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杯酒释兵权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故事,在这次事件中赵匡胤充分展示了自己如何以江湖手段解决复杂、棘手的政治问题,其实呢,在赵匡胤的一生中,无论是一统战略、削藩,甚至是权力传承的大事,他都是以江湖手段进行解决的,江湖文化被赵匡胤利用到了极致。今天就来聊聊作为“江湖人”
文 / 子玉
杯酒释兵权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故事,在这次事件中赵匡胤充分展示了自己如何以江湖手段解决复杂、棘手的政治问题,其实呢,在赵匡胤的一生中,无论是一统战略、削藩,甚至是权力传承的大事,他都是以江湖手段进行解决的,江湖文化被赵匡胤利用到了极致。今天就来聊聊作为“江湖人”的赵匡胤。
首先,赵匡胤的帝业就是从一杯酒开始的。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从镇州和定州传来契丹与北汉联军大举入侵的消息,作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受命领军出征。初三,大军在开封城外的陈桥驿驻扎。
当天夜里,赵匡胤开怀畅饮,利用酒精的作用达到将自己和外界屏蔽的效果,然后就是鼾声如雷的深度睡眠。所以,对于将要发生的兵变,赵匡胤就完全可以将自己给摘出来,表示自己喝多了对外面的事一无所知。
当然,赵匡胤的松弛感也能起到调节其核心成员面对即将要发动的兵变时的紧张心理的作用。
第二天,面对众将强行给自己披上的黄袍,赵匡胤也“自然”表现得一脸惊讶,完全是一副众人逼他做皇帝的无辜样子。
酒,成为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稀释自己“导演”身份的工具,避免了其以兵变改朝换代的行为对他个人形象的冲击。
从此,酒就成为了赵匡胤解决一切棘手问题、应对一系列复杂局面的“工具”。大概在建隆二年(961)冬天,赵匡胤在一个大雪纷纷的夜晚敲响了心腹赵普的家门,此次深夜造访,赵匡胤还约了弟弟赵光义,三个人围坐在炉子旁,吃着烤肉、喝着酒,商量着一统大业该如何展开的大事。
在大家的认知中,如此大事本应该在朝堂上、在严肃庄重的气氛中进行讨论,但赵匡胤却偏偏选在了臣下的家中,这也就罢了,赵匡胤还将现场搞成了所谓的“派对”。至于赵匡胤为何如此又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以下道理:
人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如此氛围,不管是赵普还是赵光义都会毫无压力,必然会畅所欲言;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要在小范围中进行讨论,因为,成大事者不谋于众,一个人做多选题时往往会出现选择性困难症;如此场合更能突出赵匡胤自身举重若轻的帝王素质,能够进一步塑造他的形象,为什么谢安在淝水之战进行的过程中还有心思下棋,就是为了向外界释放一种成熟政治家的形象,一种一切尽在掌控中的笃定感。
在这次谈话中,赵匡胤君臣最终敲定了先南后北的一统战略。
除了一统战略的敲定,解除禁军将领的权力,赵匡胤也是以酒为工具。建隆二年(961)三月,赵匡胤在光政殿设宴招待从河北回到京师的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过程中解除了他们的军权,并裁撤了殿前都点检的职位。
至于赵匡胤为何会选择这种场合又是因为,宴会的欢快气氛足以抵消人们的负面情绪,被酒精所调浓的兄弟情谊足以冲刷任何不快,再说,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也绝对不会在皇帝为他们专设的宴会上暴露他们的情绪,只能接受皇帝的决策。
等于是,赵匡胤在一种无比轻松的氛围中就对禁军的重要人事做了调整,因此才有了七月份的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同样将酒的社交属性利用到了极致,在觥筹交错间就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军权。
只能说,高手都懂得布景,利用特殊的场景来服务于自己的行动,完了还避免了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主动搭建相关应用场景的手段也属于顺势而为。
除了解除禁军将领的权力,对于削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赵匡胤依然用的是老办法。开宝二年(969)十月,赵匡胤在后苑宴请众节度使,喝到位之后,赵匡胤就从容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释放出了非常明显的削藩信号。因此,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就赶紧上前表态:“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王彦超是个聪明人 图源/剧照
虽然随后发生了前安远节度使白重赞和前保大节度使杨廷璋诉说他们此前的功劳不愿交权的事,但赵匡胤却表示:“此异代事,何足论也。”
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赵匡胤说这句话时的表情,绝对是那种在酒桌上以老大哥的身份自居、给兄弟们讲道理的姿态。那种场合,赵匡胤没有皇权赋予的高位姿态,只有江湖老大哥的接地气的形象。所以一切的结果大家都好接受。
最终达成解除了众节度使权力的结果——“以行德为太子太傅,从义为左金吾上将军,彦超为右金吾卫上将军,重赞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廷璋为右千牛卫上将军。”
