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3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原创 洞见 洞见 2025年09月26日 20:20安徽 3.5万人
作者:洞见·时筠
没有谁能绕过衰老的重量,也没有谁的晚年是坦途。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前几天刷到一段视频,让人感慨良深。
博主@魔都溜达在上海街头采访了一位85岁的阿姨。
这位阿姨是上海本地人,年轻时在同济大学做老师,一辈子和学生打交道,也算意气风发。
可如今在被问及养老话题时,只剩一声叹息。
她有两个儿子,都混得挺不错,按理说她的晚年应该热热闹闹、安享天伦。
可如今老伴走得早,偌大的屋子里只剩她一个人。
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各自有了小家庭。
他们要忙工作,要照顾自己的小家,一年到头也就逢年过节,才会带着妻子孩子回来几天。
有时候她也会去儿子家住一阵子,孩子们想留她长住,可她总觉得浑身不自在,生怕给孩子们添麻烦。
所以到最后,她还是选择回上海独自生活。
现在大多数时间她都抱着手机,说不孤单都是假的,但好在她有退休金,有好朋友,大家时不时能一起聚会、打牌、聊天、旅游。
但有时候夜深人静,她也会忍不住会想:结婚到底带来什么好处呢?
年轻时候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奔波,老了也还是一个人生活。
但后来她渐渐想通了。
相比较很多老人自己已经足够幸运。
以后如果实在无法照顾自己了,至少自己还有选择权。
自己手里还有一些存款,以后哪个儿子愿意照顾她,那她就把钱留给谁。
如果俩儿子都不愿意照顾,那自己就拿钱去住养老院。
年纪越大其实想得越明白:人生走到最后,谁能靠得住呢?
其实谁都靠不住。
老伴再亲,也可能先一步离开;儿女再孝,长大了也有自己的人生要走。
人生这趟路,不管沿途多热闹,走到最后还是只剩自己一个人。
01
看完这个采访,满是唏嘘。
其实她已经算幸运了,手里有退休金,遇事有选择权,身边还有能一起热闹的老朋友。
可现实中还有太多老人,生命走到最后只剩孤独和悲凉。
前段时间刷到两条新闻。
第一条是香港77岁的袁阿婆。
当有人发现她时,她已经化作一具白骨。
从她家里找到最后一次出门的购物小票,停留在2023年11月底。
也就是说,她已离世一年半了。
最悲哀的是她并非无儿无女,而是有两个儿子,但早已移民海外。
在这一年半里,她的儿子居然一次都没联系过她。
直到警方紧急联系,他们才匆匆赶来办手续,办完就转身离开。
一个人,就这样热热闹闹地来,冷冷清清地走了。
另一条是北京的靳阿姨。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她觉得自己需要人照顾。
于是她卖掉了自己的两居室,以490万房款换回在广州工作的女儿回来全职照顾自己。
这开头就透着股心酸,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最后却要靠花钱买照顾。
可即便这样,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女儿拿了钱在北京买了自己的房子,却让靳阿姨独自在外租房住。
母女俩各过各的,所谓的“照顾”不过是偶尔买些东西、付个费用。
后来靳阿姨想住养老院,女儿帮她交了20万费用,可她住了没多久就不习惯,又搬了出来。
养老院把剩下的钱退给了靳阿姨,可就是这笔钱成了母女反目的导火索。
女儿坚持认为这笔退款归自己,靳阿姨不愿给,女儿就直接威胁:“20万不给我,以后就不给你付房租。”
直到这时靳阿姨才彻底明白,谁都不如自己卡里的钱靠谱。
心灰意冷的她,把女儿告上了法庭,要求女儿返还480万房款。
法院最终支持了她的诉求,钱是拿回来了,可母女俩几十年的情分,也彻底断了。
以前都说养儿防老,可现在你会发现,养老很难指望孩子。
现在许多年轻人,亲情意识比较淡薄。
对父母的牵挂,很多时候比不上自己的诉求、小家庭的投入。
就算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有很多因素影响。
首先很多孩子不得不在大城市工作,定居,老人和孩子被迫分隔两地。
要么是老人放下熟悉的家,背井离乡跟着孩子去陌生的城市;要么就是老人独自留在老家,守着空荡荡的房子。
距离是阻碍,凡事还是得靠自己扛。
其次,现在年轻人压力太大了。
每月要还的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日常的生活开支,光是应付这些就已经喘不过气。
能不伸手向老人要补贴,把自己的小家庭顾好,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老人身体好、没病没痛的时候,自己能照顾自己。
一旦老人生了病,尤其是需要卧床照顾的时候,有多少子女能兼顾工作和照顾老人呢?最后往往还是老人独自承受。
