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厥与袁静,两位作家因革命结缘,成为恩爱夫妻,将白洋淀的抗战传奇凝练成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却命运殊途,留下文学史上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悲欢离合。
孔厥与袁静,两位作家因革命结缘,成为恩爱夫妻,将白洋淀的抗战传奇凝练成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却命运殊途,留下文学史上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悲欢离合。
孔厥和袁静夫妇
1948年的春天,河北保定古莲池畔,一对革命伴侣正在奋笔疾书。他们是孔厥和袁静,正在合作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将以冀中白洋淀地区抗日斗争为背景,展现普通农民在战火中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保定古莲池
保定古莲池
小说最初定名为《儿女英雄传》,后来为了与清代文康的小说相区别,特意在书名前加了一个“新”字。 这部作品就是后来被誉为红色经典开山之作的《新儿女英雄传》。
一、文艺青年的革命道路
1914年,孔厥和袁静同年出生,却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孔厥原名郑志万,字云鹏,出生于江苏吴县。 他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测量专科学校,后被派任吴江县测量队技术员。孔厥少年聪颖, 早在1929年,年仅十五岁的他就发表了首部小说《镜儿捉贼记》,并立志从事文艺创作。
抗战爆发后,孔厥在江苏宜兴编辑《抗战日报》,并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战地服务团。 1938年夏,他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作家孔厥(1914——1966)
袁静原名袁行规、袁行庄,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武进。 袁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蒙熏书香。台湾女作家琼瑶的母亲即是袁静的三姐袁行恕,就是说,琼瑶是袁静的嫡亲外甥女(琼瑶叫她姨妈)。
1930年,袁静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经组织安排前往天津宝成纱厂开展地下工作。
少女时代的袁静
作家袁静(1914——1999)
1935年,袁静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曾在平、津、沪等地做妇女运动工作,还参与组织了反帝大同盟。 1940年,她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开始从事文艺创作。
两位文艺青年先后抵达延安,命运的安排让他们在革命的熔炉中相遇。
二、 战火中的文学合作
1945年,袁静创作了秦腔剧本《刘巧儿告状》,后来被改编为评剧,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同年,孔厥则创作了反映边区生活的小说《受苦人》《父子俩》等作品。
评剧《刘巧儿》(新凤霞饰刘巧儿 )
评剧《刘巧儿》
1947年,受党组织委派,孔厥和袁静一同从延安来到冀中平原。 他们参加了白洋淀地区的土改运动,并一起在晋察冀边区文艺协会创作组共事。
在共同工作期间,他们合作创作了中篇小说《血尸案》和歌剧《兰花花》。 这些作品的成功合作为他们后来的代表作奠定了基础。
也是在这段时间,孔厥和袁静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并结为夫妻。 他们的婚姻生活与创作生活交织在一起,共同孕育着文学的果实。
三、白洋淀上的创作灵感
为了积累创作素材,孔厥和袁静深入白洋淀地区体验生活。 他们来到抗日最为活跃的“雁翎队”根据地,采访干部和队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冀中白洋淀抗日武装—— 雁翎队
雁翎队
在一次与妇联主任马淑芳的交谈中,袁静被她的不幸遭遇和革命经历深深触动。 马淑芳从一个受压迫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她的故事成为小说中杨小梅一角的原型。
孔厥和袁静被这些普通农民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决定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来记录这段历史。 他们合写提纲,由袁静撰写初稿,孔厥负责加工修改。
两人制定了 “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的创作目标,希望作品能让识字不多的人看懂,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 他们运用纯熟的北方农民口语,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 章回体小说的创新运用
《新儿女英雄传》了传统章回体形式表现革命内容,被视为“旧瓶装新酒”的典范。
小说共二十回,每回之前都有题记,或是民谣、民谚、民歌,或是党和革命领袖的号召和讲话。 这种形式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的特点,又融入了革命文学的新元素。
虽然采用了章回体,但《新儿女英雄传》并没有完全拘泥于传统形式。它不像《吕梁英雄传》那样每回有对仗的章回题目,开头和结尾也没有“书接上文”或“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典型叙述。
小说对传统形式加以改造,以表现人民武装斗争的新内容。 其传奇性的情节设定和人物塑造,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畅达明快的叙述节奏和叙述语调,使其成为新英雄传奇中成就较高的一部。
