但实际情况是:主播们大多凭兴趣创作,不太懂商业化;广告商又觉得播客广告效果难衡量,投放意愿低。双方需求对不上,导致播客行业始终难以实现规模化的商业收入。

现在视频播客的出现,或许能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变现机会。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传播力“翻了不止一倍”。以前纯音频播客,想出圈太难了,除非内容特别劲爆,不然很难被大众注意到。但现在,像罗永浩和何广智的对谈,随便剪几个短视频片段,就能在各个平台刷屏,一下子就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

这种传播效率,是纯音频播客想都不敢想的。

对于广告商来说,视频播客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加。为什么?因为“眼见为实”啊!产品摆在桌上能露个脸,主播演示起来更直观,比光靠嘴说可信度高多了。

这就像一个面对面的推销,比电话推销效果好得多。国外早就证明了这一点,早在2016年,美国一个头部播客就能靠视频广告赚到60多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了!

所以从表面上看,视频播客确实给播客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打开了新的商业想象空间。

3

然而,热闹归热闹,这股视频播客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挑战和更高的门槛。

首先,很多老播客听众就不太买账。他们当初喜欢播客,就是图个“解放双眼”,开车、做饭、健身的时候都能听,不耽误干别的。

现在要盯着屏幕看,那跟看普通的视频节目有什么区别?这种“初衷”上的冲突,让一部分核心用户对视频播客并不感冒。

其次,也是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以前做播客,一部手机、一个麦克风就能搞定,投入很小。现在要拍视频播客,就得考虑场地、灯光、摄像设备、后期剪辑,甚至还需要专业的导播和场控人员。

这些投入,对于很多独立的播客主来说,简直是“天价”,根本扛不住。这无疑会把很多原本想做播客的素人,直接挡在门外。

还有些播客主,是真的“不敢上镜”。要么是社恐,不喜欢暴露在镜头前;要么是对自己的形象不自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视频播客这种形式,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而不是“机会”。

所以你看,现在能在这波视频播客热潮里冒尖的,大多是罗永浩、于谦、陈鲁豫这些自带流量的名人。他们有号召力,有影响力,哪怕聊的只是生活琐事,粉丝们也愿意买单。

就像微博当年靠明星拉新一样,这些名人就是视频播客的“活招牌”。有业内人士甚至直言,2025年能真正出圈的播客主,基本都得是“有社会身份的人”,那种素人靠着闲聊就能爆火的时代,恐怕是回不去了。

4

美国播客行业的发展路径值得参考。许多企业家开设播客并非为了直接盈利,而是将其作为与公众直接沟通、传递企业价值观的渠道。例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CEO亲自参与播客,这种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国内视频播客的发展路径类似:平台通过邀请名人参与来扩大影响力,逐步培养用户习惯。这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思路有相通之处——先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待模式成熟后再逐步推广。

视频播客是否为真正风口还有待观察,但它为中文播客开辟了新方向:从纯音频扩展为视听结合。平台投入、名人参与和用户兴趣共同推动着这一形式的发展。

但长远来看,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的是优质内容。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厚积薄发",只有坚持输出高质量内容作品,视频播客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