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治疗?医生提醒:这8类人最好根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3:34 1

摘要:傍晚六点,56岁的李大爷和孙子刚吃完饭,像往常一样泡上一壶茶。忽然,他拿起最近的体检报告,眉头一皱——“幽门螺杆菌阳性”。家人一听都紧张了起来,有的说要赶紧吃药除根,有的则劝只要没事别瞎担心。饭桌上气氛越来越沉重,李大爷小声嘀咕:“查出来就是问题大吗?我看有的

傍晚六点,56岁的李大爷和孙子刚吃完饭,像往常一样泡上一壶茶。忽然,他拿起最近的体检报告,眉头一皱——“幽门螺杆菌阳性”。家人一听都紧张了起来,有的说要赶紧吃药除根,有的则劝只要没事别瞎担心。饭桌上气氛越来越沉重,李大爷小声嘀咕:“查出来就是问题大吗?我看有的人阳性好多年没什么事儿……”说完,目光隐约带着不安。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经历?一查出幽门螺杆菌,脑海里立马联想到“胃癌”、“溃疡”,整个人忐忑不安。但真相是什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治疗?是不是必须根除?还是只有某些人群需要重点关注?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科学拆解,让你彻底明白,该不该治、怎么治,心里有数!

说起幽门螺杆菌(H. pylori),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紧张——尤其在看到体检单上“阳性”两个字时,仿佛身体里藏着个“定时炸弹”。但你知道吗?根据全国流行病学数据,中国成年人感染率约为50%,也就是说,平均每两个成年人就有一个身上携带这种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居在胃黏膜上的细菌,靠一种特殊的“尿素酶”本事,在强酸环境下都能安然无恙。它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如家庭共餐、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等途径最为常见。并不是“吃坏了肚子”或者“饮食不干净”的专利,反而是“亲密家庭”的“福利”。

那么,被感染后,真的就会得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吗?其实,绝大部分感染者长期没有症状,更有不少人一辈子都安然相处。可也确实有部分人因此患上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全球胃癌病例中有60%以上与之有关

关键就在这里——不是所有感染患者都需立即根除,而是要看你的身体状况和风险因素。

“是不是查出就得赶紧吃药?”门诊里常有这样的提问。但专家指出,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目标不是为了“一刀切彻底杀菌”,而是为了降低高级别风险。

根据2025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指南》以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最新共识报告,

以下8类人群需要尽早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

已经确诊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者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祸首”,根除这类患者的复发率可降低约67%,还可大大减少溃疡反复发作及进一步恶化的概率。

慢性胃炎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胃黏膜萎缩者
这类人胃黏膜已经出现病理性变化,若不干预,未来发生胃癌的风险可升高数倍。及时根除有助于逆转部分胃黏膜损伤。

有胃癌家族史者
父母或一级亲属患有胃癌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胃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这一人群建议“及早、彻底、规范”根治

既往胃黏膜切除或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
手术后易复发,幽门螺杆菌“乘虚而入”可能再度刺激黏膜,因此医生重点建议“清场”。

反复上腹痛、胃胀、消化不良症状严重者


有症状的感染是治疗的主要适应证,根除后超七成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

计划长期使用胃黏膜损害性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消炎药)
长期服药人群,幽门螺杆菌很容易“雪上加霜”,出现难治性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因而建议先彻底清除

有明确意愿根除的健康成年人
有些感染者虽无症状,但出于预防考虑,或身边家人正在接受根除治疗,可以一同规范治疗、减少家庭再感染。

妊娠或哺乳期后、准备怀孕的女性
孕期慎重用药,但在哺乳结束后建议根治幽门螺杆菌,为胎儿和自身健康“保驾护航”。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高龄、体弱多病、药物不耐受、根除多次失败者,以及没有症状的单纯携带者,医生会慎重评估,并非“查出就治”。

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主推的是“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2种抗生素 + 铋剂,疗程一般为10-14天。接受治疗的人,务必做到“规律服药、不随意停换”,否则易产生耐药,增加后续根治难度。

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腹泻、口苦、胃胀等不适,绝大多数在停药后1-2周可自行缓解,副作用远不如“胃癌风险”可怕。

除了治疗,更要重视以下生活细节:

坚持使用公筷公勺,尤其是家庭共餐以及有孩子的家庭

避免口对口喂食,阻断细菌在人群间传播

每年定期胃部体检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有胃病症状者及时就医

合理饮食,少食刺激性、重口味食物,减轻胃黏膜负担

科学态度面对幽门螺杆菌,不要因噎废食,更不能掉以轻心。“带菌而不病”不是幸运,而是自身与细菌的“脆弱平衡”,一旦失控后果可能比想象更严重。

总的来说,不是所有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都要立即“清零”,但前述8类高危人群,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系统地进行根治。如果出现消化道症状、有胃癌家族史,绝不能忽视!

健康,是每一天的细致守护。面对“幽门螺杆菌阳性”不要慌张:冷静看报告,按需对症下药,必要时坚决“清场”,不必恐菌,但绝不能完全掉以轻心。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温馨提示】
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需个体化,是否根除要遵从权威指南和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具体健康效果,因个体基础状况有差异,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消化、消化内科门诊咨询详细诊治方案,切勿自行购药或盲目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中国专家共识报告(第五次修订)》中华消化杂志,2022,42(3):173-185.

《2025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指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胃癌防治中心: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2024,51(2):112-115.

王丽萍,张志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适应证与策略》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385-388.

杨帆.《幽门螺杆菌能被彻底“消灭”吗?》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UEG Week研究解读

张倩.《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3) 8. 方颖.《胃癌家族史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综述》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风险管理》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快嘴老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