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是生活的底色?是那些吸着奶茶、发着社交动态、在一地鸡毛里努力活着的人;还是默默承受、默默消退,最终失去表达权的那些人?”我常常这样问自己,这次的答案,或许就在王海静的故事中。
“什么是生活的底色?是那些吸着奶茶、发着社交动态、在一地鸡毛里努力活着的人;还是默默承受、默默消退,最终失去表达权的那些人?”我常常这样问自己,这次的答案,或许就在王海静的故事中。
这是一个关于年轻生命的短暂闪光,以及它逐渐被昏暗吞噬的故事——不可抗拒的高昂治疗费用、父亲的劳累过度猝死、最终自己被病魔夺去生命。有人说,这样的悲剧太多太类似,以至于读来有些麻木。但王海静和奶茶有关的某个细节,却像一颗沙子,把我从混沌中拉回现实。
车祸一样的命运来得太快。王海静在确诊白血病后的日子,被迫走进一个和她过去完全不同的世界:医院、配型、化疗、生活被撕碎的家庭。而最让人心痛的一幕,发生在那场所有人都讳莫如深的“送别爸爸”的葬礼上——她,因为身体虚弱,甚至没法亲手捧起父亲的骨灰盒。这种绝望,似乎超越了所有“扛过去就好”的努力。
这不是你我梦中熟悉的苦难塑料剧本。她没有被奇迹眷顾,没有等来逆风翻盘。明明弟弟成功配对了骨髓,却最终因为身体虚弱和复杂的术后反应,没能熬过那段最残酷的岁月。了解这段经历的人或许都在想,是不是有些希望和拼搏,其实只是用来裹挟家庭沉重的枷锁?她爸的离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答案。
但王海静的故事,绝不止于沉重。她一直在微博上分享抗争的点滴,有含泪也有欢笑,在病友群里和其他人打气;她在治疗间隙坚持喝热气腾腾的奶茶,“就算开着无菌车间那种盖子都不会扔,为了喝的时候像普通人。”你说她崩溃吗?也不尽然,她甚至偶尔还能和粉丝聊聊化疗时的手心疼痛,描述得像不痛不痒的小事。而这样的微小坚持,恰恰让人相信,生活的顽固性,它总是以这种琐碎的方式提醒你:活着,哪怕只是机器运转中的一个齿轮,也仍有意义。
听起来很催泪对吧?其实事实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像王海静这样年轻却重病的患者,并不是一个人。熊顿,那个画过《滚蛋吧,肿瘤君》的漫画家,也选择用强烈的乐观撕破命运的枷锁。她的去世曾让整个社会对年轻生命面对疾病的挣扎有过一次强烈的惊醒。王海静的故事,和熊顿有多少类似,又有多少不同呢?这让我陷入了一些反思。
熊顿有明确的表达方式,她通过创作,将所有受过的苦揉成小说和插画,最终甚至冲出了自己的小世界——电影版的《滚蛋吧,肿瘤君》后来让无数观众落泪。而王海静,她选择更直接的互动,通过网络分享片段,让读者感受她的残酷和幽默。但两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透过“人间的微光”,去记录和缓解那些巨大的痛苦。相比之下,熊顿的故事更宏大,王海静的故事更密切贴近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
从这些故事中,我感受到一种特别深的荒谬,它像是年轻生命最不应有的角落:疾病、无力感、被治疗和家庭牺牲彻底吞没。但你还得继续记录下去,还得继续装作乐观。不是你扛着希望走,而是你挣扎的时候,还在微弱地拼命掩饰身后破碎的墙。熊顿创造出了一个从个人到社会的乐观符号,而王海静,用她的微博与生活细节,似乎告诉我们:根本没那么容易。
让我更感慨的是她父亲的失去。近年来,我们见过太多因重大疾病拖垮了家庭的极端案例:有人选择放弃治疗,有人直接被迫离散。而王海静的父亲,是那个“不舍放弃”的人,但也因此透支了生命。这样的悲剧几乎是循环的,承受一个人治疗的代价,同时牺牲整个家庭。当丈夫倒下、女儿依然病重的时候,母亲又该如何面对?这是这个故事最沉默的部分,也是最无解的结局。
其实,王海静的散发出某种令人心颤的普通光芒。比如她迷恋奶茶的习惯。在这上面,她和被誉为抗癌榜样的“金子姐”竟然有着微妙的共性——那位乳腺癌患者,凭借她的病情日记和热爱饮食的小癖好留下了30多万个粉丝。而王海静,也在她的病态时光里用几乎一致的动作告诉所有人:“不被病磨尽的灵魂,不会放弃属于自己的小确幸。”这是癌症患者最微妙的哲学:即便末日来临,也要端出一杯奶茶、用吸管抵抗生活深渊。
然而悲剧就是悲剧,它还永久留在所有人心底。有人问,王海静也玩过乐观的形象,也分享过看电影、跟病友认真讨论治病心得。她是不是也像那些近期被嘲讽的“抗癌视频博主”,让人觉得太过积极呢?我想,这也是社会对病患叙事的一种错配期待吧。她是真实的,并没有过度粉饰自己的悲痛,也没有拿病痛博取某种利益。至于那些怀疑的人,其实不妨站在她的境地想一想——生命低潮时,你的每一个小动作,就是你最后的呼吸和努力。
到最后,我还是想要留点问号。“王海静的故事,只是一代代年轻人面对重大病魔式的切片吗?还是我们该丢掉对生活坚韧的强烈期待?”或许,这个想法会慢慢走进每一个看过这个故事的人心里。
来源:萌宠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