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5 日傍晚,上海徐汇区家长王女士在厨房发现儿子书包里的面包,孩子说中午的虾仁炒蛋有怪味,老师让大家别吃,全班都换了面包当午餐。同一时间,普陀区、闵行区的多个家长群里,类似的抱怨正在刷屏,有家长晒出餐盒照片,虾仁蜷缩如干货,孩子说舌尖能尝到细沙。
9 月 15 日傍晚,上海徐汇区家长王女士在厨房发现儿子书包里的面包,孩子说中午的虾仁炒蛋有怪味,老师让大家别吃,全班都换了面包当午餐。同一时间,普陀区、闵行区的多个家长群里,类似的抱怨正在刷屏,有家长晒出餐盒照片,虾仁蜷缩如干货,孩子说舌尖能尝到细沙。
这场由虾仁引发的风波,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到台前。这家为全市 500 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供餐的企业,日供餐量超过 50 万份,仅 2025 年 8 月就新增 70 条中标记录。事发 24 小时后,绿捷公司称仅部分批次虾仁含细沙,已按规定留样,却对家长关心的腹泻症状和长期健康影响避而不答。而学校方面,除了撤换餐食,未向家长说明检测结果或整改措施。
家长们的不满不止于此。有家长翻出孩子午餐照片,18 元的套餐里,荤菜只有零星肉沫,蔬菜煮得软烂如水,看不到新鲜绿叶菜。"校门口 10 元外卖都能做到两荤一素,学校餐费一年投入不少,怎么就吃成这样?" 一位家长在群里质疑。更让他们无奈的是,当要求查看供餐企业资质和检测报告时,得到的回复总是 "涉及内部流程"。
这样的争议并非首次上演。去年就有上海家长反映午餐米饭过硬难咀嚼,投诉后石沉大海。在河南某学校,家长发现食堂有过期食材,校方却建议 "尽量不影响正常教学";山东部分学校被指餐食卫生问题后,回应多是 "加强日常清扫"。每次追问食材来源和检测细节,总会陷入学校推给供应商、供应商指向主管部门的循环。
供餐企业的长期垄断更让问题雪上加霜。绿捷公司与上海多所学校的合作已维持多年,类似情况在广西某县也曾出现 —— 单一企业连续 12 年承接校园餐供应。这种缺乏竞争的模式,在个别地区已曝出企业用不正当手段维持合作,甚至供应过期食材的案例。
校园餐的性价比争议同样尖锐。家长们计算发现,按 18 元每餐标准,一个学生每年餐费支出近 4000 元,但餐食里频繁出现预制菜和冷冻半成品。有家长对比校外外卖后感慨:"10 元能吃到现炒青菜和足量荤菜,学校餐费花得不明不白。" 这种落差在医学专业人士看来更值得警惕:青少年长期缺乏新鲜蔬菜摄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各地正在探索的解决路径呈现出不同样貌。在山东临沭县,学校食堂公示栏贴着二维码,家长扫码就能看到当天茄子来自哪家合作社,猪肉产自哪个养殖场,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一目了然。这套食安云追溯系统实现了食材 "一物一码",出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锁定供应商。
福建龙岩的家长则通过 "阳光直播" 监督校园餐。雁石中学副校长拿着手机镜头走进食堂,从食材验收、烹饪过程到留样操作全程直播,4.7 万名家长在线观看,提出的 6800 条评论直接推动整改 —— 新增打菜窗口、丰富菜品种类。永定区城关中学在直播中收到学生反映排队时间长的问题后,一周内就调整了配餐流程。
江西吉安县的做法更具突破性。他们将 37 所农村学校划分为 4 个片区,招标 4 家企业实行 "每月轮换" 配送,由家长、代表组成的考核组从食材新鲜度到配送时效性进行 12 项量化评分。连续两学期低于 80 分的企业会被强制退出,这种 "赛马机制" 让当地校园餐投诉量下降 60%。
浙江衢州邀请家长参与食材验收和餐食评价后,满意度提升 30%;广西建立供餐企业黑名单,一旦出现问题就限制参与投标;山西部分学校用直播展示食堂操作,让家长看到食材如何变成餐食。这些尝试的共同点,是打破 "内部流程" 的壁垒,让监督变得具体可感。
上海其实也在推进改革,今年秋季起推行 AB 制午餐,每日提供两种套餐选择,但这次风波暴露了执行中的漏洞。有家长建议借鉴衢州经验,给每份餐食贴上溯源码;也有人希望引入吉安的竞争模式,避免企业长期垄断。
在龙岩的一场直播中,有家长留言:"不是要挑刺,只是想知道孩子吃进去的东西到底安全不安全。" 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千万家长的心声。当 50 万份校园餐的供应链条上,能清晰看到每只虾仁的来源、每颗蔬菜的检测结果,这样的争议或许才能真正减少。
来源:我写一场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