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岁还能在政党要职竞选里活跃,真让人有点吃惊。郝龙斌成了国民党主席候选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他的身影和气质,和罗智强、郑丽文这些年纪轻的候选人一比,确实有明显差异。
73岁还能在政党要职竞选里活跃,真让人有点吃惊。郝龙斌成了国民党主席候选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他的身影和气质,和罗智强、郑丽文这些年纪轻的候选人一比,确实有明显差异。
郝龙斌这次参选,没有选择大家习惯的方式。他没去参加电视辩论会,却去见了韩国瑜。当其他人都在镜头下表现自己时,他选择了和“地方大佬”聊未来。这一招熟悉但又让人好奇:效果真的好吗?在屏幕外动作影响到实际投票了吗?
民调结果很快揭晓,郑丽文的支持率飞到66%,罗智强表现也不俗。郝龙斌的数字却很低,只有5%。大家都能看得到这些数据变化,没露面,没和对手现场针锋相对,自然有人疑问他的竞争力。
被关注的是,不去电视辩论会,真的比得上面对面表达主张吗?民众想看到一个可以清楚说出打算的人,而不是只靠背后拉关系。人脉固然重要,气场和话语表达,同样是选举中被看重的一环。
郝龙斌之后又去了台中,拜访卢秀燕。吃小吃、握手合影,每一步都有媒体跟拍。气氛不错,但卢秀燕说话留有空间,不偏向谁。她讲每个参选人都优秀,愿意都来见面,这样谁也不得罪,真正支持谁其实现场没看出来。
卢秀燕的态度就是不站队。她把话说得圆滑,不在选举早期押注任何人——她在为自己的后路留空间。
公开场合里,卢秀燕没有公开承诺。很多人都懂,她这种做法,是为了保持未来参选2028的更大可能。党内的合作和结盟,其实远未到定局。
郝龙斌选的是“见大人物”的路,把希望放在地方影响力身上。这种策略在十年前或许有奇效,但随着投票方式和党员结构的改变,现在有效吗?蔡正元指出,国民党的党员层级多,谁也掌握不住大多数人的票。
现在大家讨论的是,党内选举已不再是上层定规矩。普通党员和基层声音变得更有分量。媒体报道信息流通快,网络讨论声音大,一个人能不能当选,不再由几个关键派系决定。
国民党内部有新的声音。大家说需要换新人出来,想看到不一样的做法。郑丽文凭借高互动和曝光,凝聚了一批希望党内有所改变的支持者。她用网络直播、现场发言,和郝龙斌的传统策略形成对比。
国民党的选举身份一直在转型。中生代和基层党员参与度高,年龄大不是唯一优势。新生代关注沟通与透明,快速反应问题,党内气氛也随之变化。郝龙斌的做法显得保守,年轻人可能不太买账。
每一次选举都变得更公开透明。选民不只看候选人以前做了什么,更在一次次对话中找想法和对未来的计划。现场发言能不能说服大家,是需要比拼的。影像出现在网络,支持率翻倍或下跌,都直接反映竞争结果。
民调数字说明,郝龙斌没能打动更多人。5%是最低数字,这反映出缺乏现场交流带来的直观影响。
年轻候选人的做法则不同,他们直接在平台发声,线下线上都活跃。普通党员更容易跟上步伐,氛围热烈,讨论广泛。
郝龙斌仗着人脉,老朋友遍布各地。但新的变化是,党员自主性增强,传统战术不再灵验。投票日临近,能不能说服人心,已经取决于直接沟通能力。不参与辩论,等于把机会让给别人,他在拉票上很难抢占主动。
国民党的历史结构也形成了特殊格局。派系和人事关系复杂,但实际决定权分散到无数人手中。想靠少数大佬定乾坤并不现实。这一变化来自于党龄和参与者社会身份的多样化。
中央和地方机关都在调整,党员心理有很多考量。部分人认为,只依靠传统权威,缺少对新现实的回应,会失分。一些资深党员呼吁党内要有变化,把领导权让给懂得现场交流和透明管理的人。
这场竞选变成了新旧分野的试金石。郝龙斌的步调显得缓慢,与罗智强、郑丽文的高频互动相比,他的存在感低了一截。没有现场互动,想法传不出来,被关注度迅速下降。
他的主要战略是通过与有影响力的人沟通,从而间接影响选票。但蔡正元对这路数并不看好,认为不如直接面对广大党员。国民党内部权力分散,谁都可能扭转结果。现场沟通优势越来越明显,网络影响占主导。
整个党内环境与以往不同。选举被广泛关注,媒体和网络讨论方式热点多。每一次公开亮相,候选人都在被分析。谁的想法能被记住,谁的话题能引发讨论,谁就能提升支持力。
郝龙斌的走访,“拜大佬”路已经越来越难。党员本身考虑的问题更多,有些只看实际行动,有些则关注能否带动群体力量。选举不确定性高,每位参选人都在找自己的突破。
当打“地方人脉”这张牌不再超级有效,郝龙斌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他把重心放在人脉和情谊交流,却没能抓住主动出场的窗口。正是这种不同,让结果悬疑,答案并没有提前敲定。
国民党主席竞选进入关键阶段,新人与老人交锋,选民期待的不只是面孔变化,更是能否解决眼下问题。郝龙斌正在历经考验,面对的新挑战比以往复杂。选民手中的选择权越来越大,竞选结果也变得不只看历史关系。
来源:正大光明清风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