以后这种情况更常见。
养儿防老,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远距离、高压力面前,越来越难了。
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到让人难过的现实: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孝顺,而是他们真的没能力、没精力。
最终,大多数老人还是要自己靠自己,在孤独里独自扛过晚年。
02
很多人会说,实在不行就去养老院。
可养老院里的日子,也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难。
最近有一个新型职业叫做“外包子女”。
从业者大多身强体壮,他们的工作就是拎着礼品去医院、养老院等地看老人,陪他们聊聊天。
这些人可以月入过万,活儿还接不完。
为什么这些老人会雇佣他们,不光是子女不在身边缺陪伴,更重要的是想让这些人“镇场”。
现在许多养老院,看人下菜碟是常态。
无论是护工,还是周围的老人,要是知道老人没子女,或者子女不关心,态度会变得极其恶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养老院远没想象中和谐。
之前山西运城,一位85岁阿尔茨海默症老人遭院长母亲用鞋抽、脚踹、拽头撞墙。
徐州的王先生把妈妈送进养老院不到10天,就发现妈妈被护工绑住手脚、辱骂,甚至不让她睡觉。
大连的杜先生常年在上海工作,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
他每月花8000送老人去了当地一家知名养老院,可父亲却被打到右眼球破裂。
仅仅是因为给老人换衣服时老人不配合,就被男护工打了。
即使没有暴力对待,许多养老院的氛围也是死气沉沉的。
上海一家高端养老院,一个屋子里,住了4位老人。
整个养老院,只有三个老人生活是可以自理的。
其他人都只能躺在床上,等待护工照料。
吃了睡,睡了吃,就像坐牢一样。
网上偶尔会有养老院的温馨片段,可现实里更多的是空虚、无聊和看不见的委屈。
眼下养老院的管理还不够完善,收费高的未必服务好,服务看着好的未必能长久。
很难不去担心:
万一自己老到失能失智,连护工好不好、饭菜合不合口都没法说出口。
万一赶上养老院人手不够,连按时吃饭、及时换纸尿裤都成了奢望。
万一子女忙得连来探望都难,受了委屈都没人能说……
把后半辈子交托给一群陌生人,真的能安心吗?
03
人到晚年,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
所以与其等老了被动承受,不如早早就为自己的养老铺路。
这几条实在的准备,比指望谁都靠谱。
第一,一定要攒下“养老钱”。
钱或许买不来绝对的亲情,但能买来实打实的尊严和选择。
手里有钱,能买来孩子的重视。
哪怕孩子忙碌,也能请护工、住好点的养老机构,不用看别人脸色。
就算遇到急事,也能自己扛过去,不用伸手求人。
最可悲的从不是老去,而是老得动不了时,既没足够的钱换服务,又没贴心人在身边,那才是真的难。
第二,好好养一副“好身体”。
有句话说得扎心:久病床前无孝子。
不是孩子不孝,是长期的病痛折磨,连至亲都可能被熬得没了耐心。
白岩松说:储蓄健康比储蓄钱管用。
平时少吃重油重盐的菜,少熬夜喝酒,每天散散步、打打太极,把身体养得硬朗点。
能自己吃饭、散步、打理生活,比啥都强,不用麻烦别人,自己也活得有底气。
第三,找到能“打发时光的乐子”。
别把晚年的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
孩子一天不打电话就焦虑,一句没说顺耳就难过,这样你过得太被动了。
不如找点自己喜欢的事:
爱养花就把阳台种满,爱唱歌就去公园和老伙计搭伴,爱追剧就囤着喜欢的剧慢慢看。
有自己的小乐趣,日子才不会只剩孤单,就算一个人,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第四,多留意“靠谱的社会支持”。
现在养儿防老越来越难,咱们就得更学会借力。
未来养老的设施一定会越来越完备,不要对此过于抵触。
比如养老机器人、社区养老等等,一定会慢慢普及。
当然,享受这些服务的前提还是得有钱,所以赚钱攒钱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不晚。
《走到人生边上》里有句话: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为自己养老做准备。
有能安身的钱,有能自理的身体,有能养心的爱好,还有敢拥抱新方式的勇气。
点亮推荐,人生苦短,善待自己才是最大的底气。
洞见君新书
《洞见不一样的女性》
5种心法,44个实用锦囊
破解女性的内耗困境
洞见君专属签章版
精美装帧,可阅读可收藏
原价59.8元,限时66折优惠
洞见读者专属福利价,到手只要39.8元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