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猛然发现,张雪峰在微博、抖音、B站上的大本营,齐刷刷地挂上了“禁止关注”的牌子。
九月二十四号这天,很多人一觉醒来,天都变了。
至少对张雪峰的千万粉丝来说,是这样。
大家猛然发现,张雪峰在微博、抖音、B站上的大本营,齐刷刷地挂上了“禁止关注”的牌子。
微博说他违法违规,B站说他账号异常。
说法五花八门,结果只有一个:这位曾经的“考研明师”,一夜之间,凉了。
网上瞬间炸了锅。想当年,他可是家长们拜的“活菩萨”,孩子报志愿不听听他的,心里都没底。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他就从神坛摔了下来。这人生轨迹,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这张嘴惹了多大的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张雪峰这回栽这么大的跟头,根子早就埋下了。
说白了,就是他那张嘴。
连他团队自己人都承认,问题出在直播,说了些“不合适”的话,踩了平台的红线,还被人给举报了。
好听点叫“敢说真话”,难听点就是“口无遮拦”。
去年,他一句“孩子非要报新闻就打晕”,直接在网上引爆了一颗炸弹。
连重庆大学的教授都下场点名,说他“害人不浅”。
他后来解释,只是给普通家庭的建议,没针对谁。但梁子,算是结结实实地结下了。
没过几个月,他又扔出一个更狠的炸弹。
直接说所有文科都是“服务业”,最后还用一个“舔”字收尾,地图炮开得又响又亮。
这话一出,得罪的人能从北京排到哈尔滨。
有人觉得他撕开了现实的遮羞布,是勇士。但更多人骂他以偏概全,简直是误人子弟。
名气越来越大,他也陷入了一个怪圈:天天被骂,天天道歉。
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其实,就在今年高考前,张雪峰还演了一出大戏。
直播到一半,他对着镜头突然崩溃大哭,哽咽着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直播了。
原因?“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视频一出,评论区直接裂成两半。
信他的人心疼得不行,觉得他为了普通孩子说话,被资本和权贵打压了。
不信他的人,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直言这是“卖惨作秀”,是顶级演技。
平心而论,“动蛋糕”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他劝人别报某些专业,说某些学校性价比低,这不明摆着砸人饭碗吗?
大学要招生,那些靠专业吃饭的培训机构要赚钱。你断人财路,人家能让你好过?
但换个角度想,他哭那会儿,正是全网追着他骂的时候。
旧账新账一起算,他心里能不慌吗?
更有意思的是,他自己早就说过,网红的结局就俩:要么不红了,要么就“没有了”。
现在一看,简直是精准的自我预言。
主号阵亡小号顶上
事情发生后,有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张雪峰的电话。
想从他嘴里撬出点实话。
结果,电话那头的他,匆匆丢下九个字:“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
说完就挂了,惜字如金,搞得神神秘秘。
这不说还好,一说,外面的猜测更猛了。
张雪峰的主账号被“封印”了,可他公司旗下的一堆小号,什么“张雪峰讲升学规划”之类的,当天照样直播。
直播间里,粉丝疯狂刷屏问张老师怎么了。
但主播们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假装没看见,一句话也不回应。
这“主号阵亡,小号开工”的奇景,实在让人看不懂。
这究竟是彻底封杀,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性隐身?
结语
张雪峰的崛起,说穿了,就是吃了“信息差”的红利。
在那个年代,他用最糙的话,把复杂的专业和残酷的就业前景,掰开了、揉碎了,喂给焦虑的家长。
他打破了教育行业里那层看不见的墙,这一点,他有功。
但流量这东西,既是蜜糖,也是砒霜。
它能把一个普通人捧上天,也能让他瞬间粉身碎骨。
当他开始依赖极端言论博眼球,靠制造和贩卖焦虑来赚钱时,翻车就只是时间问题。
公众人物,尤其是在教育这个行当,说话必须有把尺子。
你可以犀利,但不能偏激;可以功利,但不能没有底线。
张雪峰的故事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再风光的顶流,一旦被流量反噬,也终将从神坛跌落,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声叹息。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