以所谓的名誉、没有实权的职位换取了众节度使手中的权力。
怎么说呢,这种事只有在宴会上解决才不会显得那么生硬,才不会让君臣关系变得紧张,为什么赵匡胤能削藩,还能继续用那些被他解除军权的禁军将领和节度使为开拓事业服务,原因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解决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所达到的效果也绝对不一样。同样是削藩,赵匡胤的段位明显更高。
除了敲定一统方案和削藩这样的大事,赵匡胤解决任何问题都会使用这种手段,包括对于储君的敲定。据《建隆遗事》记载,在赵氏家族的一次家宴上,赵匡胤乘着酒兴对杜太后说:“臣百年后传位于晋王,令晋王百年后传位于秦王。”
大家也都知道,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做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赵宋王朝成为后宋王朝的命运,最终,赵匡胤和杜太后以“金匮之盟”敲定了皇位的传承次序:赵匡胤之后为赵光义,赵光义之后为赵廷美,赵廷美完了再传回到赵匡胤儿子赵德昭的手中。
所以,当赵匡胤感觉自己大限将至时就急忙开端门,召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入宫。按照正常逻辑,赵匡胤应该会严肃地向光义交代后事,可是,即使到了这种时候,赵匡胤还是遵循他此前的惯例,安排了酒食,一边喝酒一边向光义嘱咐各种事情。
在酒精的作用下,兄弟两都表现出了明显的醉意:光义屡屡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匡胤在喝完酒之后还来到殿外用玉斧戳雪,对光义说:“好做,好做!”
喝完酒之后,赵匡胤就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然后就是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第二天在灵柩前即位,大宋顺利从太祖朝过渡到太宗朝的剧情。
可见,赵匡胤的帝业是以酒局开始,以酒局而终,他一辈子都是江湖中人,整个帝王生涯都在以江湖手段来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历史上这种作风的帝王可能也就只有赵匡胤一人。
至于赵匡胤在生命的终点为何还选择这种江湖手段则是因为,如果他严肃地向光义交代,“你将来一定要将皇位传回我儿子的手中”,那么光义也只会假答应,但如果兄弟两在被酒精作用、口中全是感情时,光义至少在那一刻对于哥哥的嘱咐会入心,因为,人在喝多的情况下会更多看中感情。
如此,如果光义将来不将皇位传回德昭手中,那么不仅是对金匮之盟的违背,更是违背了江湖道义,光义一定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将我们代入光义的角色,此后只要他喝多酒就必然会想起这个晚上,如此就增加了光义将皇位传回德昭手中的概率。
这就是赵匡胤已经到了生命的终点却依然组织酒局的良苦用心。只能说,江湖手段被赵匡胤用到了极致。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 图源/剧照
只是,光义对哥哥的承诺此后也随着酒精的挥发被他彻底忘记、抛弃,北宋的皇位后来是和光义的子孙深度绑定,光义最终还是违背了江湖道义。
总结一下,赵匡胤虽然在三十四岁那年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可是他的骨子里还是一个江湖中人,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江湖文化的影子,而赵匡胤也正是完美中和了江湖中人和皇帝这两种身份才屡屡能够轻松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所以,不同的身份属性、不同的性格是可以在一个物理生命上共存的,我们不必执着于固定的身份,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不要轻易进行定义自己,要做到能在各种角色和场景中自由切换,如此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将自身价值最大化,活出生命的广度。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为人的模板,赵匡胤就是其中一块。
不过呢,凡事都有利弊,赵匡胤虽然极其擅长以酒局解决复杂问题,可是这也同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那就是经常喝多,为此,赵匡胤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沉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悔也。”
凡事,过犹不及。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拥有历史名人那种大开大合的人生,但还是能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一些细节。
学习历史,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更是对一些人生智慧的抓取,能将一些历史智慧为我所用,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成功的人生。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