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婆饼里没老婆”“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这类趣味命名常引人会心一笑。但“榴莲冰皮月饼”里几乎找不到榴莲肉,取而代之的是榴莲味复合调味料,这种“名不副实”就不再是幽默,而是涉嫌虚假宣传的消费陷阱。
“老婆饼里没老婆”“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这类趣味命名常引人会心一笑。但“榴莲冰皮月饼”里几乎找不到榴莲肉,取而代之的是榴莲味复合调味料,这种“名不副实”就不再是幽默,而是涉嫌虚假宣传的消费陷阱。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低价“榴莲冰皮月饼”名不副实,所谓的“榴莲”成分,实则是榴莲味复合调味料,真实榴莲含量不足3%。消费者奔着“真榴莲”购物,买到的却是“榴莲味”的科技产物,直接侵害了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根据国家标准《月饼质量通则》,馅料中水果或其制品的添加量不低于25%才能称为“水果月饼”。而这些产品实际应称为“榴莲味月饼”,一字之差,品质天壤之别。
直播电商的“短平快”特性加剧了这一现象。主播夸大宣传、平台审核宽松、售后推诿扯皮,形成了一条“忽悠式营销”链条。有消费者提出质疑时,部分商家以“3元补偿”打发或直接不予理睬。
“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短期看是商业伎俩,长期看则是对品牌信誉和整个月饼市场健康发展的透支。消费者对产品标签失去信任时,最终受损的是所有合规经营的企业。
“榴莲月饼里没榴莲”,我们不能当作一则趣闻。监管部门需要聚焦直播间、电商平台等重点渠道,对月饼等节令食品进行成分溯源。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购时也需擦亮眼睛,对价格远低于市场正常水平的“网红产品”多一点警惕,仔细查看配料表。
“老婆饼里没老婆”可以一笑而过,但“榴莲月饼里没榴莲”是商业欺诈,必须较真到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