五、平凡儿女的英雄赞歌
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以冀中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中共党员黑老蔡发动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的故事。
抗日战争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中共党员黑老蔡发动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 ,青年农民牛大水积极参加。黑老蔡的小姨子杨小梅不堪丈夫张金龙的虐待,逃至姐夫处投身革命,被安排在县训练班,与同在一起学习的牛大水相处甚好。张金龙在小梅争取下,先是 勉强顺从抗日,而后旧习不改,投奔汉奸何世雄。小梅因此与张脱离关系 。在反“扫荡”战斗中,牛大水与杨小梅被俘,小梅带伤逃脱。牛大水为 救护民兵高屯儿,被何世雄、张金龙百般折磨。高屯儿脱险后因俘获何世 雄之子,便将其作人质换回牛大水。 牛大水和杨小梅因养伤又相聚一起, 两人感情倍增,伤愈后,他们在老蔡领导下投入战斗。后来牛大水带领抗日自卫队活捉了汉奸何世雄和张金龙。
小说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尤其是对妇女形象的刻画颇具特色。 杨小梅这一角色展现了抗战年代边区妇女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和机智勇敢又不失细腻温柔的女性特质。
'
郭沫若在为小说所作的序中写道:“这里面进步的人物都是平凡的儿女,但也都是集体的英雄。是他们的平凡品质使我们感觉亲热,是他们的英雄气概使我们感觉崇敬。”
六、 作品问世与巨大反响
1949年5月25日至7月12日,《新儿女英雄传》在《人民日报》文艺版连载发表。 同年9月,由海燕书店正式出版。
小说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郭沫若和谢觉哉分别为该书作序,对其大加赞扬。 郭沫若甚至表示:“人们久在埋怨‘中国没有伟大的作品’,但这样的作品的确是在产生着了。”
谢觉哉在序中描述了自己阅读时的沉浸体验:“我读着、读着,不肯释手”,甚至他“十岁的小女孩定定跟着读,像也有不肯释手的样子”。
小说很快被改编为多种文艺形式,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1951年,它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摄制成同名黑白电影,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导演特别荣誉奖。
1993年,它又被改编摄制为14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此外,还有评书、连环画等多种改编形式,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10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七、合作者的殊途命运
令人唏嘘的是,这部伟大作品的两位合作者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
1952年,孔厥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开除党籍,1955年又被开除作协会籍。 1963年,他经周扬介绍到农村读物出版社工作,但在1964年的文艺整风运动中受到冲击,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
1966年7月,孔厥在颐和园投水自尽,结束了他52岁的生命。 直到1979年,他才获得平反,恢复名誉。
相比之下,袁静的生涯更为平稳。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在中国作家协会、作协天津分会工作,曾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
1981年后,袁静将主要精力转向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了《李大虎和小刺猬》《芳芳和汤姆》等10余部作品。 1999年7月29日,袁静去世,享年85岁。
八、作品版本的变迁历程
《新儿女英雄传》的版本变迁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1949年小说由海燕书店首次出版时,封面署名是孔厥、袁静合著。
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再版本删去了谢觉哉的序言,这与孔厥犯错有关。 序中原本提及了孔厥与袁静结婚的事,还录有谢觉哉送的一幅贺联。
到了1977年12月版,著作署名变为“袁静等著”,引起了争议。 据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孟伟哉回忆,大约1980年上半年重印时,标出的作者只有袁静而无孔厥。
孟伟哉曾表示:“无论孔厥在人生路上发生过什么事,他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之一,已是历史事实,他有无可置疑的著作权。”
直到1994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版才将著作署名恢复为“袁静、孔厥著”,这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孔厥生前所著的《新儿女英雄续传》,书后附有女儿郑宇的《怀念我的爸爸孔厥》一文。 此时距离孔厥离世已14年,而袁静仍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1995年夏天,一位年轻士兵在部队见到了晚年袁静,请她签名时,她写下了:“勇敢队伍里的勇敢兵”。 这句话不仅是鼓励,也是她与孔厥创作《新儿女英雄传》的初衷——歌颂平凡人在战火中展现的英雄气概。
晚年的袁静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