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厨房里飘着冬瓜汤的清香,老张拿着汤勺刚把最后一块冬瓜舀进碗里,边端着碗边自言自语,说秋天最该吃点这个,清清肠胃,还能去湿气。
厨房里飘着冬瓜汤的清香,老张拿着汤勺刚把最后一块冬瓜舀进碗里,边端着碗边自言自语,说秋天最该吃点这个,清清肠胃,还能去湿气。
旁边的老伴笑他一天三顿不离冬瓜,可老张说他以前一到换季就头昏脑涨、腰腿沉重,去年开始坚持吃冬瓜,这些症状倒是轻了不少。
街坊邻里听说他有点讲究,也开始跟着试,连小区楼下的菜市场最近冬瓜的销量都翻了两倍。
其实不少人并不知道,“湿气重”这四个字背后藏着很多身体的小信号。尤其是在南方,气候偏湿,屋子常年不干,空气潮得很,一不留神身体就受了影响。
再加上不少人晚睡、喝水少、爱吃油炸、久坐不动,这些生活习惯也会让湿气在身体里越积越多。
中医里常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湿气重了以后,整个人就会像被堵住一样,浑身没劲、反应慢、舌苔厚、脸色发黄、皮肤油腻、肠胃也容易不舒服,甚至有些人晨起的时候总觉得腿脚沉重、头脑昏沉,这都可能是身体湿气过重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靠吃一点食物来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冬瓜,确实是个被很多中医推荐的不错的选择。
从食物性质上来看,冬瓜属于凉性食材,能够利水渗湿,尤其适合在湿气重的时候适量食用。中医典籍《本草纲目》里也提过,冬瓜有清热利湿、化痰止渴的作用。
而现代营养学也发现,冬瓜富含钾元素,而且水分占比极高,基本上每一百克的冬瓜里水分含量可以超过九十克,这种天然的“水循环”属性,确实对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起到一定帮助。
但冬瓜虽好,不能天天只吃它一个。中医讲究“君臣佐使”,也就是说搭配得当才能发挥出它最好的效果。
尤其是在秋季这个季节,身体要开始逐渐收敛阳气,不能再像夏天那样动不动就吃凉、喝冰的。
所以即使是用来驱湿,也得选择温和的、调理性的方式。冬瓜就属于既能排湿,又不至于寒凉过度的一类。
当然也得注意烹饪方式,比如说加点陈皮、姜丝,既能提升口感,也能稍微中和一下寒性,对肠胃好的多。
除了冬瓜,还有几种秋天特别适合用来调湿的食物也非常值得一提。比如薏米,这个早年在养生圈火过一阵的食材,不少人知道它能利水消肿,特别适合水肿体质、湿气重的人群。
但要注意的是,生薏米偏寒,身体本来就脾胃虚弱的人,最好搭配红豆、小米等煮粥,更温和些。
而且薏米中的薏苡仁多糖在一些研究中被发现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这种物质也被认为对调节免疫系统有一定帮助。长期坚持食用的人,更容易感觉到身体轻松,肠胃舒服。
再来说红豆,这个和薏米经常“捆绑出现”的豆类其实也是利水消肿的好手。而且红豆富含铁和蛋白质,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友好。
秋天吃些红豆汤、红豆粥,不仅可以帮助排湿,还能稍微补一补气血,特别是对于手脚冰凉、脸色偏黄的人,更合适。
而且红豆属于温性,不容易寒凉,对大多数人都比较友好。当然,煮豆不易软是个问题,建议提前浸泡十几个小时,有些人嫌麻烦可以选择煮熟冷藏后再食用,这样每天热一碗也省事。
另外一个不能不提的是茯苓,这种传统中药材早已进入日常饮食体系。
很多人喜欢喝茯苓饼、茯苓粥,这些都是不错的方式。茯苓性平,利水渗湿却不伤正气,尤其适合身体虚弱但又湿气偏重的人群。
而且有研究指出,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对调节神经系统也有正面作用,常用于中药助眠方里。
这说明它不仅能调湿,还能让人心情平静、睡得更踏实。尤其是在换季时节,本身情绪容易波动,用茯苓做食补也算是一种“调身又调心”的做法。
当然,除了食物上的调整,生活习惯也得跟上。有些人天天说自己湿气重,但看看他的作息、饮食习惯,熬夜、冷饮、久坐、零运动,每一样都在“助湿”。
所以,除了吃对食物,更要做到少熬夜、多喝温水、早睡早起。特别是每天坚持活动身体,哪怕就是饭后散步半小时,也能帮助气血运行、促进代谢,这些比吃啥都重要。
在笔者看来,秋天其实是个很适合养生的季节,因为温度适中、情绪也相对平稳,只要方法对,是最容易调理出好身体的时间段。
而调湿,是调养的基础。如果体内湿气重,很多补的东西都吸收不了,等于是白补。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常年身体基础差,湿气又重,不仅胃口差、睡不安稳,连气色也会变差。
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在饮食上多下一点心思,选对合适的食材,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感觉整个人轻快了不少。
你说现在大环境里生活节奏那么快,大家吃饭都讲究方便、快餐,哪里还有那么多精力去熬粥炖汤?
但现实是,身体出了问题才最耗时间。如果在平时就花一点心思吃好睡好,长远来看才是最省事的。
而像冬瓜、薏米、红豆这些食材,价格也不贵,超市市场都容易买到,只要稍微肯动点手,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健康生活方式。
再者,这些也不需要什么高超的厨艺,只要煮熟煮透,味道都还不错,尤其对肠胃舒服的人来说,这种平和的滋味才是真正的享受。
总而言之,想要在秋天里驱湿调养,不一定非得吃得复杂或贵。只要认准对身体有帮助的食物,搭配适当的方式,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湿气自然会慢慢排出。
而冬瓜只是其中的一种,别忽视了红豆、薏米、茯苓这些“日常小将”,它们都在默默帮身体排出不该有的负担。身体舒服了,人才有精神、心情才好,健康也才会一步步跟上来。
最后提醒大家,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食疗可以作为辅助,但不能替代医生的治疗建议。如有身体明显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判断或盲目进补。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本草纲目》李时珍
3.《茯苓多糖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药理与临床
4.《薏米及其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中国粮油学报
5.《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