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新十年 “链”动新未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2:16 1

摘要:围绕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产业链,京津冀共绘“一张图”、共建“一条链”,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硕 段维佳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迈进新十年,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也不断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围绕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产业链,京津冀共绘“一张图”、共建“一条链”,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跃向高端

联手挺起“制造脊梁”

从半导体行业的复杂零件到医疗领域的精密器械,都离不开高精度的工业母机。

在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国内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就是这样“高精尖”的设备。它能稳定实现微米级精度零件的规模化高效加工,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总部研发核心技术,天津制造关键功能部件,河北廊坊完成整机装配和测试验证,“一台机床三地合造”,在它的身上,京津冀产业协同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打开京津冀高端仪器设备与工业母机产业图谱,错位联动、相互配合的产业链条已经基本成型:北京精雕科技、天津镭明激光、保定维尔铸机等一批优势企业,构成了数控系统、刀具、传动系统、激光设备、整机制造、机床附件及辅助装置等产业链条上的节点布局。2024年,三地链上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相关企业超570家,产业规模达720亿元左右。

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新十年,三地产业协作也迈入产业链合作共建的新阶段。5月12日,三地工信部门联合组建的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立。这是我国首个跨产业、跨区域的集群联盟,它将加速促进京津冀区域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产业生态体系。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高精尖产业显现活力,北京、河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8%和10.6%。

驶向智能

协同谱写“智造新篇”

造智能网联汽车有哪些关键环节?除了整车制造,它首先要有“智慧大脑”。

位于北京的北汽福田重卡工厂,最高端的车型搭载了10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个激光雷达和1个高算力域控制器,感知范围长达数百米,响应速度短到毫秒级。它还离不开“神经网络”——遍布车身的精密导线系统。从系统供电、信息显示到故障诊断提示,一台车至少需要1500条导线。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就是这些导线的生产地之一。

始于“大脑”,经过“神经”,最终要在各个设备完成智能执行。

海纳川海拉车灯(天津)工厂,是北京奔驰汽车智能车灯的诞生地。别看一个小小的车灯,需要上百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它可以实时感知环境,提升驾驶安全。

在河北,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京津整车厂供应链 ,处理整机、零部件、场景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分工与协作。

在天津京清汽车产业园,海纳川海拉、延锋座椅等一众龙头企业在此集聚,与北京奔驰、理想、小米等车企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合作。跨越京津冀三地的供应链环环相扣、高效运转,让复杂的造车过程变得像拼积木一样高效。

今年1-6月份,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量45.2万辆,同比增长51.6%。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18%,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里程位居全国前列。

转向绿色

合力打造“氢能高地”

在河北定州的街头,穿梭往来的氢能公交十分抢眼。它不仅实现完全零排放,还比传统油车每公里节省5毛钱。要制造这样既好又省的车,作为“心脏”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最为关键,而发动机的部件——空气压缩机,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个核心部件,是京津冀三地联合研发出来的。

河北金士顿与北京亿华通两家企业联合攻关,以0.003毫米的极致精工雕刻让空气压缩机的转速达到了每秒20万转。如今他们的产品从30千瓦到300千瓦,为大功率燃料电池装上了“国产肺”,告别了价格昂贵、供货期长的“卡脖子”状态。

为使空气压缩机高速旋转,两家企业还要另觅帮手。在天津云驱公司,生产的高频控制器正是让空气压缩机转速“起飞”的精密“大脑”。它内部以微米级精度布控了数以万计的尖端电子元器件,确保压缩机叶轮在每秒20万转的超音速状态下依然稳定正常。

当高频控制器被运出天津,在河北完成性能匹配测试,后又送往北京进行总装,最终搭载上一辆辆氢能公交,“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产业协同链条就已完美呈现。

共建“一条链”,引领“氢”潮流,京津冀通过建设氢走廊、强化氢供给、推进氢技术研发,串联起北京的研发创新优势、河北和天津的氢能供应及应用场景优势。

不久之前,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首次氢能研讨会在天津举行,释放出氢能机车正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应用的信号,标志着京津冀轨道交通“氢”应用驶入“快车道”。

2025年,三地联合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年度计划》,明确在氢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协同创新等方面的12项重点任务,推动形成“研发-制储-运输-应用”全链条产业集群。如今,京津冀三地氢能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区域贯通、成群成网,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协同发展新十年,产业“链”动新未来。三地联合绘制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梯次建设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产业集群。2025年上半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5.1%和7.4%。

共绘“一张图”,共下“一盘棋”,眺望京津冀,一个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正踏浪而来。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